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9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120篇
水产渔业   183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邵闯  秦守旺  朱波  张俊智  戴济鸿  戴振炎  胡毅  陈开健 《水产学报》2023,47(10):109607-109607
为研究投喂策略对牛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科学的投喂标准,实验分别设置了4种投喂频率(1、2、3和4次/d)与4个投喂水平(4%、6%、8%和10%)饲养牛蛙蝌蚪,以探究牛蛙蝌蚪合适的投喂策略。投喂频率实验表明,投喂3次/d或4次/d的牛蛙蝌蚪在实验周期内的变态率显著高于投喂1次/d或2次/d的牛蛙蝌蚪,且投喂3次/d的牛蛙蝌蚪增重率最大。变态率与投喂量的比值(MFR)随投喂频率增加而上升,2、3或4次/d显著高于1次/d。投喂频率对已变态牛蛙蝌蚪的肝脏组织结构及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投喂水产实验结果显示,实验周期内牛蛙蝌蚪变态率随投喂水平增加而上升,且8%与10%组已变态牛蛙蝌蚪的均重显著高于4%与6%组,但已变态牛蛙蝌蚪肠道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水平升高而降低。8%与10%组已变态牛蛙蝌蚪肝细胞脂滴含量明显增多,脂肪沉积现象明显。8%投喂水平组有益菌属暖绳菌属(绿弯菌门)与鲸杆菌属(梭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一定程度改善了肠道微生物结构。研究表明,牛蛙蝌蚪每日投喂3次,综合投喂水平8%左右,蝌蚪的生长发育性能较优,兼顾了牛蛙养殖生产效益与蝌蚪肝肠健康,促进了牛蛙产业健...  相似文献   
402.
中国蛤蜊的家系建立及早期生长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摘要:于2008年7月,采用不平衡巢式设计建立了中国蛤蜊家系(7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和21个全同胞家系:A1、A2、A3……G1、G2、G3),并对各家系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生长、存活和变态等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家系蛤蜊的卵径、受精率、孵化率及D形幼虫大小均无显著差异(P>0.05)。 就其生长而言,不同发育阶段各家系的个体大小不同,生长速度不同,受父本效应、母本效应及雄内雌间作用的影响。幼虫浮游期,G1壳长最大,生长速度为10.04±1.67 μm•d-1;A2壳长最小,生长速度为6.07±1.32 μm•d-1。幼虫匍匐期,B3生长最快,其生长速度为29.93±3.67 μm•d-1;D1生长最慢,其生长速度为16.72±2.73 μm•d-1。稚贝期,G3壳长最大,生长速度为83.14±5.85μm•d-1;A2、A3的壳长较小,其生长速度分别为57.78±5.44μm•d-1,55.86±4.48μm•d-1。就其存活而言,幼虫浮游期,A2、C1、E3、F2、G1、G2的存活率较高(>85%),B2、D1存活率最小(<35%);稚贝培育期,G1存活率(70.40%)最高;A1(23.40%)、C2(20.90%)、F1(19.30%)的存活率较低。变态期间,各家系的生长速度不同,G1、G3生长速度分别为7.94±1.53 μm•d-1、7.96±1.52 μm•d-1;D1生长速度最小,仅为5.23±0.75μm•d-1。各家系的变态率不同,B1、E1、G2变态率均在80%以上,E2(41.24%)、F1(43.25%)变态率较低。各家系的变态规格存在差异,随着变态时间的延长变态规格小型化;G1、G2、G3变态规格最大(240μm),变态时间最短(13d);D1变态规格最小,仅为226.65±5.65μm,变态时间最长(17d)。综合各家系生长、存活等早期表型性状,G3生长最快,F2存活率最高,G1产量最高,可进一步作为中国蛤蜊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403.
帝王花烛(Anthurium regale)别名花边叶(Laceleafs)、尾花(tail flowers)、皇火鹤、火烈鸟花,为天南星科花烛属多年生常绿热带植物.帝王花烛起源于墨西哥北部、阿根廷、秘鲁,以及加勒比海区域,1888年被发现并定名,以其镶嵌有黄白色纹理的巨型心形叶片而闻名,是一种罕见而珍惜的室内观赏植物.在野生状态下,帝王花烛株高1.5~2.4米,叶长约120厘米、宽90厘米,因叶片含有较高浓度的草酸钙,对婴幼儿、宠物有轻微毒性;花器官由变态叶形成的佛焰苞和肉质花序轴组成,小花着生于花序轴上,具香味,火烈鸟状,因此又名火烈鸟花.其生长速度偏慢,一般2~3个月可长出1片新叶.  相似文献   
404.
