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7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8篇
综合类   207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615篇
畜牧兽医   5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赤点石斑鱼的普通变形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2年7~9月在广东省阳西县发生大规模死亡的赤点石斑鱼进行病原学研究,现场调查发现养殖赤点石斑鱼平均死亡率高达80%,病鱼的体征为鱼体体表有轻度溃疡,明显的腹部膨胀。解剖发现内脏严重病变,肠坏死,有少量腹水。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的心、肝、肠、脾脏中存在大量的细菌,菌体呈现弥漫分布,透亮,个体为球状或短杆状。从以上器官及血液分离到3个优势菌株,分别通过肌肉注射的方法感染健康赤点石斑鱼,筛选出其中毒力较强的1株。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PI20E试剂盒,结合专用电脑软件进行鉴定,确定为普通变形菌(Proteusvulgaris)。用该菌株配制成梯度浓度的菌悬液,再次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对健康赤点石斑鱼进行感染试验,得到其LD50为6.7×104cfu/ml,证实了普通变形菌对赤点石斑鱼具有强毒性,可能是引起这次大规模死亡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902.
[目的]为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可视化的适用于临床样品检测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ingapore grouper iridovirus,SGIV)的方法。[方法]本研究针对SGIV特异基因ORF014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及探针,建立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技术及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 LFD)(RPA-LFD)的SGIV检测技术。[结果]RPA反应使用10 μmol/L的引物浓度,在40.1℃恒温反应20 min即可完成特异性病毒的检测,最低检测限为100个/μl。RPA-LFD反应在42℃恒温反应8 min可将检测结果通过试纸条可视化呈现,最低检测限为10个/μl,且不与其他常见水生动物病原发生交叉反应,临床样品检测结果也与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RPA、RPA-LFD均能特异性检测SGIV,两者的检测限均比常规PCR灵敏。[意义]RPA-LFD法具有快捷简单、结果可视化的特点,在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3.
为了解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斜带石斑鱼(E. coioides)、云纹石斑鱼(E. moara)、棕点石斑鱼(E. 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全基因组中微卫星的分布特征,本研究使用Micro-Satellite (MISA)软件对公共数据库中获取的5种石斑鱼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微卫星筛选,分析了微卫星重复类型、重复拷贝类别及核心拷贝数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在5种石斑鱼全基因组中,均筛选出超过28万个微卫星位点,相对丰度介于271~296个/Mb之间,平均长度在22 bp左右,微卫星数量在全基因组中的占比为0.59%~0.67%,其重复类型数量、占比和相对丰度的分布趋势一致,二碱基重复最多,其次为单碱基,且随着重复单元碱基数目的增加而减少。重复拷贝类别A、AC、AAT、AAG、AGC、AATC、AAAT、AGAT、AATG、AGAGG、AAAAT、AAGAT、ACAGAG、AAANNN和AANNNN (N为除A外其他3种碱基)为优势类别。不同重复类型微卫星的拷贝数变化范围较大,但每种重复类型的拷贝数变化趋势一致,即随着拷贝数增加,微卫星数目随之递减,拷贝数为6和12时微卫星数目出现峰值。其中,各个重复类型中均有拷贝数量尤为突出的位点:鞍带石斑鱼中T、TA和AGACAG分别拷贝502、803和48次,云纹石斑鱼中GAG、CACT和CCACA分别拷贝205、652和111次。5种石斑鱼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基本一致,鞍带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中存在与其他3种石斑鱼显著差异的重复拷贝位点。本研究可为5种石斑鱼高质量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发提供数据参考,并为其基因组进化、遗传变异、亲缘关系和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04.
为研究赤点石斑鱼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的进化、分布及表达模式,本研究基于已公开的赤点石斑鱼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利用blast、系统进化与共线性等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赤点石斑鱼TLRs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染色体分布及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在赤点石斑鱼中共鉴定出17个TLR基因,这些基因分为5个亚家族(TLR1、TLR3、TLR5、TLR7和TLR11),分别分布在24条染色体中的11条染色体上;17个TLR基因在赤点石斑鱼不同组织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然而,位于相同染色体上的TLR基因的不同拷贝则存在相似的表达模式。其中EaTLR18-1与EaTLR18-2均位于9号染色体上,二者的表达模式高度相似,均在心脏中高表达;同位于20号染色体上的EaTLR2-1a与EaTLR2-1b的表达模式也高度相似,均在脑中高表达;EaTLR5M与EaTLR5S同位于14号染色体上,二者不仅具有高度相似的LRR结构域,且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高度相似;而位于18号染色体的EaTLR7与EaTLR8和位于4号染色体的EaTLR2-2与EaTLR3,其表达模式却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鱼类Toll样受体系统进化分析提供参考数据,也为进一步研究赤点石斑鱼Toll样受体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05.
