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1篇
农学   52篇
基础科学   14篇
  58篇
综合类   444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268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81.
从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分离到BN1306菌株,经肌肉注射回健康棘胸蛙,复制出棘胸蛙白内障病的基本症状,并显示对棘胸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测序等方法鉴定该致病菌为布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braakii)。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诺氟沙星、链霉素、四环素、吡哌酸高度敏感,对氟哌酸、头孢哌酮、庆大霉素、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和红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882.
从一中华绒螯蟹和克氏原螯虾混养池的自然发生败血症的个体中分离到2株细菌,对其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旨在明确分离菌的种类、病原学意义及耐药特征。从发病蟹和虾的血液中分离细菌并获纯培养,通过对纯培养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菌种。以不同浓度的分离菌悬液感染健康蟹和虾,测定其致病性;用琼脂扩散法和稀释法测定分离菌株对9种常用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分离出纯培养的2株菌分别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和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2株菌均具有较强致病性,对氟苯尼考、盐酸环丙沙星、乳酸诺氟沙星、盐酸诺氟沙星等4种抗生素敏感。  相似文献   
883.
贾艳梅 《蚕业科学》2010,36(5):813-817
为了改善柞蚕丝绸的服饰功能,自制柞蚕丝素与柠檬酸混合液对柞蚕丝绸进行抗皱增重整理。测试了柞蚕丝绸整理前及以不同整理剂整理后的折皱回复角、增重率、撕破强力、白度、悬垂系数、染色深度等性能指标,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柞蚕丝绸抗皱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柞蚕丝素质量浓度30 g/L、柠檬酸质量浓度50 g/L、次亚磷酸钠质量浓度30 g/L、焙烘温度160℃、焙烘时间2.5 min,确定增重整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柞蚕丝素质量浓度30 g/L、柠檬酸质量浓度80 g/L、次亚磷酸钠质量浓度30 g/L、焙烘温度150℃、焙烘时间2.5 min。在最佳抗皱整理条件下,柞蚕丝绸的折皱回复角提高了36.7%,增重率为5.86%,撕破强力和白度的保留率分别为86.1%和90.8%,表观色深值增加1倍多。试验结果表明,柞蚕丝绸经柞蚕丝素/柠檬酸混合液整理后的抗皱性能、悬垂性能及柔软度和染色性能均有改善。  相似文献   
884.
潘声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700-16701
[目的]探讨用玉米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的工艺。[方法]以玉米清液为原料,以黑曲霉为菌种,用50L发酵罐进行柠檬酸发酵试验,研究接种量、起始pH值和不同玉米浆添加量对玉米清液发酵柠檬酸产酸的影响,以探讨生产柠檬酸的优化工艺条件以及优化条件下玉米清液发酵柠檬酸的产酸曲线和柠檬酸中黑曲霉的菌丝球形态。[结果]用玉米清液发酵生产柠檬酸的优化工艺条件是:接种量为12%,发酵起始pH值控制为5.6,玉米浆添加量为1.1%,在此条件下发酵72h,产酸可达15.5%,残总糖≤1.1%(W/V),糖酸转化率为97.1%。优化条件下用玉米清液发酵柠檬酸时,黑曲霉菌丝球伸展均匀,松紧适中,菌丝饱满且分枝多。[结论]该研究为充分利用玉米资源提高柠檬酸的发酵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85.
余秉琦  朱劼  何玉财  蔡志强  王利群  杨林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25-16727,16730
通过对对数生长期细胞的异柠檬酸裂解酶(ICL)、异柠檬酸脱氢酶(ICDH)、α-酮戊二酸脱氢酶(ODH)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的分析以及对细胞L-谷氨酸产生量和发酵残糖的综合分析,发现由于乙醛酸循环关键酶ICL的缺失,L-谷氨酸产生量大幅下降,说明乙醛酸循环是谷氨酸棒杆菌中的主要回补途径,L-谷氨酸合成需要乙醛酸循环。在保证乙醛酸循环回补功能的前提下,提高ICDH活性,减弱ODH活性,有利于L-谷氨酸的合成。  相似文献   
886.
