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00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1篇
  22篇
综合类   178篇
水产渔业   967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正> 光合细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同时还含有辅酶Q及B族维生素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防治病疾的生理活性物顷,国内外日趋广泛将其作为饵料营养添加剂,应用于鱼类、甲壳类、贝类育苗和鱼、虾养殖生产,取得良好效果,而应用于亲贝培育方面的工作,目前尚少见报道。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采取亲贝人工育肥促熟,提前开展人工育苗的方法,使养成阶段能充分利用生长适温期,当年养成商品贝。  相似文献   
112.
荣成县水产养殖公司与该县东山公社八里王家大队扇贝养殖专业队共同进行的“缩短扇贝养成期试验”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他们于1982年8月筏养的5亩扇贝,去年11月已经收获,养成期由过去的2年缩短到15个月,收获的扇贝最大个体壳高在7.2厘米,最小个体壳高4.5厘米,80%以上的扇贝壳高在5厘米以上。  相似文献   
113.
通过3个时间(0、5、10 min)的超声清洗试验,分析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水质指标以及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确定虾夷扇贝的最佳清洗时间,并模拟3组扇贝气调包装(80%O2、20%N2)下的流通运输,分析不同清洗时间对活品虾夷扇贝的流通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清洗过程中3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都是100%,且均对质构和糖原无显著影响,其中超声清洗10 min的除杂率最高,为4.02%,菌落总数最少,为1.1×105CFU/mL,清洗后水质变差。不同清洗时间下,模拟运输过程中的虾夷扇贝菌落数均随着清洗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超声清洗10 min虾夷扇贝体内的菌落数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上升速率较为缓慢。超声清洗10 min为较理想的清洗时间,虾夷扇贝品质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14.
贝类保苗作为扇贝养殖的中间环节,对于提高扇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扇贝保苗常在对虾保苗池进行,莱州是山东省乃至我国北方主要的扇贝保苗基地。相比于海上保苗,池塘保苗具有明显优势。有实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池塘保苗率比海上保苗率高约30%,且平均壳高也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扇贝保苗池为较小的可控池塘,可以在检测到水质异常后迅速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并且不会因风浪的影响导致水质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115.
《天津农业科学》2016,(2):48-52
扇贝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的第3次海洋水产浪潮兴起为契机,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给中国渔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扇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不少是新型创新药物和功能性与保健食品资源。近年来,以栉孔扇贝、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成功开发、生态安全养殖技术、扇贝加工的不断成熟为标志,高新技术得到快速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扇贝产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6.
把5cm以上海湾扇贝亲贝按43-50个/m^3密度吊养于水泥沉淀池,利用附近井水调温:使池水温度达4℃以上。越冬两个半月,成活率84%以上,而自然海区越冬贝成活率仅70%.升温促熟后.亲贝产卵孵化率60%以上,而自然海区越冬贝仅为15.1%。地下海水越冬贝的单位水体出苗量为505万粒/m^3和544万粒/m^3,而自然海区越冬贝出苗量仅有209万粒/m^3.证明利用地下海水调温,在沉淀池进行海湾扇贝亲贝越冬,效果明显,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17.
在正常情况下,贝苗阶段的成活率在95%以上.发生死亡的主要表现是容易形成死苗叉死活苗,再叉死更多活苗的恶性循环,使成活率大幅度下降.其死因主要是:  相似文献   
118.
根据近年来的生产实践,对海湾扇贝虾池保苗中的肥水培饵,筏架设置,出池装袋,分苗换水等实用技术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119.
陈远 《水产科学》1998,17(2):18-21
本文报告了采用聚乙烯网衣作为虾夷扇贝,海湾扇贝稚贝附着基的附着效果,对变态幼虫至稚贝斯的生长和成活稚贝及附着期中间育成率等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网衣队基变态幼虫附着速度比棕帘慢,变态幼虫至稚贝的附着率及其日生长平均值分别为:采用网衣附着基,虾夷扇贝稚贝附着率为51.9%,平均日生长为18.28μm,棕帘为54%,19.0μm,而海湾扇贝网衣为49.98%,21.4μm,棕帘为59%,21.  相似文献   
120.
首次报道了诺氟沙星在菲律宾蛤仔和海湾扇贝体内的残留和消除规律.在水温为(20 ±1) ℃的条件下,菲律宾蛤仔和海湾扇贝的混养系统中,以50 mg/L剂量连续10 d投喂诺氟沙星,取鳃、内脏团、闭壳肌等组织,进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浓度.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在3种组织中消除速率快慢不一,鳃为诺氟沙星残留的靶组织.其在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