简述了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的分类方式和结构,以及侵染石斑鱼引发的免疫反应机制;介绍了神经坏死病毒的检测方法、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指出,目前神经坏死病毒侵染石斑鱼的具体致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感染后的治疗手段也尚未成熟。提出,接种疫苗等其他预先建立免疫屏障的防治措施,比感染后再治疗的效果更好,利用碳酸盐缓冲液进行辅助治疗及复合益生菌疗法是防治神经坏死病毒的新思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抗生素耐药性及水产养殖的抗生素的残留问题。  相似文献   
906.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添加剂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三丁酸甘油酯(Tb)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免疫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300尾初重为(18.13±0.02)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T1组)斜带石斑鱼饲喂基础饵料,T2组、T3组、T4组分别在斜带石斑鱼基础饵料中添加0.05%FOS+SE5+0.10%Tb、0.10%FOS+SE5+0.10%Tb、0.20%FOS+SE5+0.10%Tb,其中SE5添加量均为1.0×10^(8) CFU/g。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T2组~T4组斜带石斑鱼在56 d时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趋于下降。与T1组相比,T3组和T4组斜带石斑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T4组斜带石斑鱼溶菌酶(LZM)活性仅在28 d时显著升高(P<0.05),T3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升高(P<0.05)。补充复合添加剂提高了石斑鱼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并明显改善了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绒毛数量和肌层厚度。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能够提高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和维持肠道形态,T4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07.
为研究电麻醉工艺对珍珠龙胆石斑鱼麻醉效应与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将暂养24 h后的石斑鱼投入电击箱,采用脉冲直流电压对鱼体进行电击,以未电击组作为对照组,通过计算麻醉率、休眠时间和72 h存活率作为其麻醉效应的评价指标,优选100 V、110 V和120 V 3组电压,通过测定血液中48 h内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葡萄糖、乳酸和皮质醇6项血液生化指标,分析鱼体的生理应激情况。结果显示:通电时间一定时,电压越大,麻醉率越高,休眠时间越长,存活率越低;试验鱼在电刺激期与电紧张期停留时间越短;100 V、110 V、120 V电压均能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完全麻醉且72 h存活率为100%。100 V试验组平均休眠时间17.0±3.84 min,且各项生化指标均优于其他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除谷草转氨酶数值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外,谷丙转氨酶活力、乳酸脱氢酶活力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血清中葡萄糖、乳酸以及皮质醇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采用100 V标准脉冲直流电电击3 s对鱼体没有永久性损伤,是一种耗时短、伤害小的珍珠龙胆石斑鱼的麻醉方式,可以提升珍珠龙胆石斑鱼保活运输过程中的品质与效率。  相似文献   
908.
5-Hydroxytryptamine, 5-HT)、生长抑素()、P物质(  相似文献   
909.
石斑鱼的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产科技情报》2000,27(2):86-87
十、疾病防治的注意事项(一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疾病的发生石斑鱼的疾病防治不能完全依赖药物 ,最重要的是应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良好的饲养管理不但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有利于及时发现早期疾病 ,进行早期处理 ,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损失。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有 :1.放养前的清塘消毒及“做水”放养前彻底地清塘 ,去除池底累积的污泥等 ,并消减各种潜伏的病虫害 ,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2 .鱼苗的选购及隔离检疫购入的鱼苗 ,可能因环境变异的紧迫 ,或携入病原而发生病害。放养后头 2周 ,应特别注意鱼苗的健康情形 ,以便发现问题及早处理 ,防止疾…  相似文献   
910.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长期超低温冷冻保存中鞍带石斑鱼精子质膜、活力、超微结构及酶活性的变化,为阐明影响鞍带石斑鱼精子冷冻保存质量的相关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2022年鞍带石斑鱼鲜精及储存时间分别为23、49、61个月冷冻保存精液,用伊红-苯胺黑染色方法检测精子质膜完整性;用计算机辅助精子分析仪(CASA)检测精子运动参数;测量精浆和精子中琥珀酸脱氢酶(SDH)、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肌酸激酶(CK)共六种酶活性的变化及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变化;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鲜精和冻精超微结构。【结果】伊红-苯胺黑染色检测结果发现,鲜精质膜完整性最高为83.43±2.73 %,经过超低温冷冻后,精子质膜完整性显著降低(P<0.05),且随着冷冻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CASA结果显示鲜精活力最高为90.47±3.34 %,经过超低温冷冻后精子活力显著降低(P<0.05),但长期保存23-61个月精子活力无显著性差异,精子活力保持在63.95±3.66 %-68.58±2.73 %,具有稳定的活力,且鲜精与冻精之间精子平均直线运动速度(VSL)、平均曲线运动速度(VCL)和平均路径速度(VAP)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精子超微结构显示,鲜精形态结构正常、线粒体排列结构规则、形态大小正常。经过超低温冷冻保存后,精子形态结构损伤明显,表现为精子头部质膜破损、细胞质外漏、细胞核膜破损、尾部鞭毛断裂或脱落等损伤;鞍带石斑鱼精浆和精子超低温冷冻前后六种酶活性的变化及ATP含量结果显示,经过超低温冷冻后,精子内SOD、GSH-PX和CAT三种酶及ATP含量均有显著性降低(P<0.05)。精浆中酶活力升高,除GR和CAT外,其余酶活性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长期超低温冷冻对鞍带石斑鱼精浆和精子酶活性、精子活力及精子超微结构均具有较显著影响,【意义】研究结果为鱼类精子冷冻损伤机理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为鱼类精子长期冷冻保存提供了技术参考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