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3篇
  免费   497篇
  国内免费   538篇
林业   1073篇
农学   247篇
基础科学   51篇
  1295篇
综合类   2514篇
农作物   115篇
水产渔业   640篇
畜牧兽医   594篇
园艺   106篇
植物保护   403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211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296篇
  2020年   305篇
  2019年   330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72篇
  2016年   346篇
  2015年   293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441篇
  2012年   403篇
  2011年   475篇
  2010年   376篇
  2009年   371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69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91.
通过调查北京若干公园、大学、居住区的20个景观良好、林缘线优美的植物群落,研究以及分析各群落优美林缘线的营造特点,从而总结出营造优美林缘线的常用手法,以期对今后的植物群落配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定西市安定区退耕还林地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选择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生物量作为研究的基本指标,分别探究了安定区不同林型下群落稳定性和植物的水土保持功能。结果表明:从物种多样性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来看,应选择适生树种及合理的配置体系以提高物种多样性,进而促进群落的稳定;从对各植物种的生物量定量分析来看,山桃、柠条生物量,尤其是枯落物生物量较高,可以发挥其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养分,蓄水保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资源现状,并为该江段的生态环境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根据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量分布以及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等多项生物学指标,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并应用聚类分析法研究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9年秋季,长江安徽-江苏段共检出绿藻(Chlorophyta)、硅藻(Bacillariophyta)、蓝藻(Cyan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5门27种;其中,硅藻种数最多,1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59.3%;其次是绿藻,6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22.2%;之后分别是蓝藻、隐藻、裸藻,分别为2、2、1种,分别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7.4%、7.4%、3.7%;浮游植物优势种为巴豆叶脆杆藻(Fragilaria crotonensis)、意大利直链藻(Melosira italica)、隐头舟形藻(Navicula cryptocephala)、小环藻(Cyclotella)以及尖尾兰隐藻(Chroomonas acuta);长江安徽-江苏段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68×104~7.08×104 cells/L之间,平均为6.01×104 cells/L,生物量变化在30.43~34.73 μg/L之间,平均为32.46 μg/L;与以往的研究相比,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种类数减少,数量和生物量上升,说明长江江苏段的水质恶化,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仍以硅藻为主要优势种,显示出长江江苏段水质的恶化程度尚不严重。浮游植物相似性聚类分析显示,长江安徽-江苏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大致聚为2类,南京、芜湖、江阴3站聚为一类,铜陵、安庆站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994.
本文选取喀斯特区不同岩石产状生境类型——白云岩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的天然次生性白栎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方法获取植物群落数据,并对各生境类型植物群落种类组成、α多样性、β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以白栎为优势树种的不同产状生境类型的样地,其物种数量及组成存在差异;2)低倾产状样地物种多样性最高;高倾产状样地次之,中倾产状样地最小;3)在不同生境类型的各种植物生长型中,除中倾产状样地外,其他类型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表现为灌木草本乔木,生态优势度均以乔木最高。通过此研究,旨在对喀斯特区植物生长空间的研究、植被选择、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为了解贵州从江含笑产地的群落特征,为其保护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样方调查法,分析从江县光辉乡加牙村从江含笑天然群落的物种组成、外貌特征和结构特征,并计算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从江县光辉乡加牙村从江含笑天然群落植物共有16科22属23种,其中热带分布类型的属有13属,占总属数的61.9%;高位芽植物20种,占86.9%。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从江含笑的重要值为79.18,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一般,物种相对较少;群落以从江含笑和水青冈为建群种,群落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996.
为有效地控制人工混播草地的害虫种群,采用网捕、陷阱及目测法对豆禾混播人工草地的昆虫种类组成及其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昆虫种类10目54科102种,其中,害虫种类64种,天敌27种,中性昆虫11种;豆禾混播人工草地害虫的优势种类为刺吸危害的烟草嘎叶蝉、中黑盲蝽和条赤须盲蝽,咀食危害的粘虫、斜纹夜蛾和蟋蟀;6-7月是草地虫害防控工作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97.
为了解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为该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年9月对该区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3 967只,隶属4门11纲22目51科,其中优势类群为棘(虫兆)科、等节(虫兆)科和矛线科,共2 180只,占采集土壤动物总数的54.95%;常见类群为长须甲螨科、菌甲螨科、蚁科、厉螨科、圆(虫兆)科、罗甲螨科、莓螨科、步甲科、疣(虫兆)科和铗(虫八)科10类,共1 291只,占总数的32.54%;其余为稀有群落,共38类496只,占总数的12.5%。保护区土壤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群落均匀度较稳定。  相似文献   
998.
ǭ�ϲ�ͬ�̻ĵ�������֫����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喀斯特地区撂荒地植被变化对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采用手捡法和干漏斗法(Tullgren法)对贵州省黔南州不同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撂荒地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465只,隶属4纲12目37科38属,林地撂荒地优势类群为多奥甲螨属(Multioppia),草地撂荒地优势类群为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和缰板鳃甲螨属(Chamobates).草地撂荒地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密度垂直分布表聚性明显,林地撂荒地表聚性不明显.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DG指数均以草地撂荒地高于林地撂荒地,但均无显著空间差异(P>0.05).在各功能群中,杂食性土壤节肢动物所占比例最高,捕食性最低,但空间上的差异不明显(P>0.05).在10年恢复时间内,喀斯特撂荒地植被演替方向明显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但对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9.
为武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草甸昆虫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山地草甸害虫的防控提供参考,分别于2013年7—9月、2014年6—9月和2015年5—9月在武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草甸6个典型生境(发射塔西北坡、发射塔东南坡、混生区、避风洼、云海客栈和吊马桩,海拔1 592~1 855m),采用"Z"字形网捕法对山地草甸昆虫种类和数量进行系统调查,并运用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分析不同生境的昆虫群落特征,计算相似性系数。结果表明:3年共采集昆虫标本7 895个,隶属于9个目,其中鞘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为优势类群,占总标本数的96.19%;4个指数在不同年份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在7月达最高或最低值;混生区(海拔1 657 m)与发射塔东南坡(海拔1 855 m)的相似性系数为0.249 9,处于极不相似水平,其他样地间的相似性系数在0.302 0~0.420 7,均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海拔较高的发射塔东南坡与西北坡由于坡向差异,相似性系数仅为0.305 0,但两者与其他样地间相似性(0.249 9~0.323 0)低于其他4个样地相互间的相似性(0.359 7~0.420 7)。武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草甸昆虫种类丰富,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规律,其山地草甸昆虫群落的结构相对稳定,与气候、寄主植物的生境类型密切相关,并且还受海拔和坡向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每个生境都具有其独特的物种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00.
戴云山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世群    刘金福    冯雪萍    何中声    李文周  李霖  陈文伟  刘梦昕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6):50-57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多样性普遍较高,灌丛最小。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灌丛多样性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群落较其他群落相对不稳定,灌丛群落处于稳定状态;总体上,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表明保护区植被保护效果较好;从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角度分析,受群落自身性质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同一群落多样性大小与其稳定性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