圆背角无齿蚌寄生变态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圆背角无齿蚌的钩介幼虫寄生变态及稚贝发育过程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实验表明:在水温(19.0±1.0)℃时,钩介幼虫需要约13天的寄生变态才能从鱼体脱落。圆背角无齿蚌在变态发育过程中其外部形态、内部器官、营养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成熟的钩介幼虫仅仅可以作简单的双壳开合运动;刚脱落的稚贝外部形态与幼虫相似,但已经可以依靠斧足进行爬行,并逐渐开始滤食;稚贝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从幼虫壳内侧长出一对新壳,形态逐渐趋向于成贝,而幼虫壳则逐渐退化为壳顶。因此,圆背角无齿蚌的变态发育包括两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为寄生变态期;第二阶段为贝壳分泌期。  相似文献   
405.
邹杰  杨家林  彭慧婧 《水产科技情报》2013,40(4):204-206, 209
为研究方格星虫多次人工培育的繁育性能,采用室内产卵培育和滩涂恢复养殖相结合的方法,在繁殖期内对同一批方格星虫进行了3次人工培育产卵试验,对孵出的幼体进行人工培育。结果表明:于6月、7月和8月进行的3次人工培育,雌虫平均产卵3.11×104、2.70×104和1.75×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4.4±2.8)%、(87.6±1.9)%和(83.4±2.4)%;海球幼体体长日均增长49 μm、65 μm和46 μm,变态成活率(27.3±6.3)%、(32.2±4.6)%和(37.8±5.9)%;随着培育产卵次数增多,亲虫的死亡率升高,相对个体产卵量减少;海球幼体变态率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变态后稚虫的生长速度与后期海球幼体的大小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06.
为探究蝌蚪变态前后形态表型、内脏器官大小和免疫功能与特定生活史阶段的关系,测定了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从37期蝌蚪发育至46期幼蛙,多个关键生活史阶段身体大小、内脏器官系数及对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P)的反应的变化。结果显示:(1)泽陆蛙的体重、体宽、尾长和体全长都从37期至40~41期升高,之后下降,至46期降至最低值(P < 0.05);体长42~43期最高,显著高于37期和46期(P < 0.05)。(2)肝、脂肪体和肾湿重系数都在44~45期最高,38~39期最低(P < 0.05),而鳃或肺湿重系数37期显著高于其他发育阶段(P < 0.05),消化道长度系数37期、38~39期和40~41期都显著高于42~43期、44~45期和46期(P < 0.05),心和脾湿重系数均不随发育阶段而变化(P > 0.05)。(3)对PHA-P的反应的最大反应值37期蝌蚪出现于注射后2 h,38~39和42~43期见于3 h,其他发育阶段见于4 h,42~43期蝌蚪显著高于38~39期蝌蚪和46期幼蛙(P < 0.05)。从水生到陆生,泽陆蛙的形态表型变化先于内脏器官大小,以被延迟和下降的免疫功能为代价,影响其成功登陆。  相似文献   
407.
棘皮动物因其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其他生理活性物质,有较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是我国一类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需求日益提升,因此,发展棘皮动物养殖研究及其产业化十分紧迫。微藻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和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在新型水产饲料资源开发中备受关注。微藻作为幼体动物的鲜活饵料,在促进幼体生长、提高存活率方面显著优于人工饵料,在棘皮动物养殖中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微藻及其生物活性物质在经济棘皮动物(海参和海胆)养殖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概括总结,首次围绕微藻在经济棘皮动物生长、发育、变态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微藻饵料在经济棘皮动物养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概括了经济棘皮动物养殖常用微藻种类,分析了微藻对海参、海胆脂肪酸组成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对经济棘皮动物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海参、海胆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8.
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在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和产卵阶段,对健康的中国对虾亲虾投喂添加不同含量聚β-羟基丁酸酯(PHB)(0、0.5%、1.0%、2.0%、3.0%、5.0%)的饵料,以期探究不同含量PHB对中国对虾亲虾的繁殖性能和幼体发育的影响.实验周期为192d,统计亲虾的死亡率、相对免疫保护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性腺发育周期、产卵量、无节幼体的数量、孵化率及变态发育周期.结果显示,PHB对中国对虾亲虾的繁殖性能和幼体发育均有一定影响.随着PHB浓度的升高,死亡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而相对免疫保护率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其中,2.0%浓度组的死亡率最低,2.0%与1.0%浓度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其他浓度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亲虾实验组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2.0%浓度组、5.0%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在性腺发育周期方面,对照组与实验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产卵量和无节幼体数量的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其中,2.0%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与其他实验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与各实验组在幼体的变态发育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PHB添加剂对中国对虾亲虾的繁殖性能和幼体发育具有促进作用,2.0%为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