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潘洋  邱天龙  张涛  王平川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0):1503-1512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2.
脉红螺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 iennes)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一带。由于其腹足部特别肥大、肉味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其自然资源趋于枯竭。而开展脉红螺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是恢复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脉红螺的繁殖生物学、幼虫生态、人工养殖已有研究报道[1-4]。但脉红螺的工厂化人工育苗,未见报道。2004—2005年,笔者进行了脉红螺的人工育苗试验,并取得初步成功。1材料和方法:人工育苗试验在庄河市新科实业有限公司育苗室进行。浮游幼体培育用池体积为10 m3,底栖幼…  相似文献   

3.
脉红螺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魏利平 《水产学报》1999,23(2):150-155
本文研究了脉红螺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幼虫发育及变态和稚,幼螺发育过程,阐明了脉红螺在山东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平均每年雌螺产卵2.1次,产卵袋655.9个,每个卵袋平均含有受精卵1149粒,个体繁殖力75.4万粒。  相似文献   

4.
5.
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又称红螺、海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一带。由于脉红螺足部特别肥大、肉味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消费市场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脉红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养殖价值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6.
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属于骨螺科(Muricidae)、红螺属(Rapana Schumacher)中的一种。在黄、渤海沿海均有分布。贝壳较大,通常高104mm(大者高140mm),宽84mm,壳质坚厚,肉食性,双壳类是其主要食物之一。但其足部特别肥大,甚为人们所喜食,常用以代替鲍肉。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王平川  张立斌  潘洋  张涛  李朝霞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2):1807-1814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菲律宾蛤仔为饵料对脉红螺的摄食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达到10.40℃时,脉红螺第一次出现摄食行为,日均摄食量为0.01g/个;非交配期内,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达16.20℃时,摄食量达最大值,为0.54g/个,摄食周期为4天;进入交配期后,脉红螺摄食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同时与交配率呈负相关关系;当温度达到18.05℃,交配率达最小值0.03,脉红螺日均摄食量达到最大的5.32g/个,此时摄食周期为3.72天。非交配期摄食量(c)与温度(t)间回归关系为:c = 0.01t2 - 0.24t 1.18,r=0.97,交配期摄食量(c)分别与温度(t)、交配率(m)的回归关系为:c = -0.13t2 5.18t – 48.08,r=0.61;c = -2.92m 3.33,r=-0.48。,综上所述,脉红螺摄食有4天左右的周期变化,且温度和交配率作为两个重要的因素对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脉红螺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内人工条件下饲养脉红螺,流水式比静水式可提高成活率12%~25%。成体脉红螺(平均体重326g)对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且喜食同种饵料生物中的小个体。在繁殖前期摄食数量显著增多,进入交配产卵高峰期,停止进食。6月下旬至7月中旬,水温24~27℃,软体部占全部体重的40%时,进入交配产卵高峰期,并可多次交配、产卵,一次产卵量在8~15万粒。  相似文献   

9.
1试验条件1.1 设施、设备育苗池14个,有效面积 420 m2,规格 5m ×6 m×1.3 m;M级沙滤池 2个,规格 5 m×2m×1.5 m;海边沙滤井 1口;单胞藻培养池 16个,规格 3 m×5 m×0.8 m;12 m3/h罗茨鼓风机1台;蒸发量为2t/h的锅炉1台。1.2 试验材料 饵料为人工培育的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异胶藻及海洋酵母。亲蚶系采自浙江乐清人工养殖的3龄泥蚶,规格160粒/kg。2试验方法2.1催产、孵化用沙滤海水冲刷掉亲蚶外壳上的犯及沉垢,然后用500×10-6的高…  相似文献   

