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6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90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0篇
  22篇
综合类   176篇
水产渔业   963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3 毫秒
991.
<正>虾夷扇贝自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入我国以来,因其具有生长快、贝柱肥大、味道鲜美等优势,深受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欢迎,增养殖生产迅速发展,现已成为辽宁、山东等地的主要贝类增养殖品种。但在持续多年的育苗与养殖热潮后,近年来各地不同程度出现了育苗难度大、苗种生产效益不稳定、出池稚贝质量差、稚贝保苗率低、养殖扇贝大量死亡等问题。笔者在多年从事虾夷扇贝人工育苗科研与生产的实践中,从多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与技术探索。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除了与近海水域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992.
石油暴露对栉孔扇贝免疫酶活性及血细胞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室条件下设置海水石油烃质量浓度分别为0.05 mg/L,0.30 mg/L,0.50 mg/L和1.00 mg/L,以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为实验对象,实验时间为30 d,分别在0,0.5 d,3 d,6 d,10 d,15 d,21 d和30 d取样,测定其消化盲囊、鳃丝和血淋巴部分免疫酶活性和细胞稳定性指标。结果显示,低浓度0.05 mg/L处理组,各指标变化不显著(P0.05),0.30 mg/L和0.50 mg/L处理组中,消化盲囊和鳃丝的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力在实验期间显著升高(P0.05);在高浓度1.00 mg/L处理组,消化盲囊和鳃丝的ALP、SOD和GPx活力在实验中后期接近或者低于对照组的水平,其中鳃丝各指标变化较为明显;0.05 mg/L处理组血细胞膜稳定性未受影响(P0.05),而其余各浓度组在实验中后期都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浓度越高,细胞膜稳定性降低速度越快。结果表明,0.05 mg/L低浓度石油烃污染在整个实验时间内并未对栉孔扇贝造成伤害,0.30 mg/L和0.50 mg/L浓度石油烃短期对其造成的影响较小,但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血细胞膜稳定性显著降低(P0.05),机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1.00 mg/L浓度石油烃对栉孔扇贝的影响非常明显,3 d内便造成了鳃丝的氧化损伤和血细胞膜稳定性的大幅度降低;相同浓度石油烃暴露下,鳃丝抗氧化酶和ALP的变化较消化盲囊明显,对石油烃反应更敏感;实验中各项指标的变化呈现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可以尝试用作评价海洋石油烃污染程度的生物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93.
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IAP-86基因的克隆、表达及抗凋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已经完成的栉孔扇贝急性病毒性坏死病毒(acute viral necrosis virus,AVNV)全基因组序列测序与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得到了ORF86编码的杆状病毒凋亡抑制蛋白基因(IAP-86)。IAP-86基因与pET32a(+)质粒连接构建得到重组质粒pET32a-IAP86,将重组质粒转化到E.coil BL21(DE3)中,使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蛋白表达,SDS-PAGE检测显示表达蛋白分子量约为40 ku,经Western-blotting和质谱分析证明,该蛋白即为IAP-86融合蛋白,Co2+柱纯化后得到了纯化的IAP-86融合蛋白。将重组的IAP-86蛋白用FITC标记,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重组的IAP-86蛋白最终能够与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结合。细胞凋亡检测实验发现,重组的IAP-86蛋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栉孔扇贝血淋巴细胞凋亡,凋亡抑制率为7%。本实验应用原核表达成功得到了IAP-86蛋白,并证明IAP-86对栉孔扇贝细胞的凋亡有一定抑制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AVNV的侵染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从辽宁兴城育苗场和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育苗室患面盘解体的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Lamarck幼体中分离出6株菌,经感染试验表明,其中3株菌B01、Y01和Y02为病原菌。根据菌体形态及生理、生化测试,B01鉴定为需钠弧菌Vibrio natriegen,Y01和Y02具有相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鉴定为弧菌属Vibrio。需钠弧菌对庆大霉素、痢特灵、菌必治、诺氟沙星、氯霉素、环丙沙星、多粘菌素B敏感;Y01和Y02菌对诺氟沙星、菌必治、氯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磺胺异嗯唑敏感。对海湾扇贝育苗水体中细菌总数和弧菌数量的监测结果表明,幼体发生病变之前的水体中,细菌和弧菌的密度高于正常育苗水体的。文中还对病原菌的传播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5.
微酸性电解水对活品虾夷扇贝存活率的影响及杀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活品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为实验对象,用不同理化性质的微酸性电解水(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SAEW)处理受试扇贝,并用副溶血性弧菌人工浸染经微酸性电解水处理过的扇贝,检测其存活率、微酸性电解水杀菌效果、副溶血性弧菌的变化规律,以及虾夷扇贝在不同电解水处理阶段的菌相。结果显示,微酸性电解水处理1 min、2 min、4 min,扇贝存活率均为80%,处理8 min存活率为82%,均高于染菌组和对照组;电解水处理时间与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处理时采用的电解水有效氯浓度没有显著性关系(P0.05)。采用电解水处理8 min后,活品虾夷扇贝体内染上的副溶血性弧菌数量从1 100 MPN/g降至28 MPN/g。扇贝初期主要菌群为假单胞菌和弧菌,在经过微酸性电解水处理后,其体内的菌群趋于复杂化,优势菌群有所改变,细菌总数有所下降。24 h后经电解水处理或者未处理的虾夷扇贝体内优势腐败菌均为假单胞菌。研究表明,SAEW在虾夷扇贝净化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6.
