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120篇
水产渔业   184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析褐牙鲆仔鱼早期发育阶段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基因(CRH)的表达情况及受甲状腺激素的影响作用,为开展牙鲆的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褐牙鲆早期发育阶段CRH基因表达量,以ELISA测定褐牙鲆仔鱼甲状腺激素(T3和T4)水平,并测定经外源T3浸泡处理后早期发育褐牙鲆仔鱼CRH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情况,探究CRH和甲状腺激素在褐牙鲆早期发育阶段的影响及作用关系.[结果]1~8日龄褐牙鲆仔鱼CRH基因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5日龄达最高值,显著高于其他日龄的仔鱼(P<0.05,下同).10~42日龄褐牙鲆仔鱼CRH基因主要在其头部表达,尾部CR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而逐渐增加.褐牙鲆仔鱼变态前期甲状腺激素T4含量逐渐增加,变态高峰期迅速升高,在变态后期呈下降趋势.较其他早期发育时期,甲状腺激素T3在褐牙鲆变态期维持高水平,但含量低于甲状腺激素T4.22日龄褐牙鲆仔鱼经50 nmol/L外源T3处理2 h后,其头部和尾部CR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但以外源T3处理8 h后,无论是头部还是尾部,CR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褐牙鲆早期变态发育需CRH基因高表达及甲状腺激素积累,二者对褐牙鲆早期变态发育阶段具有重要作用并呈互相代偿效应.  相似文献   
62.
定虫脲(CFU)系苯酰基苯脲类系列药剂中有较高药效的一个品种,它对三龄粘虫幼虫的毒效作用较其第一代杀虫剂除出脲(Diflubenzuron)高约70倍,对六龄粘虫幼虫,用点滴、胃毒和注射方法处理,最终毒效相若。根据粘虫六龄幼虫表皮几丁质含量的动态变化,在不同时龄时用点滴法施药,发现试虫的死亡时间和受药时间有明显相关。以72时龄为界,在此以前受药者试虫多数不能变态,死亡于化蛹之前。而72时龄以后施药者,试虫则多数可变态,但在蛹期陆续死亡。因此,72时龄是表皮几丁质沉积的分界线,但并未发现施药后的原位反应(insi-tu)或几丁质厚度和药效之问的相关。  相似文献   
63.
三疣梭子蟹健康苗种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3~2003年在不使用任何抗生素,利用海捕亲蟹、活体饵料、微生物制剂进行了三疣梭子蟹健康苗种的繁育,研究了水温与变态时间的关系,比较了池塘养殖的亲蟹与自然海区的亲蟹的育苗的效果,海区亲蟹育成率比池养亲蟹育成率高6.9%,采用单胞藻+轮虫+卤虫无节幼体,蚤状Ⅰ期到蚤状Ⅱ期变态率提高39.4%,采用微生物制剂比使用抗生素育成率提高1.7%,单位平均水体出苗率提高到0.82万/m3。  相似文献   
64.
为确定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人工苗种繁育中适宜幼虫生长发育的最佳饵料种类、配比及投喂方式,通过测定幼虫生长速率、成活率和变态率,对饵料品种、配比及投喂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饵料对单环刺螠幼虫生长和变态具有显著影响(P<0.05);单一饵料品种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饵料组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的体节幼虫体长日增长率和幼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饵料组(P<0.05),但这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球藻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17.24%±0.89%)显著高于球等鞭金藻饵料组和其他饵料组(P<0.05),这表明小球藻是单一饵料投喂单环刺螠较好的开口饵料;混合饵料投喂结果显示,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和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中,体节幼虫的体长日增长率和幼虫成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混合饵料组(P<0.05),但这两个混合饵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搭配投喂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混合饵料组的幼虫变态率(21.72%±0.85%)显著高于小球藻+球等鞭金藻混合饵料组和其他混合饵料组(P<0.05),这表明小球藻+球等边金藻+酵母粉的混合饵料组幼虫整体培育效果最佳;进一步的饵料配比及投喂方式研究显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试验组,获得的幼虫变态率最高(24.73%±0.78%),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且幼虫发育齐整度良好;饵料日投喂量结果显示,初孵担轮幼虫适宜的日投喂量为2×104 cells/mL,随着幼虫发育饵料投喂量逐渐增加,当出现蠕虫状幼虫时日投喂量应增加至10×104~12×104 cells/mL.研究表明,单环刺螠幼虫培育的最佳饵料投喂方案为,将小球藻、球等鞭金藻、酵母粉3种饵料按照2:1:1比例混合,在担轮幼虫前期只投喂小球藻+球等鞭金藻,至担轮幼虫中后期增加投喂酵母粉.  相似文献   
65.
