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71篇
  免费   948篇
  国内免费   1130篇
林业   2665篇
农学   548篇
基础科学   380篇
  2484篇
综合类   5901篇
农作物   259篇
水产渔业   581篇
畜牧兽医   3325篇
园艺   192篇
植物保护   914篇
  2024年   79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466篇
  2021年   568篇
  2020年   560篇
  2019年   656篇
  2018年   343篇
  2017年   522篇
  2016年   632篇
  2015年   538篇
  2014年   814篇
  2013年   855篇
  2012年   1171篇
  2011年   1169篇
  2010年   855篇
  2009年   913篇
  2008年   829篇
  2007年   955篇
  2006年   868篇
  2005年   722篇
  2004年   578篇
  2003年   521篇
  2002年   416篇
  2001年   367篇
  2000年   295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3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赵鹏宇  薛慧敏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2):285-290,298
[目的]以山西省忻州市为例,探讨能源与生态复合区生态安全预警,为区域生态保护规划及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基于PSR概念模型框架,从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生态要素选取了21个指标建立了能源—生态复合区生态安全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对山西省忻州市2000—2018年生态安全预警进行分析。[结果]①2018年忻州市14县综合预警值介于0.356 2~0.587 0之间,平均值为0.491 2,预警等级处于中警至轻警范围内。其中忻府区、定襄、五台、繁峙、静乐5县(区)警情为中警状态,其余7县(市)均为轻警状态,忻州市整体生态安全并不乐观,生态安全等级较低。②2000—2018年忻州市生态安全预警值呈波动缓慢上升趋势,警情为中警等级的县减少,轻警等级的县增加。[结论]研究区生态安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性,警情整体趋于改善,主要取决于系统压力中的经济、资源、环境压力趋缓。  相似文献   
992.
论道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道路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20年来,我国道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其建设水平和规模巨大提高的同时,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甚至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大。从生态学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1)对土、水、气、声、热等无机环境的影响;(2)对植物、动物等生命系统的影响;(3)对景观格局、过程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生命周期”概念分析并提出建设生态道路应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道路运营等阶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达到建设和谐生态道路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3.
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分次施氮条件,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不仅仅受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水稻生长状态的影响。一般来说,水稻生长旺盛的时候,水稻根系与根际土壤微生物竞争营养元素,导致水稻根际微生物活性的下降。在水稻生长周期内,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与根际土壤酶等变化不一致。分次施氮条件下,施氮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C、磷酸酶、脲酶、总蛋白和总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水稻生长的后期,4次施氮全部完成后,施氮与不施氮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994.
黄土丘陵小流域植被生态用水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以黄土丘陵区安家沟小流域为例,计算了植被最小需水量,评价了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用水量。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蒸散量均与植被类型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对于相同年份,乔灌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和蒸散量都显著地大于农地;对于相同的植被类型,干旱年份(2 0 0 2年)的土壤含水量和蒸散量都显著小于湿润年份(2 0 0 3年)。(2 )从月尺度来说,不论是干旱年还是湿润年,植被生态用水在生长季节旺季均低于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从年尺度来说,干旱年份所有植被生态用水均低于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但湿润年份所有植被(除小麦外)生态用水都可以达到其最小生态需水量;以多年平均降雨量为标准,马铃薯和沙棘可以达到其最小生态需水标准,其它4种植被类型都不能达到其最小生态需水标准。本文建议:对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地区,植被恢复不宜以乔灌林为主,并注意斑块形状和种植密度;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人工方法,促进自然恢复,以加快植被恢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995.
在丘陵红壤橘园上.经过3年6种地面管理措施的经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水土流失,以清耕法作对照,生草法、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克克草的地表径流量可显著减少分别为38.8%.42.5%.18,7%,28.7%和37.5%;土壤侵蚀量可显著减少分别为55.5‰,51.7%.39.9%.46.8%和50.0%;流失的氮磷钾养分总量可分别减少60.3%.50.2%,37.0%.41.8%和45.4%。(2)杂草再生率,以生草法做对照,则处理中的清耕法、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和克克草分别是生草法的55.1%.67.2%.30.3%.36.8%和51.2%。(3)土壤肥力,以土壤OM,N,P2O3,K2O总量增减率看,清耕法为-4.4%,生草法7.1%,克无踪6.9%,草甘膦5.3%.克克草6.2%.草草克6.6%。(4)柑橘的产量和品质,以清耕法作对照,除生草法外,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克克草均增产7%~10%;可溶性固形物、总糖量、总酸度、糖酸比以及单果重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克无踪调控杂草效果显著.可作为丘陵红壤丘陵园地水保与培肥兼得的有效地面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6.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措施。大规模建设淤地坝,不仅对于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安澜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基于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淤地坝数量、淤地面积和拦泥量按区域、流域的分布特征;针对淤地坝建设中存在的设计不合理、设计标准偏低、坝地非点源污染加剧、无效蒸发大等问题,提出了淤地坝单坝系统和节水生态型淤地坝的概念,以及建设节水生态型淤地坝的基本方法和保障措施。还分析了节水生态型淤地坝建设的案例,以期为淤地坝工程建设提供有关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2005年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获得4只纹胸鹛(Macronous gularis),这是广西鸟类的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广西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标本室。在弄岗保护区森林下层鸟类中,纹胸鹛已成为仅次于灰眶雀鹛的优势种之一。  相似文献   
998.
陕西省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水量平衡法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线性回归法,对2000—2014年区域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动态变化进行科学评估和重要性评价,并以此为方向探讨区域生态红线规划。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源涵养能力南北高,中间低,空间差异显著,单元水源涵养量为0~800.90 mm;近15年水源涵养功能增加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6.71%,总水源涵养量呈"整体上升,局部下降"特征。(2)气候要素与水源涵养量相关性较强,植被类型也影响着水源涵养的空间特性。植被类型中,森林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其中,水源涵养能力为: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3)研究区内水源涵养量200 mm的区域占总面积的65.12%,整体水源涵养生态价值不高;综合划定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77 593.31 km~2,占总面积的37.70%,主要分布在秦岭中西部高山区、汉水谷地以南以及延河流域以北,生态系统类型以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999.
该文以大量数据,说明辽宁省东部山区清原等6县生态环境及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情况,提出加强东部山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建议。东部山区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巨大,是辽宁省绿色天然屏障。清原等6县森林资源在全省占有重要份额,但农户生活耗柴对森林资源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进一步加强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已经成为保护森林资源的重大举措,成为东部山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议从认识、法制、科研、培训、投入、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加大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000.
闽西南及赣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闽西南至赣南一线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历史最悠久、流失强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考察中所了解到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从区域水土治理的基本途径上,提出以下几点意见:①坚持植被的自然恢复与人工生态恢复相结合,重视针阔混交林及常绿阔叶林的建设;②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重视生态经济林建设;③坚持“水、土、林、肥”的协调,重视水土资源合理配置与环境友好建设;④坚持管理与法制相结合,不断强化政策与体制建设;⑤坚持科技与开发建设相结合,重视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⑥坚持科学发展观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走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另外还提出本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十二字”原则与标准以及对本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