10.
实验设7个盐度梯度,在室内就不同盐度对脉红螺卵袋内幼体的发育(卵袋的颜色变化)、卵袋内幼体的孵出、孵出幼体的壳高及孵出幼体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水温22℃时,脉红螺卵袋在盐度20~39.5都可以孵出幼体;盐度14,卵袋内的幼体可以发育,但不能孵出;盐度8,卵袋内的幼体6d全部死亡。孵出后的浮游幼体存活和生长的适宜盐度为29.5~35.5,高于或低于此盐度范围,幼体9d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11.
邵安琪  李嘉政  张俊波  万荣  杨金龙  梁箫 《水产学报》2023,47(8):089611-089611
为探究纤维素对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实验设置海假交替单胞菌(初始细菌密度5×108个/m L)分别与浓度为0.02、0.20、2.00、20.00 mg/L的纤维素共孵育形成生物被膜,检测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的诱导作用变化,比较生物被膜成膜能力、胞外产物等生物学特性变化,并分析其与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的关系。纤维素浓度为2.00或20.00 mg/L时,所形成的生物被膜对幼虫附着变态的诱导活性显著降低。通过分析加入纤维素后海假交替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被膜生物学特性发现,随着纤维素浓度升高,生物被膜中细菌的分布更为分散,细菌密度和膜厚呈逐渐降低趋势,生物被膜胞外产物中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生物量显著降低,而蛋白无明显变化。在海假交替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纤维素主要通过降低胞外α-多糖、β-多糖和脂质的产生,进而间接调控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研究结果为探究海假交替单胞菌纤维素对生物被膜形成及对厚壳贻贝附着变态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治生物污损等实际问题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GABA及其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GABAA受体)和CGP52432 (GABAB受体)在厚壳贻贝幼虫附着变态中的调控作用,实验通过分析厚壳贻贝不同发育阶段幼虫转录组数据获得GABA受体相关蛋白基因(GABARAP)和GABAB2受体基因(GABAB2R),发现GABAB2R在变态前期的眼点幼虫阶段相较于其他阶段幼体显著高表达。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也得到相似的表达模式,显示GABAB2R可能参与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药理学实验结果显示,10-4 mol/L GABA对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具有诱导活性(27.2%±3.0%)。在拮抗剂实验中,10-6~10-4 mol/L荷包牡丹碱和CGP52432均显著抑制了厚壳贻贝幼虫变态,且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实验还发现GABA及其受体拮抗剂都抑制了厚壳贻贝幼虫的游泳行为。研究表明,GABAA或GABA...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胆碱受体在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通过药理学手段调查胆碱类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氯甲酰胆碱及其拮抗剂六甲双铵和阿托品对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调控作用。结果显示:在24 h暴露实验中,氯甲酰胆碱在10-5~10-4mol/L浓度表现出诱导活性,乙酰胆碱则无诱导活性。在持续暴露实验中,氯甲酰胆碱在10-5~10-4mol/L浓度表现出诱导活性,乙酰胆碱在10-6~10-4mol/L浓度表现出诱导活性。在拮抗剂实验中,在10-4mol/L氯甲酰胆碱或10-4mol/L乙酰胆碱存在时,N型胆碱受体拮抗剂六甲双铵对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均无抑制效果,表明N型胆碱受体可能并不在幼虫的变态发育过程发挥主导作用。M型胆碱受体拮抗剂阿托品在10-4mol/L氯甲酰胆碱存在时表现出抑制作用,且测试液中幼虫的变态率降为0%,表明M型胆碱受体可能参与调控厚壳贻贝幼虫变态发育过程。在整个药理学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幼虫出现,因而氯甲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可作为有效诱导物来促进厚壳贻贝幼虫的变态发育,尝试应用于该种的水产养殖过程;同时本研究为厚壳贻贝变态发育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涛  李琪 《水产学报》2018,42(11):1729-1736
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本研究采用肾上腺素对岩牡蛎单体苗种生产的诱导条件进行研究,阐明了岩牡蛎单体苗种的最适诱导浓度、诱导时间和诱导密度。结果显示,肾上腺素能显著诱导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最适诱导浓度为5×10–5 mol/L,最适诱导时间为1 h,提高诱导浓度和延长诱导时间导致岩牡蛎幼虫的不固着变态率、稚贝壳高和存活率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对低于8个/mL幼虫密度的诱导效果差异不显著,但稚贝壳高和存活率在8个/mL的培育密度下显著低于0.5~4个/mL,研究表明利用肾上腺素诱导岩牡蛎单体时,可大批量处理眼点幼虫,但稚贝充气培养的最适培养密度应不高于4个/mL。  相似文献   