杨智鹏  于红  于瑞海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16,40(9):1472-1478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μm;中期(13~18 d)生长较慢,壳高平均日增长3μm;后期(19~30 d)生长加快,壳高平均日增长46.8μm。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对脉红螺浮游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诱导第1天脉红螺浮游幼虫开始出现附着变态,第4天时,附着变态活动基本结束,附着变态率为40%。为变态后的稚螺投喂刚附着的长牡蛎和魁蚶稚贝,第1~8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65.6μm;第9天开始,稚螺生长速度加快;第9~12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136.4μm;第13~16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307.3μm;第17~20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445.8μm。研究表明,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诱导脉红螺浮游幼虫的附着变态效果好,刚附着的长牡蛎稚贝和魁蚶稚贝可以作为脉红螺稚螺培育阶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66.
南美白对虾蚤状期幼体的营养对其变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7.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系海水繁殖,淡水生长的洄游性甲壳动物.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不少单位先后对河蟹人工育苗进行了研究,但在人工育苗实践中存在着成活率不高的问题.2001年上海科技管理学校在奉贤东海水产研究所咸淡水工程技术中心实习河蟹工厂化育苗,对亲蟹培育到苗种培育全过程进行了实践,对提高蚤1~蚤2,蚤5~大眼的变态成活率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大水体河蟹育苗生产实习过程中,采取了改善饵料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8.
利用机器视觉识别麦粒内米象发育规律与龄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麦粒内部粮虫生长规律,判断粮虫所处发育龄期,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麦粒内米象变态发育规律及龄期识别研究方法。试验利用Micro-CT获取侵染麦粒投影数据,应用z-FDK(z-Feldkamp-Davis-Kress)算法重建出侵染粒的二维图像,利用图像分割及形态学方法得到虫体图像。提取了虫体的8个二维特征、4个三维特征、7个不变矩特征和7个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显著性纹理特征,构成26维原始特征空间。根据不同龄期虫体特征的变化,研究米象在麦粒内的变态发育规律。利用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SAA)优化虫体原始特征,构建了优化后的10维特征空间。运用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ABC)优化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的惩罚因子和径向基核函数参数,实现对麦粒内米象所处发育龄期的自动判别。试验结果表明,米象变态发育规律与实际情况一致,且对米象龄期的识别率达到97%,可有效判别出侵染粒中米象所处发育龄期。  相似文献   
69.
正芥菜有两类变种,一类是食用变态茎的,因加工时需用压榨法榨出菜中水分,故称"榨菜";还有一类是食用变态芽的,如市场上的儿菜。榨菜质地脆嫩,风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种特殊的风味。榨菜在洞庭湖地区已有多年栽培历史,其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培育壮苗1.1选择品种以本地产南丰2号板叶榨菜为宜,适当发展浙江引进的高产花叶榨菜。1.2整地施肥苗床应选择排灌方便带沙性的土壤,要求每  相似文献   
70.
光对海产动物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对其变态发育和生长速度密切相关。陈介康等(1984年)报道了光对海蜇浮浪动虫变态率和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Terrence B.Kayes and H.E.Calbert(1979年)报道了光照和温度对金鲈(Percafla Vescens)产卵的影响;大连水产学院魁蚶试验组(1985年)报道了光强及光质对魁蚶潜泥速度及潜泥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