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86篇
  免费   875篇
  国内免费   1155篇
林业   1811篇
农学   1331篇
基础科学   460篇
  2350篇
综合类   5127篇
农作物   632篇
水产渔业   630篇
畜牧兽医   1107篇
园艺   351篇
植物保护   917篇
  2024年   57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405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456篇
  2018年   344篇
  2017年   549篇
  2016年   666篇
  2015年   614篇
  2014年   698篇
  2013年   722篇
  2012年   973篇
  2011年   949篇
  2010年   767篇
  2009年   745篇
  2008年   631篇
  2007年   744篇
  2006年   585篇
  2005年   516篇
  2004年   385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40篇
  1999年   221篇
  1998年   182篇
  1997年   152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45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6篇
  195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不同坡位条件对毛乌素沙地长柄扁桃林地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半干旱区固定沙丘不同坡位条件下土壤水分空间变化规律,为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在毛乌素沙漠东南缘陕西省神木市生态协会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以固定沙丘12 a龄人工长柄扁桃林地为研究对象,建立土壤水分定位观测小区,使用CNC503DR型中子仪对2018年7—10月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进行测定,并分析不同坡位条件下长柄扁桃林地生长季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坡顶与坡上0—300 cm土壤剖面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之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而坡中(上、下)与坡底表现为类似S形的变化规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坡底坡中(上)坡上≥坡顶坡中(下);(2)坡底土壤含水量表现出强变异性,其他4种坡位条件下为中等变异;(3)不同坡位条件下蒸散发表现为:坡底坡顶坡中(下)坡上坡中(上),坡上属强变异,而坡底则表现出中等变异且变异系数最小。[结论]不同坡位条件对固定沙丘土壤水分及蒸散耗水具有重要影响,坡底土壤含水量及蒸散发量均最大,且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2.
对湖南石门壶瓶山景关门、桑植龙潭坪茅垭村样地的长果安息香(Changiostyrax raxdolichocarpa)种群数量和分布格局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长果安息香种群的年龄结构呈衰退型,个体数量主要集中在小树(IV龄段),幼龄级株数和老龄级株数匮乏;长果安息香种群在进入生理死亡年龄前有2个死亡高峰,第1个峰值产生于幼树(II、III龄段),主要原因是种内和种间竞争(主要是光照),第2个峰值产生于中树长成大树阶段(V、VI龄段),除种内、种间对环境的竞争外,生长地土层浅薄、大树倒伏及人为砍伐亦加剧了该峰值的产生;种群整体呈聚集分布类型,小树向中树、大树变化过程表现出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转变,导致长果安息香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种子萌发率极低、种群竞争能力较差以及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83.
为了掌握广西水稻高温热害的变化规律特征,为水稻生产制定防灾减灾对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利用广西89个气象观测站1958—2018年观测资料及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M-K突变分析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探究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发生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1)1958—2018年广西早稻高温热害呈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发生低谷期,21世纪10年代为高发期;(2)高温热害发生次数在2009年发生增多突变,除重度高温热害外,轻、中度高温热害次数变化均有突变发生;(3)高温热害发生频次存在18、32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变化,预计2018年之后广西早稻高温热害仍处于高发期;(4)高温热害高发区位于左、右江河谷,桂中盆地和西江—浔江—郁江等流域区域,沿海地区发生频次少于内陆。以上研究结论对实现水稻丰产稳产优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4.
光敏色素是一类红光/远红光受体,对植物光形态建成、外部形态和生理功能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为明晰光敏色素A在调控高粱光形态建成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比较分析光温敏感程度不同的高粱品种Btx623、Rio、Tx430和LH645的PhyA基因序列和PHYA蛋白的保守结构域,利用qRT-PCR明确长短日照条件处理下PhyA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Btx623、Rio和Tx430之间PhyA基因序列存在非同义突变,LH645在PhyA基因的第7个外显子上插入了5 bp碱基序列;高粱PhyA蛋白中含有1个PAS-2结构域、1个GAF结构域、1个Phytochrome结构域、2个PAS结构域、1个组氨酸激酶A结构域和1个类似组氨酸激酶的ATP激酶结构;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PhyA蛋白明显聚为2大类,高粱PhyA、谷子PhyA和玉米PhyA1、PhyA2聚为一个亚类,相互间亲缘关系较近,与水稻PhyA同源性相对较远;在短日照(SD)条件下各时期PhyA基因转录水平变化显著,Rio PhyA基因转录水平较Btx623和Tx430变化明显,LH645 PhyA基因转录变化不显著,在长日照(LD)条件下Rio PhyA基因转录水平低于Btx623和Tx430,LH645 PhyA基因转录水平变化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PhyA受光周期诱导,推测其在高粱光形态建成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PhyA基因功能及其在调控高粱光形态建成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5.
