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水产渔业   80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01.
在水温8.9~14.2℃下,在平列糟(长3m,宽0.4m,高0.2m)中采用A、B和C组三种投喂方式驯养刚开口摄食、体质量0.129±0.07g的哲罗鱼(Huchotaimen)苗60d,以探讨驯化方式对哲罗鱼仔、稚鱼生长、存活和种群变异系数的影响:A组以浮游动物开口,投喂浮游动物3d,投喂水蚯蚓15d后,改投人工饲料;B组以水蚯蚓开121,投喂水蚯蚓15d后,改投人工饲料;C组直接以人工饲料开口。结果表明:C组体质量特定生长率(3.577±0.78%/d),明显大于A组(3.132±0.87%/d)和B组(3.024±0.91);A、B、C组的成活率分别为75.67%、74.87%和84.36%,C组明显大于A、B组;A、B和c组鱼体质量变异系数依次为21.47%、22.59%和11.32%,实验表明,直接以人工饲料开口是哲罗鱼规模化养殖中合理的驯化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02.
哲罗鱼和大麻哈鱼消化系统的比较解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观察了哲罗鱼(Hucho taimen)和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的消化系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舌、鳃耙、胃、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的形态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食道长、胃长、肠长、消化道长;计算了有关比值。结果表明:这二种鲑科鱼类的消化道具有典型的肉食性鱼类的特点,口裂较大,口咽腔长/头长为0.62~0.71,肠较短,肠长/体长为0.69,食道、胃、肠壁内突形成明显的粘膜皱褶。具有独立而发达的肝脏和胰腺。文中讨论了消化道分段及摄食习性与消化系统形态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3.
统计分析了2008—2012年期间哲罗鱼雌亲鱼产前、产后体质量和产卵量及人工繁殖中产后亲鱼死亡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繁殖期雌性亲鱼的体长与产前体质量相关性符合幂函数方程W=0.003L3326,R2=0.926;产前个体之间体质量与实际的产卵量关系差异性较大,有的产前体质量较小,产卵量却较高,有的产前体质量较大,产卵量却较少,但整体趋势随着产前体质量的增大,产卵量增多。初次性成熟的个体产卵量一般在3116±1054粒,随着年龄和体质量的增加,产卵量逐渐增多,10kg的个体产卵量可达到17361±5304粒。人工繁殖过程中,亲鱼死亡的原因多数是人工操作不当,体表受伤水霉滋生而致死,少数个体是由于背部注射药物造成肌肉腐烂及体内血管破裂造成大出血而死亡,并针对亲鱼产后死亡的情况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4.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和哲罗鱼(Hucho taimen)胚胎期(水温8~10 ℃)和胚后期(水温6~16 ℃)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16 d,哲罗鱼受精11 d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大麻哈鱼受精16 d,哲罗鱼受精18 d出现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大麻哈鱼和哲罗鱼在受精18 d时胃及口裂雏型形成.大麻哈鱼受精25 d,哲罗鱼受精20 d消化道贯通.大麻哈鱼受精60 d鱼体破膜,哲罗鱼受精30 d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大麻哈鱼破膜70 d,哲罗鱼破膜30 d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完善.  相似文献   
105.
哲罗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哲罗鱼是我国北方特有的冷水性鱼类,其肉质细腻、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由于过去重视不够,哲罗鱼的资源正逐年减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正在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06.
以哲罗鱼为试验对象,研究甲醛、拜净、硫酸铜和氯化钠对其急性毒性试验,求出半数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研究结果表明哲罗鱼对于4种药物的敏感性为:硫酸铜>拜净>甲醛>氯化钠,安全浓度为硫酸铜0.21mg/L、拜净0.47mg/L、甲醛19.30mg/L、氯化钠2182.88mg/L,甲醛、氯化钠是哲罗鱼较好的日常病害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107.
为掌握哲罗鱼Hucho taimen仔稚鱼嗅囊的发育过程及其与摄食强度的关系,对哲罗鱼仔稚鱼嗅囊发育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嗅囊发育与摄食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初孵哲罗鱼仔鱼嗅囊上皮未分化,消化道未有食物充塞度;25~26日龄仔鱼仅有少数个体(11.1%)消化道有一定的食物充塞度(1级);27日龄仔鱼多数个体(占66.7%)开始少量摄食,此时嗅囊上皮仍未分化;29日龄仔鱼均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达到2级和3级的个体分别占44.4%和33.3%;30日龄仔鱼嗅囊上皮从嗅囊基部开始分化;42日龄稚鱼上皮分化更加明显,细胞分化加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45日龄稚鱼均强烈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等级均达到5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完成;55日龄稚鱼嗅囊形成第一个初级嗅板;85日龄稚鱼嗅囊分化完成,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嗅上皮细胞可分为6类,即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鱼资源的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乌苏里江哲罗鱼肌肉、心脏、肝脏和眼4种组织中ADH、EST、G-6-PDH、IDH、LDH、MDH、ME、POD和SDH等9种同工酶的分布及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种酶在4种组织中的表达呈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遗传多样性分析共记录11个基因座位,其中有2个位点(Adh-2和Est-1位点)为多态,多态座位比例为18.2%;群体平均杂合度(H)为0.0395,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0511,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068,表明哲罗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处于较低水平;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哲罗鱼偏离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对利用泉水集约化养殖哲罗鲑的生长情况、饵料系数、养殖成活率、病害防治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养殖密度和饲料对比试验。经过323d的养殖,哲罗鲑从初始时的1.59g/尾增长到1020g/尾,达到了上市标准,养殖成活率84.84%,饵料系数0.86;密度和饲料实验表明放养800尾/池的哲罗鲑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且投喂进口饲料的哲罗鲑饵料系数0.92,每Kg鱼饲料成本9.05元,投喂国产饲料的哲罗鲑饵料系数1.05,每Kg鱼饲料成本7.66元;影响哲罗鲑的主要疾病是小瓜虫病、烂鳃病和出血病,要提早预防。  相似文献   
110.
魏巍  刘红柏  王荻  卢彤岩  尹家胜 《水产学报》2009,33(6):996-1002
采用RT-PCR技术从哲罗鱼主要免疫器官脾脏总RNA中获得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轻链可变区cDNA克隆,随机挑取51个阳性克隆菌落进行测序,得到46条完整的不重复序列,用以确定哲罗鱼IgL的家族种类,为哲罗鱼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制提供理论依据。经过BLUST网络对比,结果显示:其与GenBank报导的虹鳟(序列号为X68517.1和X68519.1)序列的相似性均达90%以上,46条序列的核苷酸相同率分别为最低86.1%(P4与P43)至最高的99.8%(P21与P38)之间不等;经DNAstar 5.0 软件包MegAling中Jotun Hein方法对所得序列进行氨基酸同源性比较,得到两个不同的家族;通过可变性参数计算方法可知哲罗鱼IgL的可变性主要集中在CDRs区,可变性最高的区域为CDR3区;对可变区中CDR3序列进行分析后,得出哲罗鱼Ig轻链可变区的重排方式是Jκ基因片段位于Vκ基因片段的3′端的结论,这种重排方式增加了核苷酸不同的连接方式,使哲罗鱼抗体具有更多的可变性空间;对照其亲水性分布图可知:可变区的亲水性氨基酸主要分布于LP前端,FR1末端,完整的FR2,FR3两端,以及CDR1,CDR2和CDR3前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