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7篇
综合类   172篇
水产渔业   437篇
畜牧兽医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21.
在长江中游鄱阳湖和洞庭湖采样中,采集了兼具(Siniperca chuatsi)和大眼(S.kneri)部分形态特征的中间类型(主要特征:口裂后缘伸达眼睛后缘之下,眼睛大小、头后背前部隆起介于与大眼之间)48尾。为了明确中间类型的分类学关系,采用量化传统形态分类指标、筛选种间特异微卫星标记,对中间类型个体进行鉴定分析。结果:(1)量化分析表明,和大眼在头长/眼径、(吻长+眼径)/口裂长上存在显著差异,头长/眼径为5.286~7.157、(吻长+眼径)/口裂长为0.811~0.999,大眼分别为3.306~5.106和1.040~1.166。48尾中间类型中,5尾判定为,其他43尾个体仍不能鉴定。(2)从28对微卫星标记中筛选出5个和大眼的种间鉴别位点(T103、T063、T089、T135、W19517),利用这5个位点对中间类型的个体进行遗传分析和鉴定,中间类型中有16尾为种间杂交后代,其中9尾为杂交F_1与大眼的回交个体。长江中游湖泊中和大眼存在种间渐渗杂交,今后需加强长江鱼野生资源遗传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2.
为评价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麦瑞加拉鲮(Cirrhinus mrigala)对(Siniperca chuatsi)的营养价值,分别测定了体质量为(5.27±1.03)g的赤眼鳟、(5.05±1.21)g的麦瑞加拉鲮和(5.19±0.92)g的的化学组成,估算了这3种鱼的能量密度,以探讨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赤眼鳟和麦瑞加拉鲮的全鱼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水分显著低于(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高达92.56%±2.31%和93.17%±0.36%,多数必需氨基酸的化学评分≥0.82。而赤眼鳟的脂肪和能量密度更高,显著高于麦瑞加拉鲮和,灰分显著低于麦瑞加拉鲮(P0.05)。研究表明,这两种鱼对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赤眼鳟的营养价值更高,以赤眼鳟代替麦瑞加拉鲮养殖是可行的,这为转变的养殖方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3.
秋浦花是安徽地方水产优良养殖品种。基于当前秋浦花主要的养殖模式,对相关技术要点进行总结,系统归纳了秋浦花池塘主养、混养,网箱养殖,以及大水面增养殖等多元养殖模式及其关键技术。在不同的养殖模式下,秋浦花均表现出优异的适应性,经济价值及社会价值,可进一步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24.
为比较短期饥饿与摄食的生理状态,实验以我国主产区广东省的冬季水温为参照,在(13±1)°C的水温条件下,选取体质量为(84.13±0.14) g的90尾,分为饥饿组(饥饿15 d)和摄食组(摄食15 d),实验结束后测定各项理化指标。结果显示:(1)摄食组的体质量、肝糖原、全鱼与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饥饿组,摄食组增重7.54%,而饥饿组减重8.39%。(2)摄食组血浆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饥饿组,但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饥饿组,各类血细胞数量与血糖水平则无明显差异。(3)摄食组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饥饿组,肠道组织结构发育更好。(4)摄食组肝脏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饥饿组,且饥饿组部分肝细胞有明显的结构损伤,脂滴数量显著少于摄食组。(5)摄食组的血浆溶菌酶活性和血浆、脾脏、肾脏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饥饿组。(6)摄食组与饥饿组背肌氨基酸组成无显著差异。但脂肪酸组成有显著差异,摄食组背肌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饥饿组,而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饥饿组。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摄食组增重而饥饿组减重,两种处理增重量差...  相似文献   
125.
鳜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吴雪峰  赵金良 《水产学报》2008,32(6):971-976
利用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法(RACE)克隆(Siniperca chuatsi)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对该基因的结构特征和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胃蛋白酶原基因cDNA序列全长1367 bp,5′端非翻译区43 bp,3′端非翻译区187 bp,开放阅读框(ORF)1137 bp,共编码378个氨基酸。胃蛋白酶原氨基末端存在信号肽和激活肽序列,序列中含有催化活性必需的2个天冬氨酸残基和构成二硫键的6个半胱氨酸残基。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胃蛋白酶原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59.9%~91.2%,表明胃蛋白酶原基因在脊椎动物的长期进化中比较保守。胃蛋白酶原基因的成功克隆不仅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时空表达奠定基础,而且为鱼类胃蛋白酶原的分子特征和进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6.
影响池养鳜健康的关键水生态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子尼 《水产学报》2008,32(4):601-607
池塘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多因素、非典型的复杂系统,用单因素统计法难以研究池塘养殖中的生态问题.在16口养殖塘进行试验(总面积为4.7 hm2),每两周采样一次,获取健康指标和pH、铵氮、硝酸盐氮、二氧化碳、总碱度、镁和细菌总数等17项水生态因子的87组监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研究探讨用权重因子、偏回归平方和、F检验值和相关系数等统计量优化进入健康模型的因子.在满足一定准确度条件下,优选出用pH、铵氮、硝酸盐氮、二氧化碳、总碱度、镁浓度和细菌总数等7项因子为自变量,利用回归技术,求出它们与健康指标(y)的关系模型为的非线性模型,模型的预报准确率为92.4%.借助所得模型进一步推导出对健康指标影响由大到小的因子是细菌总数、二氧化碳、pH、铵氮,他们的最佳取值范围依次为(13~27)×104 cfu·L-1、小于3 mL·L-1、7.5~8.0、0.5 mL·L-1.  相似文献   
127.
斑鳜的生物学特性及繁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iniperca scberzeri Steindachner)又名石、岩,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鲻科、属。斑为小型肉食性凶猛鱼类,自然环境中主要栖息于水质清新的江河溪流和大中型水库的上游流水环境中。斑主要捕捉小鱼、小虾为食,属天然野生鱼类,生长期长,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刺少,有“淡水石斑”之美誉,其蛋白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清热、疗毒等药用价值,是新加坡、韩国等地人喜爱的传统名贵淡水鱼类,市场需求量很大,且小批量即可组织出口,具有巨大的出口需求和丰厚的利润空间。  相似文献   
128.
鸭绿江斑鳜人工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平  徐英杰 《齐鲁渔业》2008,25(5):18-19
鸭绿江分布的斑(Siniperca scherzeri steindachner)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鱼类,近几年已经开始人工养殖,并出口韩国。由于人工繁殖苗种技术难度较大,而天然苗种数量有限,致使斑人工养殖始终没有形成规模。2007年,我们在凤城市大堡鱼种场进行了斑的人工育苗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9.
旨在了解不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资源现状,采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采自6个不同群体96尾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经筛选的10对引物在6个群体中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2.2000~2.5000,期望杂合度(He)为0.6489~0.7289,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14~0.6409 (PIC大鱼0.5);群体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06(0.05小鱼Fst小鱼0.15),平均基因流(Nm)为4.0151;检验表明,除高邮和靖江群体外,其他4个群 体均不同程 度地偏 离Hardy-Weinberg平衡,主要表现为杂合子缺失。构建的UPGMA聚类图显示,铜陵、安庆、太湖、高邮和靖江群体聚为一类,当涂群体聚为另一类。本研究表明6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中等,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