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农学   2篇
  4篇
综合类   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2017年陕西省NDV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英杰  文彦君  张翀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3):155-162,169
[目的] 研究影响陕西省植被覆盖主导气候类和非气候类因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03—2017年MODIS NDVI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研究了气候类和非气候因素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 ①2003—2017年陕西省NDVI空间分布总体上为改善趋势,但在不同植被类型区和生态区有所差异。②降水是影响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主导气候类因素,其他因素对当地植被覆盖影响程度有所差异。③降水与气温、日照、风速、相对湿度的交互作用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且气温的作用只有在和降水的交互作用下才能体现出来。④植被类型和地貌是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主导非气候类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所差异。⑤植被类型、地貌和土壤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人口、GDP的影响也只有在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才能显现出来。[结论] 气候类因素的影响大于非气候类因素,气候类和非气候类因素的共同作用能够充分的解释植被覆盖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
以宝鸡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确定了基于"问题导向"的高校灾害教育课程集成目标及集成方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的认知、响应、探索自然灾害的水平得到了提升,创新思维、自主学习、团队合作等能力得到了强化。  相似文献   
3.
城市滨水区的自然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依据城市滨河景观生态建设原则,采用公众调查问卷以及模糊统计方法,以宝鸡市为例对渭河滨水景观生态建设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滨河景观生态建设泄洪安全性较好,人工自然景观生态的审美欣赏性好,受到人们的好评,但滨水区生态功能、人工湖水面景观的亲水性和可持续性差,开放空间系统性不足。从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以及大众行为心理考虑,提出了强调景观生态综合效应、安全性以及加强城市滨水景观生态建设动态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于权马尔可夫链的宝鸡市年降水量状态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彦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6):272-276
为了全面分析宝鸡市自然降水的时间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为该区域水资源预测、旱涝灾害防治、水量调度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对宝鸡市年降水量状态进行了权马尔可夫链分析。针对降水过程中的不确定和不精确性,采用均值-标准差分级法,将宝鸡市1956-2009年降水量分为干旱、偏旱、正常、偏涝、雨涝5个状态。以规范化的各阶自相关系数为权重,采用权马尔可夫链模型对宝鸡市未来年份的降水量状态进行预测。平稳分析结果表明,宝鸡市多年降水过程中干旱、偏旱、正常、偏涝、雨涝等5种状态出现的概率分别为0.1305、0.2767、0.2751、0.2075、0.1101。宝鸡市未来多年降水过程中偏旱和正常状态占优势,而雨涝出现概率较低,反映了该区域气候暖干化的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5.
西北水土流失区生态安全保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彦君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4):171-173,176
综述了西北水土流失区生态安全保障理论研究背景、生态安全保障的思路和基本原则,总结了生态安全保障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6.
陕西凤翔地区农村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问卷调查对陕西凤翔地区居民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总体水平不够理想,其中防震减灾技能最差,自救互救实况最好;居民地震灾害知识的准确性和深度不够,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足,但有迫切的学习需求;居民有一定的自救互救意识。但主动性和组织性较差.易于传播谣言;充分发挥农村地区基层组织的宣传、引导和管理作用,是提升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彦君 《江西农业学报》2011,23(12):211-213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地理师范生地震灾害教育存在忽视技能培养、教学形式单一、学生被动消极等问题,对PBL教学模式下的地理师范生地震灾害教育进行了探索,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模式在地理师范生地震灾害教育中成效显著,可通过今后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完善并推广。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生态安全保障的研究可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安全的理论研究背景,总结了西北地区生态安全保障的思路、基本原则,以及相应的节水措施、水资源开发利用措施、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措施和流域生态安全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制定农村防震减灾相关政策并为其提供实证依据。采用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宝鸡市陈仓区农村居民的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居民地震灾害知识的准确性和深度不够,防震减灾技能掌握不足;(2)居民有一定的自救互救意识,但主动性和组织性较差,地震谣言辨别能力不强;(3)居民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总体水平不够理想,其中防震减灾技能最差,自救互救实况最好。表明开展地震灾害知识普及、防震减灾技能培训和地震信息甄别工作是增强农村地区防震减灾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整理明清时期(1368—1911)关中地区干旱灾害史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Origin 8.5,Matlab等软件,探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有193年发生干旱灾害,共计274次,平均每2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中度旱灾、重度旱灾、特大旱灾分别发生了92次、124次、36次和22次;季节变化上,干旱灾害存在单季、两季、三季和四季连旱,主要以单季旱和两季连旱为主。年际变化上,干旱灾害可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1368—1411年)、第三阶段(1552—1611年)和第五阶段(1652—1771年)属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1412—1551年)、第四阶段(1612—1651年)和第六阶段(1772—1911年)属干旱灾害多发期。空间变化上,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和铜川分别发生了215次、189次、183次、172次和175次,以西安地区发生的频次最高。周期变化上,干旱灾害有8a,23a,44a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及其倍数相对应。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与小冰期内气候冷暖次级波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偏冷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偏暖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低。该研究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规律提供新的认知视角,为人类社会响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