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72篇
农学   62篇
基础科学   24篇
  90篇
综合类   263篇
农作物   62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54篇
园艺   6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高温下不同空气湿度对温室番茄花粉活力和坐果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空气湿度对番茄花粉活力的影响,设置3个湿度处理,相对湿度(RH)分别为85%~90%(H处理)、65%~70%(M处理),以不加湿RH35%~40%(L处理)为对照。采用人工自然光照生长箱(长、宽、高分别为150、120、200 cm),在每天的高温时段(10:00-16:00)加湿。结果表明,在高温(32~35℃)条件下,对番茄2~4花穗的调查发现,与对照L处理相比,加湿H处理使花粉中的花粉量增加53%~135%,花粉活力提高64%~166%,花粉的萌发率也增加77%~132%,最终使番茄的坐果率提高34%~77%,且品种间表现一致。此外由于高温时间的持续及营养的消耗,第4花穗中的花粉量、花粉活力、花粉萌发分别只有第2花穗的48%~89%、53%~96%和72%~97%。加湿M处理也表现出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2.
笔者于2008年夏、秋、冬3个季节,每个季节在福州乌山果园对橘小实蝇进行10d的全天观测,然后各季节分别选择3d晴朗或多云的气候条件下所得数据,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比较该虫的日飞翔活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橘小实蝇在不同季节的飞翔活动节律不同,在晴到多云天气里,该虫夏季的活动高峰期为上午7:00,秋季为上午9:00,冬季则为下午15:00.橘小实蝇成虫仅在白天有光照情况下进行飞翔活动,气温、相对湿度对该虫活动有显著的影响.气温在20~30℃时,橘小实蝇飞翔活动最活跃,相对湿度大于60%时其飞翔活动最活跃.降水带来的气温与相对湿度的变化对橘小实蝇飞翔活动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基于1980-2014年鲁中地区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该区域近35a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不同时间尺度ET0及主要气象因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基于敏感系数的贡献率法探讨主要气象因子对不同时间尺度ET0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鲁中平原地区近35a年ET0平均值为1165.8mm,山区为1144.6mm,均呈减少趋势,且平原减少趋势极显著,其气候倾向率为-22.2mm·10a-1(P<0.01);季节ET0平均值由多到少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和冬季,春季呈增加趋势,其它季节呈减少趋势;6月是ET0最大的月份,1月为最小的月份,其年内分布呈抛物线状;各时间尺度ET0变化主要空间分布基本同步。年、季ET0对相对湿度的变化最敏感,且呈增加趋势,月ET0对主要气象因子变化的敏感性随月份呈现不同规律,3-6月、9-10月的最敏感气象因子为相对湿度,1-2月、11-12月为风速,7-8月为日照百分率。从主要贡献率看,年ET0变化的主要贡献因子为风速,各季、月ET0变化的主要贡献因子不一,但平原和山区两种地形同一时段主要贡献因子基本一致,4个主要气象因子的总贡献率基本能解释各时间尺度ET0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确定在较长期NaCl胁迫条件下,青稞和大麦2种抗逆性较强的禾本科作物的耐盐性表型差异,并为应用比较基因组学技术进一步开发利用禾本科作物抗逆遗传资源打下基础。以1.0%及0.5%NaCl溶液( w/V)处理的大麦和青稞种子苗为材料,检测分析了这2种植物在NaCl胁迫1~5 d(4 d)条件下的营养生长状况及其对外界胁迫条件的生理响应表型。结果表明,相同NaCl胁迫条件下,青稞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高于大麦,而且在较长期的NaCl胁迫条件下青稞种子苗根和叶的生长状况均好于同期大麦。种子苗耐盐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在相同NaCl胁迫条件下青稞组织内的丙二醛( Malonyldialdehyde ,MDA)含量极显著低于大麦,而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比活力则高于大麦,上述结果显示:青稞幼苗比大麦有更好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05.