以‘金艳’猕猴桃为材料,研究其果实生长动态规律及不同采收期(谢花后153 d、168 d、183 d和198 d)(Ⅰ、Ⅱ、Ⅲ、Ⅳ)的软果品质。结果表明:金艳猕猴桃在凉山州西昌市一般4月中旬进入盛花期;在生育期内,果实尺寸(纵、横径)呈前期逐渐增大,后期趋于平稳的变化,谢花后59 d内为果实快速膨大期,谢花后101 d进入生长缓滞期;随采收期延迟,果实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和糖酸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早期采收(Ⅰ、Ⅱ)果实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糖酸比和总氨基酸偏低,淀粉和粗纤维较高;晚期采收(Ⅲ、Ⅳ期)果实软熟时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糖酸比较高,淀粉和粗纤维较低,风味更浓,口感更佳;Ⅳ期维生素C和总氨基酸含量最高,但采收较晚不利于当年鲜果销售;若作为鲜果,其最佳采收期为Ⅲ期,Ⅱ期和Ⅳ期可作为备选采收期;作为保健品加工原料,最佳采收期为Ⅳ期。  相似文献   
86.
村镇型旅游发展中,旅游者在当地村民家中留宿,村镇的个性化接待和朴素环境让人们赞不绝口,但由于其自发性和无组织性,现在存在设计不得当,经营模式不健全等弊端.研究以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景区为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旅游型住居模式的设计与经营提供更为合理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87.
为了探讨超甜玉米果皮柔嫩度在子粒发育进程中的变化规律,以10份超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硬度计法测定子粒发育过程中果皮柔嫩度值,分析果皮柔嫩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10份参试材料在果皮柔嫩度上存在梯度差异,其中PE10果皮柔嫩性最好,T105中等,S33205最差;在湖北武汉(2014年春)、海南陵水(2014年冬)两种环境下,在授粉后第12~24天,PE10、T105、S33205的果皮柔嫩度值均呈上升趋势,且各测定时间点的柔嫩度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S33205、T105、PE10;随着子粒的发育,相同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果皮柔嫩度差异呈现先增大后缩小最后又趋于一致的规律;2014年湖北武汉春季与海南陵水冬季相比,同一材料最适采收期相差4 d,但最适采收期的果皮柔嫩度值差异不显著,说明环境改变会影响果皮嫩度变化速率,但果皮柔嫩度的好坏本质上仍决定于材料本身。  相似文献   
88.
唐彪  王恺  王丹  王玲 《园艺学报》2017,44(Z2):2719-2720
 ‘芭蕾女’是从溪荪(Iris sanguinea)田间自然杂交实生后代中选育出的新品种。2年生植株盛花期株高60 cm 左右,冠幅近52 cm,每株丛花葶数18 ~ 25,单葶花2 ~ 3朵。花形独特优美,盛开时外花被平展,内花被垂直向上,花色为蓝紫色,花径约9 cm,连续花期 20 d 左右。可在哈尔滨地区露地越冬,适宜推广应用到北方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89.
Crude protein in corn and soybean meal have been documented to vary, and such inherent variability can result in under- or over-feeding of CP when feeds are formulated, leading to reduced bird growth, added input costs, and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2 grain-handling techniques and 2 feed formulation methods (linear vs. stochastic programming) to reduce CP variability in finished feeds and determine resulting costs or savings. The 2 grain-handling techniques were placing all the random batches of each delivered ingredient in to (1) a single bin (1-bin method) or (2) segregating above- and below-average samples into 2 bins (2-bin method). A fast way of estim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gredients is now available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Microsoft Excel workbooks were constructed to solve broiler starter feed formulation problems. Formulating feeds by linear and stochastic models based on the 2-bin method reduced CP variability by at least 50% compared with the 1-bin method. Formula cost was reduced by ˜20 cents per ton (averages of August 2012 United States ingredient prices) when the 2-bin method was used with the linear model. Formulating feed with a margin of safety increased formula cost by $3.40 per ton. Stochastic feed formulation increased formula cost to meet the specified CP level in feed at any probability of success, and formula cost was reduced substantially with the 2-bin method (up to $6.47 per ton). The magnitude of savings and reduced feed variability suggested that, regardless of the costs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 extra bins, the 2-bin method can be economically efficient in the long run. Therefore, it could be possible to split the batches of feed ingredients at a feed mill into above- or below-average bins before feed formulation to reduce CP variability and to maximize savings.  相似文献   
90.
为探究辐射对睡莲的生物学效应,对2个睡莲品种弗吉尼亚(Nymphaea Virginia)和奥毛斯特(N.Almost black)的块茎进行不同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处理。结果表明,2个睡莲品种的存活率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下降,半致死剂量分别为24.342和27.671 Gy。5~10 Gy 剂量60Co-γ辐射处理使睡莲叶面积和浮叶数显著增加,20~40 Gy剂量60Co-γ辐射处理使叶面积和浮叶数显著减少。2个睡莲品种的开花时间均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延迟,但整个花期长度无显著变化。10~40 Gy剂量60Co-γ辐射处理显著降低了睡莲花径,但对睡莲开花率无显著影响。辐射处理导致2个睡莲品种的叶片均出现红棕色斑块、锯齿、皱缩、小孔、卷曲、黄化等变异,且红棕色斑块的面积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辐射处理使黑红色花品种奥毛斯特出现普遍的褪色现象,而白色花品种弗吉尼亚的花色未发生变异。此外,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后2个睡莲品种均出现了花型变异的现象。本研究结果为利用辐射诱变技术选育睡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