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3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72篇
水产渔业   89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三角帆蚌怀卵期外侧瓣鳃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怀卵期三角帆蚌的外侧瓣鳃分别从水平、横、纵等三个方向作组织切片,利用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在怀卵期外侧瓣鳃增至(2 876.77±123.58)μm,两鳃小瓣之间被鳃间隔分成许多鳃小腔,其宽度为(474.06±32.01)μm(纵切),(410.74±70.69)μm(水平切)。瓣间隔的厚度为(244.92±17.23)μm(纵切),(288.80±35.16)μm(水平切)。从横切面观察,瓣间隔又由横向隔板组成瓣间隔孔,隔板宽度为(309.2±50.56)μm,两隔板间的孔宽度为(365.22±37.74)μm。鳃小腔通过瓣间隔孔而互相连通,从而形成鳃腔育儿囊。同时还观察到:在胚胎发育初期,受精卵被粘液状物质包裹,随着孵化的进行包裹物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42.
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微卫星技术,将9对微卫星引物用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群体,即鄱阳湖(PY)、洞庭湖(DT)、太湖(TH)、巢湖(CH)、洪泽湖(HZ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数据经TFPGA软件估算,分别完成不同群体位点的杂合度值、群体间遗传距离和相似指数计算及聚类分析,确立了5个群体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三角帆蚌5个群体的平均表观杂合度0.4964~0.5621,期望杂合度0.5540~0.6270,多态信息含量0.4061~0.4665,其中鄱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而洪泽湖群体最低。(2)五个群体遗传相似度在0.8947以上,遗传距离在0.0267~0.111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巢湖与太湖聚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而洞庭湖群体与洪泽湖群体亲缘关系较近。(3)鄱阳湖三角帆蚌种质最好,并具有很好的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43.
在水温21 ℃时,测定暴露于相同密度8种不同藻类条件下,一龄三角帆蚌对藻类的同化率、排氨率和耗氧率,实验周期为24 h。结果显示,在相同密度下,三角帆蚌对硅藻的同化率最高,为 0.660±0.003;明显高于绿藻和蓝藻(0.142±0.003和0.095±0.004);摄食蓝藻的三角帆蚌排氨率和耗氧率最大,分别为(1.346±0.024) μg/(g·h)和(25.78±0.237) μg/(g·h)。摄食绿藻的排氨率最小,为(0.795±0.015) μg/(g·h),摄食硅藻的耗氧率最小,为(13.307±0.127) μg/(g·h)。耗氧率与排氨率比值(O∶N)揭示三角帆蚌摄食硅藻后,其呼吸代谢底物主要以蛋白质为主;当饵料改变为蓝藻和绿藻时,O∶N比值开始明显变高,表明其呼吸代谢底物由以蛋白质为主转变为以脂肪和蛋白质为主。蓝藻和绿藻类浮游植物对三角帆蚌具有一定的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44.
为了降低三角帆蚌良种选育过程中的工作量和加快选育进程,对三角帆蚌的早期选择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稚蚌的选择,考察了其对紫色选育品系幼蚌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选择组5 cm以上个体的比例达到65.20%,比对照组提高了26.80%,而4 cm以下个体下降了16.80%。通过进一步卡方检验(χ2=118.980,P0.01)表明,选择组与对照组的蚌体规格具有极显著差异。表明早期选择对三角帆蚌幼蚌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早期选择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45.
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4年7月28日-10月28日在浙江省诸暨市淡水珍珠业省级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枫桥实验基地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放养和管理模式对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与养殖产量的影响。实验中采用三种放养模式:三角帆蚌单养,三角帆蚌与鲢、鳙混养,三角帆蚌与异育银鲫混养。每种放养模式采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壳长、蚌壳宽、蚌重和鱼体重,根据蚌、鱼成活率和生长计算产量。实验结果表明:1龄和2龄三角帆蚌生长和养殖产量因放养模式而异,鱼蚌混养不仅额外获得鱼产量,同时也提高了蚌产量。两种鱼蚌混养模式相比,混养异育银鲫对1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混养鲢和鳙对2龄三角帆蚌生长较有利。在施肥、施肥结合投喂鱼或蚌配合饲料两种管理措施下,三角帆蚌生长和产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6.
