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6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bmi1b 基因作为转录抑制因子, 在维持多种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活性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对鳙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bmi1b 基因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发掘及其与生长和体型性状的关联性分析。鳙 bmi1b 全长 5800 bp, 包含 9 个外显子、8 个内含子, 其氨基酸序列在进化上较为保守。bmi1b 在鳙下丘脑和肝脏中的表达量较高, 胚胎发育阶段从未受精卵至囊胚期都有极高的表达, 原肠期后表达量显著降低, 具有母源基因的表达特征。采用 PCR 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 在鳙 bmi1b 3′ UTR 获得 2 个 SNPs g.5224 T>A 和 g.5550 C>T。利用来源于 1 个鳙混合群体的 169 尾鱼进行 SNP 基因分型及其与生长和体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表明: g.5224 T>A 与体重和头高呈显著相关(P<0.05), 与体高和头长呈极显著相关(P<0.01); g.5550 C>T 与体重和体型性状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2 个 SNP 位点等位基因间的组合分析显示, 双倍型 D2 (AT CC)为优势基因型组合, 其体重和体型性状的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双倍型。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鱼类 bmi1b 基因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同时鳙 bmi1b 基因 SNP 标记在生长和体型性状的分子育种研究中也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鱼类干扰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自从1957年一种病毒抑制物即干扰素(Interferon,IFN)[1]被发现以来,此后40年,IFN一直是病毒学、细胞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肿瘤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IFN是细胞和机体受到病毒感染,或受核酸、细菌内毒素、促细胞分裂素等诱导时,由受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的糖蛋白。IFN对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细胞和机体的免疫也有很重要的调节活性。在哺乳类,根据IFN的抗原特性、生物学特性和理化特性可分为IFNa、IFNβ、IFNγ。IFNa和IFNβ因有相似的生物和理化…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的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采用Sox基因HMG盒保守区的2对简并引物,SoxN与Sox9,用以扩增大鳞副泥鳅的基因组DNA,并对其性腺组织进行RT-PCR分析。SoxN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pdSox1、pdSox2、pdSox3、pdSox4、pdSox11、pdSox14、pdSox19、pd-Sox21等13个Sox基因,分属SoxB与SoxC类群;Sox9引物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pdSox8、pdSox9等5个Sox基因,属于SoxE类群,这5个Sox基因均含有一个内含子,且内含子的起始位置一致。基于Sox基因HMG盒蛋白质的遗传距离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表明,大鳞副泥鳅18个Sox基因在小鼠或斑马鱼中均能找到相应的Sox直系同源基因,其中,pdSox4、pdSox8、pdSox9、pdSox11、pdSox14、pdSox19等6个基因存在基因加倍现象,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拷贝。用Sox9引物对大鳞副泥鳅的性腺进行RT-PCR扩增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精巢中表达的是pdSox9a,在卵巢中表达的是pdSox8a。以上结果表明,pdSox8与pdSox9是大鳞副泥鳅的性别相关基因,它们可能在大鳞副泥鳅的性别分化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防治草鱼出血病的效果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人工的鲫鱼干扰素防治草鱼出血病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鲫鱼干扰素确能有效防治草鱼出血病,腹腔注射和药浴浸泡两种匀有一定效果。在病毒感染前使用干扰素处理的效果好于在病毒感染后使用干扰素处理。多次使用干扰素处理的效果好于一次性处理。  相似文献   
5.
黄河鲤全同胞家系的微卫星标记亲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利用11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26个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erus)全同胞家系中的417尾体重较大的正常体色个体(黄河鲤较大个体)和52尾红色个体(红鲤表型个体)进行了亲子鉴定。11个微卫星座位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平均期望杂合度(H_e)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8.2、0.792、0.792和0.76。当双亲未知且置信度为95%时,11个座位的累积排除概率达99.79%。除29尾黄河鲤较大个体以外,388尾黄河鲤较大个体和52尾红鲤表型个体准确地找到了其父母本,实际鉴定率为93.82%。通过对子代数目超过20尾的7个黄河鲤家系生长性状的比较分析,本研究成功鉴定出子代生长性状优良的黄河鲤亲本组合及其家系,同时也鉴定出包含隐性红色基因的黄河鲤杂合亲本,为进一步选育表型和体色纯正且生长快速的黄河鲤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10个高度多态的微卫星标记对采自长江、赣江、鄱阳湖湖口和都昌水域的4个鲢野生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每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5~24,有效等位基因数6.4~7.1,平均观测杂合度H.为0.802~0.821,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17~0.839,表明这4个鲢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鲢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922 2~0.944 1,遗传距离为0.057 6~0.081 0,固定系数Fst值为-0.012 35~0.005 28,表明这4个鲢群体间遗传一致性高,遗传距离小,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AMOVA结果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基因流分析认为长江、赣江、鄱阳湖鲢群体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  相似文献   
7.
大鳞副泥鳅7个群体遗传变异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泥鳅的微卫星引物跨种扩增大鳞副泥鳅,通过家系扩增、PCR产物测序筛选出6个座位,用于大鳞副泥鳅7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在3.167与4.833之间,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248与0.417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379与0.505之间,多个座位存在零等位基因、杂合子缺失现象,显示大鳞副泥鳅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采用 UPGMA 法对7个群体基于 DA 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可分为4类,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沙市、澧县、武汉、鄱阳湖群体先聚为一类,后与石首群体聚类,最后与珠江水系的广州群体聚类,而位于长江上游的泸州群体则单独聚为一类。群体的 F-统计量(Fst)为0.2987,表明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主要由泸州群体与其它地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引起。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新引进种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与国内3种主要经济扇贝(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遗传变异水平及其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4种扇贝的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并对其序列组成、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种扇贝的单倍型数、多态性位点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在3~4、2~15、0.545~0.800、0.001 00~0.005 72和0.788~6.545之间,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变异水平;4种扇贝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255~0.429,其中,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近(0.255),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远(0.42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岩扇贝与虾夷扇贝独自聚为一支,表明二者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将为岩扇贝的引种与养殖以及今后的遗传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9.
应用PCR扩增和测序技术获得了引进种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及我国主要经济扇贝: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12SrDNA全序列,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四种扇贝12SrDNA的序列长度在906~964bp之间,其A+T含量在50.57%~56.77%之间;单倍型数、多态性位点数、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分别在2~3、2~3、0.264~0.623、0.000 75~0.002 07和0.427~1.882之间,均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种间遗传距离在0.079~0.306之间,其中虾夷扇贝与栉孔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近,其次是岩扇贝与虾夷扇贝,而岩扇贝与海湾扇贝的遗传距离最远,并且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虾夷扇贝先与栉孔扇贝聚为一支,再与岩扇贝进行聚类,而海湾扇贝则与其它扇贝聚为另一个单系群,进一步阐明了四种扇贝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