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4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林业   705篇
农学   237篇
基础科学   310篇
  388篇
综合类   2549篇
农作物   247篇
水产渔业   290篇
畜牧兽医   963篇
园艺   471篇
植物保护   201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176篇
  2021年   146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215篇
  2014年   421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499篇
  2011年   455篇
  2010年   400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542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83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16年的高考刚刚过去,2017年迎高考复习的大戏又将拉开帷幕。为帮助本届高三文班的学生能够更加信心百倍地迎战明年的高考,现将多年来探索和积累的高考地理复习的一点经验或体会,总结成一句话,即高三地理复习应遵循"三字经",与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72.
在水温(18±2)℃和室温26℃环境下,在室内水族箱(100 cm×50 cm×25 cm,长×宽×高)中研究(1)标志黄鳝、(2)不同规格黄鳝、(3)不同水深下的黄鳝,对鱼巢的选择性和回巢行为,为黄鳝无土养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在饥饿条件下,黄鳝主要根据鱼巢内径大小而非长度来选择鱼巢;在摄食条件下,黄鳝选择居住的鱼巢范围扩大,并且在塑料袋和内径大的PVC管内多次出现黄鳝共巢现象,黄鳝有一定的固定回巢行为;(2)在摄食和10 cm水深条件下,20—30 g黄鳝对不同鱼巢的喜好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为:PVC弯管 PVC直管塑料袋; 6—8 g黄鳝对不同鱼巢的喜好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丝瓜络 PVC直管塑料袋、棕片; 1—3 g黄鳝对不同鱼巢的喜好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丝瓜络 PVC弯管、塑料袋 PVC直管; 0.1—0.3 g黄鳝68.99%±8.99%栖息于大薸(Pistia stratiotes),30.01%±8.99%栖息于塑料袋;(3)水深5 cm时黄鳝全部栖息于塑料袋,水深10 cm时黄鳝全部栖息于轮胎,水深在15—30 cm时,黄鳝对轮胎和塑料袋的选择无显著差异(P 0.05)。  相似文献   
73.
县域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尺度的合理确定是景观格局和生态研究过程的关键。研究县域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并计算景观指数的适宜粒度范围对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2017年安徽省宿松县的景观分布图为数据源,从类型和景观水平分析了各个景观指数在20~500 m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并选取适宜的粒度范围;通过拟合函数揭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大的变化特征;结合景观面积损失精度评价模型确定宿松县景观格局变化的最适宜空间粒度值。  结果  景观指数具有一定的空间粒度效应性,其中大部分景观指数的可预测性强,但景观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数、平均形状指数、Simpson多样性、Simpson均匀度指数对空间粒度响应不敏感;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曲线可分为单调递减、单调递增、无变化、复杂变化4种类型;景观指数的拐点主要集中在70和200 m;在景观水平下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曲线拟合后的函数主要为幂函数,且拟合程度高。  结论  宿松县景观格局变化的适宜粒度为100~110 m,最佳粒度为100 m。图3表1参27  相似文献   
74.
李辉 《乡村科技》2020,(6):16-18
信阳毛尖是河南省著名的地理标志产品,需要重视其发展。本文从研究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信阳毛尖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包括品牌使用混乱、产业链条分散、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进一步探究其发展障碍的成因,如部门监管不力、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人才技术缺乏等。同时,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加大监管力度,肃清地理标志使用;培育龙头企业,形成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资金、技术投入,提升现代化水平等一系列策略,进一步促进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5.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人类知识体系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地理这门学科把脸找个好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地理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坚持咋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地理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是当前多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欲实现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结合产业、地域环境等因素协调其所在地的经济收入是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地理探测器,结合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和地形特征等可能产生人均纯收入差异的空间因子,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地人均纯收入差异驱动力进行分析和阐释,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资源调控及经济建设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第一产业类型和二三产业发展程度是造成当地人均纯收入差异的关键驱动力;交通便利程度、水资源供给能力、高程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当地人均纯收入差距;并且这4个因子与前2个产业因子对人均纯收入空间分布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进而得出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q=0.30)以及二三产业从业人数比例较小(q=0.37)是限制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所在地巴彦温都尔苏木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交通不便(q=0.11)及海拔较高(q=0.15)等地域环境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巴彦温都尔苏木与周边区域的人均纯收入差距。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当地的下一步发展应重视以下3个方面:1)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适当发展传统畜牧业转型;2)将农业文化遗产打造为特色品牌进而推动特色农产品和特色旅游的发展;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做足准备。  相似文献   
77.
辣椒属茄科,为常异花授粉作物。百色市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广西辣椒主产区之一,具备辣椒生产所需的优势地理气候条件,产出的辣椒产品品质优,深受市场欢迎。但种植户在生产管理上缺乏科学性,通过总结栽培技术要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实现生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助推辣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8.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打造成功高效的地理课堂,必须紧密围绕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设计尽可能多的参与性强的教学活动,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教具,科学合理的问题设置,增加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达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79.
2003-2017年陕西省NDV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英杰  文彦君  张翀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3):155-162,169
[目的] 研究影响陕西省植被覆盖主导气候类和非气候类因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03—2017年MODIS NDVI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研究了气候类和非气候因素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 ①2003—2017年陕西省NDVI空间分布总体上为改善趋势,但在不同植被类型区和生态区有所差异。②降水是影响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主导气候类因素,其他因素对当地植被覆盖影响程度有所差异。③降水与气温、日照、风速、相对湿度的交互作用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且气温的作用只有在和降水的交互作用下才能体现出来。④植被类型和地貌是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主导非气候类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所差异。⑤植被类型、地貌和土壤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人口、GDP的影响也只有在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才能显现出来。[结论] 气候类因素的影响大于非气候类因素,气候类和非气候类因素的共同作用能够充分的解释植被覆盖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80.
为了明确经济发达地区广东省农地边际化现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单位成本纯收益指标”、“农地利用集约度指标”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三大主要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5年农地边际化特征进行提取。选择影响农地边际化特征的19个因子,利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核心影响因素进行挖掘。结果表明:2000—2015年广东省共发生3次比较明显的农地边际化现象,分别在2001—2002年、2005—2006年、2010—2013年,且第3次边际化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严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指标和农户家庭资源要素结构变化指标对农地边际化的影响程度较大,其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粮食总播种面积对农地边际化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q值分别为0.8067、0.8055、0.7916。任何两因子相互交互作用都能增强对农地边际化现象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