15.
钟幼平  酆伟  张丽莉  黄世玉  王国栋 《水产学报》2023,47(12):129605-129605
为比较紫海胆不同家系间幼体生长发育的差异,实验构建了9个紫海胆全同胞家系,比较了其受精率、孵化率、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开口率、幼胆生长、性腺发育和消化道微生物组成。方差分析表明,各个家系的受精率均在95%以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其他指标在不同家系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孵化率、早期幼体存活率、晚期幼体存活率、变态率和开口率最高的家系分别为3号(58%)、1号(83%)、4号(90%)、2号(75%)和9号(100%),最低的家系分别为6号(0%)、3号(42%)、2号(76%)、9号(6%)和5号(24.5%)。幼胆生长速率最快是3号家系为146%;最慢的是5号家系为76%。3号家系在实验结束时性腺发育明显;而其他家系性腺未见发育。3号家系的消化道微生物中拟杆菌门丰度较高,变形菌门丰度低;生长速率较慢的5号家系则与之相反。研究结果表明,紫海胆不同家系间的生产性状存在差异,具有选育改良的潜力,实验为紫海胆良种培育积累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脉红螺的繁殖生物学特性,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对中国山东荣成靖海湾的脉红螺(Rapana venosa)的生殖周期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组织学观察表明,脉红螺全年只有1个生殖周期,且雌雄配子同步发育,其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期:形成期,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恢复期。配子发生始于9月,大部分个体在5月至6月成熟,排放的高峰期为7月。条件指数和平均卵径随配子发生而增大,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产卵后减少。雌雄比例整体符合自然界性比为1∶1的自然规律。环境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水温和叶绿素a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而盐度无明显季节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温与叶绿素a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丰富了脉红螺的繁殖生物学资料,对脉红螺野生资源的管理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糙海参育苗技术,研究描述了糙海参从受精卵发育到稚参的形态变化,在显微镜下测定了受精卵、胚胎和幼体的大小,确定了糙海参胚胎发育的过程。结果表明,通过利用阴干、流水刺激法对成熟亲参进行人工催产,得到大量的受精卵,其受精率为90%以上。糙海参胚胎和幼体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旋转囊胚期、原肠期、初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和稚参等阶段;在平均水温29℃,平均盐度34条件下,糙海参受精卵经3 h发育形成囊胚,4 h进入旋转囊胚期,5 h进入原肠期,19 h完成胚胎发育变态为耳状幼体;并经过7 d的生长与发育进入樽形幼体;第15天变态为稚参。观察发现,多精入卵现象则会导致胚胎发育不正常,最终使胚胎发育停止并死亡。在糙海参幼体发育过程中,大耳状幼体期幼虫臂的大小及其球状体的形成均可作为判断其幼体发育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幼虫臂越大,球状体出现率越高,其幼虫的变态率和成活率也越高。对比发现,位于糙海参尾部的突出结构——尾突,为仿刺参和新西兰刺参所没有,这一结构差异同时导致了其骨片位置也不同;并且,糙海参胚胎和幼体与其他种类的海参在发育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8.
Metamorphic responses of pediveliger larvae of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to different 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a series of bioassays. Effects of tetraethylammonium chloride (TEA) on inductive effects of these above ion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Excess ions including Li+, Cs+, Rb+ and Ca2+ induced larval metamorphosis at 10?3 M to 5 × 10?2 M in 24‐h exposure assays. In continuous exposure assays, only excess Ca2+ showed inductive activity and induced 25% metamorphosis at 5 × 10?2 M. Larval responses to Li+ and Rb+were inhibited by TEA, while induction of metamorphosis by Cs+and Ca2+ was independent of the presence of TEA. Thus, these ions used can be useful inducers of larval metamorphosis for application in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 The finding provides new insights on the biochemical mechanism controlling larval metamorphosis in this species.  相似文献   

19.
宽壳全海笋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2005年,进行了宽壳全海笋繁殖的初步观察和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通过观察,揭示了宽壳全海笋繁殖和胚胎发育的整个过程.利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筛选出了受精卵孵化、幼虫生长和采苗的适宜环境条件.在浙南沿海,宽壳全海笋的自然繁殖时间是每年的4-6月份,水温为18~22 ℃.壳长6 cm以上的雌性成熟个体1次产卵可超过2 000万颗,成熟卵的卵径约50 μm.受精卵发育最适宜的温度是22~26 ℃,盐度21~26,在适宜条件下经过18 h左右发育至D形幼虫.幼虫生长发育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2~26 ℃,而盐度范围为16~26;幼虫前期培育的最适宜饵料为球等鞭金藻;经26~50 d培育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幼虫变态附着最适宜的基质为泥底质.2005年度,在面积120 m2水池中,培育出宽壳全海笋稚贝数量6 100万颗,单位面积出苗量5.08×105 grain/m2,平均壳长1.43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