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镉的微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阐明扇贝特异性富集镉(Cd)的机理,研究了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Cd的微区分布特征,并结合Cd的生物动力学实验研究了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栉孔扇贝内脏、鳃和性腺组织的Cd主要分布在类金属硫蛋白(MTLP)和细胞器中,闭壳肌组织中Cd主要分布在MTLP(占84.6%)。在Cd的富集实验中,内脏和鳃组织中MTLP和富含金属颗粒(MRG)中Cd的含量和所占百分比升高最显著,而细胞器中Cd的百分比明显下降;性腺组织中MTLP、细胞器和MRG组分中Cd的含量均明显升高,其中MRG中Cd的百分比升高,MTLP和细胞器中Cd的百分比逐渐下降;闭壳肌组织中MTLP和MRG中Cd的含量均显著上升,其中MRG组分中Cd的百分比显著升高。在释放Cd的实验中,内脏和鳃组织的MTLP中Cd的含量显著下降,而细胞器、热敏感蛋白(HSP)和MRG中Cd的含量和所占百分比逐渐升高,性腺组织各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均明显下降,但各亚细胞组分中Cd的百分比变化不明显;闭壳肌组织MTLP和MRG中Cd的含量下降,且MRG组分中Cd所占的百分比不断下降。本研究首次表明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Cd在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特征不同,并且在富集和释放Cd的过程中,内脏和鳃组织中的Cd在各亚细胞组分中不断发生调节和重新分配。  相似文献   
997.
为探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中品质优、资源广、价格廉的海泥替代物,用扇贝土和混合一定比例螺旋藻(1∶9)的黄土分别替代海泥,并搭配海带投喂平均体质量为0.35 g的刺参幼参,试验设海泥组、扇贝土组、黄土组,每组设3个重复,在室内水族玻璃缸中进行试验,每个缸中放80头幼参,饲养时间为56 d,养殖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刺参的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扇贝土组和黄土组刺参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均高于海泥组,而饲料系数略低于海泥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土组脏壁比、比肠重显著低于扇贝土组和海泥组(P0.05);扇贝土组刺参肠道中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黄土组(P0.05),但两组与海泥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扇贝土组刺参体腔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高于黄土组(P0.05),且两组显著高于海泥组(P0.05);扇贝土组和黄土组刺参体腔液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高于海泥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扇贝土和混合螺旋藻的黄土均可作为新资源完全替代海泥饲料,且以扇贝土最优。  相似文献   
998.
应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获得了引进种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及我国主要经济扇贝: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12SrDNA全序列,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扇贝12SrDNA的序列长度在906~964bp之间,其A+T含量在50.57%~56.77%之间;单倍型数、多态性位点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在2~3、2~3、0.264~0.623、0.000 75~0.002 07和0.427~1.882之间,均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间遗传距离在0.079~0.306之间,其中虾夷扇贝与栉孔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近,其次是岩扇贝与虾夷扇贝,而岩扇贝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远,并且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虾夷扇贝先与栉孔扇贝聚为一支,再与岩扇贝进行聚类,而海湾扇贝则与其它扇贝聚为另一个单系群,进一步阐明了四种扇贝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99.
湿重是影响贝类养殖企业效益的最直接体现,也是选育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指标。为研究不同贝龄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外部形态性状对湿重的影响,分别测量了100个6月龄、18月龄岩扇贝的壳长(l1/mm)壳高(l2/mm)、壳宽(l3/mm)和湿重(w/g),通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对4个性状数据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测量数据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高对6月龄岩扇贝湿重直接作用最大,壳宽次之,壳长对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不显著(P>0.05);壳长对18月龄岩扇贝湿重直接作用最大,壳宽次之,壳高对湿重的直接通径系数不显著(P>0.05)。决定系数与通径分析的结果一致。通过多元回归法建立了6月龄、18月龄岩扇贝外部形态性状与湿重之间的回归方程。6月龄:w=-6.406+0.277l2+0.179l3,R2=0.846。18月龄:w=-11.525+0.419l1+0.927l3,R2=0.925。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讨扇贝内脏团中微生态系统与扇贝高能力富集镉(Cd)的关系,从自然环境中采集的栉孔扇贝内脏团中分离、纯化了2株耐Cd细菌(编号为菌株A和B),运用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子鉴定,通过金属吸附实验研究了耐Cd菌株对Cd的吸附能力及其对Cd的吸附特性,并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d胁迫条件下耐镉菌株细胞形态与结构变化,探讨了其对Cd的吸附机理。结果显示,2株菌株(A和B)在固体培养基上能耐受Cd的浓度分别为100和80 mg/L。经16S rDNA测序鉴定菌株A与Nitratireductor sp.亲源关系最近,菌株B与Ruegeria sp.亲源关系最近。2株菌株对Cd的吸附率远高于铜(Cu)、锰(Mn)、锌(Zn)和铅(Pb)等重金属。在50 mg/L Cd浓度的液体培养基中,菌株A、B对Cd富集量分别为48.57和42.14 mg/g,富集系数分别为971.4和842.8。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经过Cd处理后,2菌株数量均有所减少,细胞中出现空泡,菌株A细胞外沉淀增多,菌株B表面变得粗糙且出现凹陷,表明胞外沉积作用可能是耐Cd菌株对Cd富集作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