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98篇
  免费   655篇
  国内免费   910篇
林业   593篇
农学   605篇
基础科学   153篇
  501篇
综合类   3490篇
农作物   535篇
水产渔业   539篇
畜牧兽医   3265篇
园艺   613篇
植物保护   469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231篇
  2021年   319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392篇
  2016年   486篇
  2015年   472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599篇
  2012年   694篇
  2011年   680篇
  2010年   559篇
  2009年   549篇
  2008年   466篇
  2007年   570篇
  2006年   447篇
  2005年   357篇
  2004年   288篇
  2003年   250篇
  2002年   206篇
  2001年   211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07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4篇
  1973年   3篇
  1956年   10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IM: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and clonality of TCR Vβ subfamily T cells in cord blood. METHODS:The CDR3 of TCR Vβ 24 subfamily genes were amplified in mononuclear cells from 13 cases of cord blood. To observe the usage of TCR Vβ repertoire, the PCR products were further labeled with fluorescent and analyzed by genescan technique for the CDR3 size, to evaluate clonality of the detectable TCR Vβ T cells. Peripheral bloods from 10 cases of normal individuals and T cell line Molt-4 and Jurkat served as controls. RESULTS:Only 38.78%±16.26% of 24 Vβ subfamily T cell were selectively expressed in cord blood, predominantly in Vβ 3, 5, 8, 9 and 13, whereas all 24 Vβ subfamilies could be detected in T cells from peripheral blood of normal individuals. Genescan analysis showed that all PCR products of TCR Vβ subfamilies from cord blood or normal individual peripheral blood displayed multi-peaks. CONCLUSION:Some TCR Vβ subfamily T cells were absent in cord blood. All TCR Vβ subfamily T cells in cord blood displayed polyclonality.  相似文献   
62.
温湿度调控对番茄灰霉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番茄灰霉病菌在致病过程中能够产生4种细胞壁降解酶,以PMG酶活性最高,其次是β-葡萄糖苷酶和PG酶,Cx最少。灰霉病菌在不同温度下侵染番茄叶片时产生的致病酶活性不同,4种酶在20℃时表现了最高的活性,15℃次之,当温度达到25℃时,各种酶的活性都急剧下降,随着温度的再升高,酶活更低。随着湿度的增高,病菌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的活性也增加,当相对湿度达到90%以上时,4种酶的活性也达到最高。温湿度对番茄灰霉病菌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趋势,与其对发病的影响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3.
利用RT-PCR检测库尔勒香梨苹果茎痘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库尔勒香梨新鲜、冷藏、冷冻叶片和皮层为材料,对提取双链RNA (dsRNA)的2种方法和提取总RNA的3种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对总RNA的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获得了纯度较高、完整性较好的dsRNA和总RNA,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转录(RT)和PCR扩增。在国内首次完成了对苹果茎痘病毒(ASPV)的RT-PCR检测,建立了ASPV有效RT-PCR反应体系。用此体系扩增到ASPV一个长约316 bp的片段。实验表明以dsRNA和总RNA为模板均能成功进行RT-PCR检测,且dsRNA优于总RNA。  相似文献   
64.
香蕉分生小球体途径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7 个香蕉品种未成熟雄花为外植体均获得了分生小球体(meristematic globules) 。分生小球体的诱导率因基因组型和品种而异, 为15 %~81 % , 分生小球体的特点及开始出现的时间也受基因组型和品种的影响。以分生小球体为起始材料, 建立了‘广东2 号’、‘华农7 号’及‘河口龙牙’3 个品种的胚性细胞悬浮系, 并通过体胚发生途径获得了前两个品种的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65.
茎瘤芥新品种涪杂1号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涪杂1号茎瘤芥母本是胞质雄性不育系96118-3A,父本是优良的茎瘤芥自交系920154。该一代杂种从出苗至现蕾150~155 d(天),属中熟类型。瘤茎近圆球形,加工性能好,品质优,适于四川盆地茎瘤芥产区种植,一般每667 m2产量2 500—3 000 kg,最高可达4 000 kg。  相似文献   
66.
作者采用室内外结合的方法,根据台湾稻螟幼虫、蛹、卵的形态特征,制定了台湾稻螟分龄分级标准,并按所测定的相应虫态历期,采用分龄分级法进行了3年的发生期预测验证,平均准确率达96.7%,用于指导大田防治1.93万hm~2,平均防治效果达85.8%。  相似文献   
67.
试验结果表明:在17~31℃恒温范围内,稻茎毛眼水蝇的发育速率随温度上升呈逻辑斯蒂曲线趋势。幼虫、蛹存活率、成虫产卵量、种群增长指数随温度的上升呈抛物线趋势。卵孵化率在20~31℃范围内无显著差异,均在92%以上。在17℃和35℃时,孵化率下降至86.67%和76.36%。在35℃时,幼虫不能存活,成虫不产卵。  相似文献   
68.
对虾的免疫机制及其疾病预防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虾的细胞免疫中血细胞是主要的作用因素,而体液免疫是血淋巴中的一些酶和调节因子,机体还可以被诱导产生特殊的免疫保护反应.应用免疫增强剂、疫苗和基因工程技术为预防对虾病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就对虾的免疫机制和疾病预防策略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9.
种植方式与种植密度对大力士高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大力士高粱在16种不同种植密度、3种种植方式下,产草量、生产速度、茎叶比、茎粗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撒播密度为18 kg/hm2、条播为22.5 kg/hm2、穴播为28.5 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生长速度在第53-55 d时最高,达5.7 cm/d;茎叶比随着产量的增加逐渐减少;茎粗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0.
玉米叶片受新月弯孢菌侵染后的细胞病理学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与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玉米叶片受弯孢菌侵染后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壁的组成成份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病菌侵入后,菌丝先在寄主细胞间扩展,随着寄主细胞病变、坏死,菌丝可进入寄主细胞形成胞内菌丝。随病菌侵入和在寄主体内扩展,寄主细胞先后发生了一系列的超微结构变化,叶绿体、液泡等细胞器解体,出现质壁分离现象,并最终解体、坏死、变形。细胞化学标记定位发现,受侵寄主细胞壁中纤维素、木聚糖和果胶质的标记密度明显低于未接种的健康组织,表明细胞壁降解酶(如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果胶酶)的产生与病菌侵染和致病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