<正>人们通常会选择在真菌活性最低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贮藏饲料,但饲料原料往往在收割之前就已经感染了真菌并含有了相当数量的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对食品和饲料的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的  相似文献   
887.
铝胁迫下DL-异柠檬酸-γ-内酯对杉木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回归旋转试验设计,通过苗木水培试验,应用数学建模分析活性铝、DL-异柠檬酸-γ-内酯、营养液浓度以及pH值对杉木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胁迫阶段,杉木幼苗SOD活性均与不同试验因素的线性作用紧密相关;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幼苗SOD活性与不同试验因素的非线性作用下降。当活性铝、DL-异柠檬酸-γ-内酯以及培养液浓度一定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SOD活性随着pH值的增大总体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下降;当pH值、DL-异柠檬酸-γ-内酯以及培养液浓度一定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SOD活性随着活性铝浓度的增大而显著下降;当pH值、活性铝以及培养液浓度一定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在胁迫前期及中期(1-30d),SOD活性随着DL-异柠檬酸-γ-内酯浓度的增大总体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胁迫后期(31-45d),DL-异柠檬酸-γ-内酯浓度对SOD活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88.
核果类果树根癌病的药物治疗——(Ⅰ)室内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碧康和壳寡糖柠檬酸盐愈伤剂2种药物的2个浓度和完全随机设计,于2007~2009年在室内开展罹患根癌病的毛桃实生苗和扦插苗的治疗试验,从苗木生长性状、存活率、根癌病复发率以及复发时间等方面对治疗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药物处理未能显著降低根瘤的整体复发率,所有处理与感病对照的复发率均达到80%以上;药物处理极显著地延缓根瘤症状的复发时间,对照感病毛桃症状的平均复发时间为31.8 d,碧康和壳寡糖柠檬酸盐愈伤剂水剂处理的平均复发时间达到70 d以上,其中碧康100倍处理的复发时间平均达107 d;药物处理亦极显著抑制了砧木根瘤的复发,感病砧木对照的平均复发时间为30.6 d,碧康50倍和壳寡糖柠檬酸盐愈伤剂水剂100倍、200倍处理的平均复发时间达到70 d以上,保证了苗木在生长季内的正常生长;但药物处理显著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且经药物处理后的大部分苗木与健康对照苗木的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感病对照。因此,核果类果树罹患根癌病早期采用适当的药物和适当的方法进行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89.
铜胁迫对鸭跖草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铜离子对鸭跖草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处理用的铜离子浓度为20、50、100、200和400mg/L,去离子水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鸭跖草在5种不同浓度的铜离子浇灌下,鸭跖草均能正常生长。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铜离子浇灌的植株在前期生长较快,后期生长减慢。在前期各处理组的平均单植株增加量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经过不同的铜离子浓度处理后,各处理组鸭跖草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脯氨酸含量的逐渐增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铜离子浓度处理对SOD酶的活性及脯氨酸的含量均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不论地上部分还是地下部分的生物量都表现为,随铜离子浓度的升高而下降。由此可见,在铜离子的胁迫下,鸭跖草对重金属铜有较强的耐性,通过体内SOD酶及脯氨酸含量等生理响应来增加抵抗重金属铜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890.
山药加工过程中护色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市售新鲜山药为主要原料,分别研究了柠檬酸、燕麦提取物、抗坏血酸这些常用护色剂对防止山药加工过程中褐变的情况,选择以柠檬酸和D-异抗坏血酸钠为护色剂,在考虑时间的基础上,通过L9(33)正交试验,确定了山药的最佳护色方法,即: 0.3%柠檬酸,0.1%D-异抗坏血酸钠溶液浸泡45min,有效的防止山药后续加工过程中的褐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