基于1956-2015年商丘市气象数据和霜冻害资料,研究黄淮冬麦区商丘市气象因子与霜冻害的关系,以及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风速与草面温度的偏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商丘市冬春季积温以4.35℃·d·a~(-1)的速率逐年增加;晚霜冻害除受冷空气活动影响外,与前期积温和降水量密切相关,冬春季积温偏高或降水量偏少的情况下易发生晚霜冻害;随着小麦幼穗的发育,其对低温的敏感度增加,且可引起霜冻害的最低温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气温、地表温度、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与草面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偏相关系数的大小表现为地表温度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可见,除气温、地表温度外,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也对霜冻害的发生及轻重程度起关键作用;各因子与草面温度可用模型表述为Y=0.558ST+0.482AT+0.087RH+1.304WS-12.704,经检验,线性回归方程成立,可通过该模型对草面温度进行监测,并为未安装草面温度传感器的地区提供可靠的冻害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106.
乌鲁木齐市近40年相对湿度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瑞  柳芳  冉桂平  杨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121-15122,15133
利用乌鲁木齐市1961~2000年逐日平均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市近40年相对湿度的基本气候特征、变化趋势等。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7.5%。一年四季中冬季的相对湿度最大,为77.5%,夏季最小,为41.2%。春、夏、秋、冬季以及年相对湿度均呈增加趋势。逐年平均相对湿度存在以2年、3~4年和准7年为主的周期,其中准7年周期振荡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107.
张小华  陈圆  陈晓兰  王妲妲  陶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57-14459,14467
[目的]研究甲砜霉素-羟丙基-β-环糊精(TAP-HP-β-CD)包合物的体外释药和鸡体内的吸收动力学特性。[方法]以甲砜霉素(TAP)原料药为对照药,采用小杯法测定TAP-HP-β-CD包合物的累积体外溶出度;将10只三黄鸡分成2组,即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灌服TAP-HP-β-CD包合物和甲砜霉素粉后,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0.08、0.25、0.50、1.00、1.50、2.00、3.00、4.00、6.00、8.00、10.00和12.00h鸡翅静脉采血2ml,取其血浆加入内标氟甲砜霉素,以乙腈提取溶剂,用RP-HPLC内标法检测其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采用3p87程序计算药物吸收动力学参数。[结果]TAP-HP-β-CD包合物的体外释药速度快,TAP包合物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短、相对生物利用度高。[结论]该研究为TAP新剂型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The effect of inoculum concentrations,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RH), incubation period and leaf age on sporulation of Pestalotiopsis disseminat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ey blight disease on som (Persea bombycina Kost.) were studied in controll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se factors had a significant role on spore germination and germ tube development of P. disseminata, the causal organism of the disease. The optimum inoculum concentration of the pathogen were found to be 1 × 107 spores ml−1 for maximum infection percentage.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germination percentage of spores at a given relative humidity (RH). However, 25 °C (±2) temperature and 70% RH were the optimum parameters for better spore germination of the pathogen. Young leaves (leaf no. 1–4 from the top) were more susceptible for development of the diseases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than the older leaves. The germination of spores started at 8 h of incubation and gradually increased up to 20 h (maximum). The disease severity was favoured in the optimum range of temperature (25 ± 2 °C) and RH (70%) which had a combined effect. These epidemiological parameters could help in the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the disease.  相似文献   
109.
冠菌素诱导冬小麦幼苗抗旱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不同冠菌素浓度对冬小麦抗旱性的诱导效应,以两个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冠菌素对20%PEG-6000模拟干旱条件下幼苗生长及其抗旱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抗旱性品种长武134还是水分敏感型品种陕253均表现相同的趋势,即:0.01 μmol·L-1和0.1 μmol·L-1的冠菌素预处理有利于幼苗叶片维持相对含水量,提高可溶性糖、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增加幼苗干重和根系长度、提高根冠比、扩大根表面积、特剐是提高根系活力有显著效应.由此说明,冠菌素能诱导小麦幼苗提高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获得更多的竹资源信息。[方法]采用碱法提取麻竹竹秆多糖,提取物用Sevag法去蛋白,95%乙醇醇沉,透析,DEAE-52纤维素柱分离纯化,得到多糖DLP1和DLP2,并对多糖进行了相对分子质量测定及单糖组成分析。[结果]测得多糖DLP1和DLP2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1 500和1 780 000 u;经气象色谱测定DLP1由岩藻糖、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其质量比为111.25∶17.81∶1∶12.43∶2.43;DLP2由岩藻糖、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和甘露醇组成,其质量比为198.22∶3.27∶9.16∶25.06∶10.96∶1。[结论]该实验为麻竹多糖研究打下基础,为竹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