不同施肥方法对鱼蚌综合养殖水体水化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155 d的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施肥方法对鱼蚌综合养殖水体水化学的影响.鱼蚌放养种类为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鱼蚌比例为1.5∶1.施肥处理为施鸭粪(DM)、施化肥(CF)及结合施鸭粪和化肥(DC).实验期间定期采样分析水化学指标.各施肥处理间透明度(SD)、溶氧(DO)、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碳酸根离子、重碳酸根离子、钙离子(Ca2+)、镁离子(Mg2+)、总碱度、总硬度、氨态氮(TAN)、硝酸态氮(NO3-N)、亚硝酸态氮(NO2-N)、活性磷(PO4-p)、总氮(TN)、总磷(TP)和高锰酸钾指数(CODMn)均无显著差异,但围隔CF内PO4-P/TP显著高于围隔DM,5月20日-7月18日围隔CF内pH显著低于围隔DM.随养殖时间延长,各处理围隔内SD、DO、Ca2+和Ca2 +/Mg2+呈下降趋势,但TAN、NO2-N、TN、TP和CODMn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在投喂配合饲料的基础上少量施鸭粪、化肥或结合施鸭粪和化肥不会导致鱼蚌综合养殖水体主要离子、总碱度、总硬度、TAN、NO3-N、NO2-N、PO4-P、TN、TP和CODMn含量产生显著差异.相比之下,施化肥的水体CODMn较低,PO4-P/TP较高;施鸭粪的水体CODMn较高,PO4-P/TP较低;结合施鸭粪和化肥的水体CODMn和PO4-P/TP介于施化肥和施鸭粪的水体之间.鉴于结合施鸭粪和化肥的水体珍珠产量高于单独施鸭粪或施化肥的水体,可认为该施肥措施有利于三角帆蚌生长及其珍珠囊内的珍珠质分泌.  相似文献   
47.
韩庆  杨品红  黎伟  王文彬  罗玉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17-17319
[目的]为池蝶蚌的人工繁殖、新品种培育及种质资源保护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显微技术研究了洞庭湖区引种条件下池蝶蚌的胚胎发育和钩介幼虫结构。[结果]在16~24℃的水温下,胚胎发育历时约11d,胚胎发育的最适水温为22~25℃;池蝶蚌卵为均黄卵,受精卵在雌蚌内、外鳃腔中进行胚胎发育,胚胎发育同步;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膜内钩介幼虫期和钩介幼虫期;卵裂为螺旋不等完全卵裂。[结论]通过池蝶蚌外鳃的特征可初步判断胚胎发育的时期。  相似文献   
48.
为得到大颗粒优质的淡水有核珍珠,进行了游离细胞植入法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插核育珠的研究。实验采用两种培养基(培养基1、2)进行外套膜外膜细胞的培养,对不同培养时间(2、4、6、12 h)的细胞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将处理过的珠核分别置于两组细胞悬液中共培养,6 h后采用内脏团插核手术,对500只三角帆蚌进行插核,并进行为期5个月的淡水有核珍珠生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细胞活力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大,培养到6、12 h时,两种培养基中的细胞活力较2、4 h时均有显著提高(P<0.05),6 h与12 h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细胞在两种培养基中分别培养,在培养2 h时两组间细胞活力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培养4、6、12 h时培养基2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培养基1组(P<0.05);培养基2组培养的细胞孵育珠核6 h后,贴附的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且分布均匀,插核5个月后,形成了包裹完整、具有光泽、沉积0.8 mm珍珠质的大型珍珠,而采用培养基1组培养的外套膜细胞进行珠核孵育而后插核,得到的素珠较多,且没有形成完整珍珠质包被的珍珠。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培养基有利于三角帆蚌外套膜细...  相似文献   
49.
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三角帆蚌是我国优良的淡水育珠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从我国三角帆蚌种质资源调查、搜集与保护出发,介绍了三角帆蚌RAPD、SSR及线粒体基因片段等不同分子标记开发状况,重点讨论了这些分子标记分析三角帆蚌遗传多样性的情况。比较了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三角帆蚌种质及3个优秀种质9个F1后代的生长性能,比较了三角帆蚌雌雄生长差异。简述了三角帆蚌珍珠质形成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贝壳及珍珠颜色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从三角帆蚌与其他蚌类种间杂交、三角帆蚌种内杂交,介绍了培育康乐蚌新品种的过程及三角帆蚌家系选育的进展情况。对今后进一步开展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三角帆蚌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0.

利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草鱼(Ctenoparyngodon idellus)、银鲫(Carassius gibelio)、鲢(Hypop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构建鱼蚌综合养殖系统, 通过155 d围隔(面积32 m2)实验检验两种鱼类组合(草鱼+++鳙或鲢+)和两种饲喂方式(投喂或不投喂配合饲料)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采用2 × 2设计, 4个处理: GISB-F(草鱼++++投喂配合饲料)GISB-NF(草鱼++++不投喂配合饲料)SB-F(++投喂配合饲料)SB-NF(++不投喂配合饲料)。每个围隔内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的放养量分别为2015555 ind。结果表明, 各处理围隔内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值为3.7 × 108~6.0 × 108 cell·L–1。改变鱼类组合和饲喂方式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优势度、群落多样性、生物量以及浮游植物生物量中蓝藻的比例无显著影响, 但投喂配合饲料导致叶绿素a增加。浮游植物实验前期主要优势种为十字藻属(Crucigenia)和栅藻属(Scenedesmus)种类, 后期为平裂藻属(Merismopedia)和微囊藻属(Microcyslis)种类, 表明浮游植物群落演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以及优势种逐渐演化为蓝藻的规律。水温、氨态氮、总氮和高锰酸钾指数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各处理围隔内氨态氮、总氮和高锰酸钾指数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说明改变鱼类组合和饲喂方式不会影响围隔内蓝藻水华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