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5篇
  8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4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新型杀菌剂的创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克服抗药性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杀菌剂作用机制或靶标是新杀菌剂分子设计合成和创制开发的重要基础,因此作用机制或靶标研究的滞后会阻碍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或新品种的创制。鉴于此,本文对目前杀菌剂作用靶标的识别及靶向杀菌剂的分子设计进行了概述。首先阐述了基于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和药物亲和层析技术在靶标识别中的应用;其次概述了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在分子靶标验证中的应用;最后以strobilurin A为先导的Qo位点抑制剂、以肉桂酸为先导的卵菌抑制剂、以萎锈灵为先导的琥珀酸脱氢酶和植物免疫激活剂等不同类型的靶向杀菌剂为例进行了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32.
为完善五指山猪基因结构和发掘新基因,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对6、8月龄五指山猪背最长肌组织转录组进行分析。经过质量控制,分别得到65 683 578条(6月龄)和65 464 156条(8月龄)有效序列;与猪基因组比对后发现,转录本序列分别为20 102、25 719个;通过与各数据库进行序列对比,功能基因分别有18 206、18 374个;朋6、8月龄五指山猪样品中预测的新转录本分别有687、737个,长度为180~14 884 bp,新转录本最少的仅含有1个外显子,而最长的包含40个外显子;新预测的可变剪接分别有28 670、32 940个,内含子保留(intron retention,IR)模型在6月龄五指山猪中的数量最多,而在8月龄猪中却以外显子跳跃(skipped exon,SE)剪切模型为主;对6 932个(6月龄)和7 110个(8月龄)基因结构进行优化,分别有2 785、2 950个基因3'端发生了延伸,4 147、4 160个基因5'端发生了延伸;分别筛选出103 250个(6月龄)和110 545个(8月龄)SNP位点,均以转换型SNP位点数量居多。  相似文献   
33.
甜菜红色素是一种水溶性的色素,广泛的存在于以红甜菜为主的石竹目中,甜菜红色素在食品以及制药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建立一种快速、高效以及环保的甜菜红色素提取工艺尤为重要。笔者分别介绍了传统提取甜菜红色素的方法以及最新提取工艺研究进展,并指出传统方法由于需要加热以及加入有机溶剂,容易造成甜菜红色素降解、溶剂污染以及产量低等问题。而以γ射线、高压脉冲电场、超声波辅助萃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以及膜处理技术为代表的最新提取技术,可以在非热情况下达到提取色素的目的,并且具有环境友好、安全、一致性好以及回收率高等特点。并指出未来的发展不管使用哪种新技术,都需要对提取的每一步细化,制定提取标准。  相似文献   
34.
35.
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襄麦25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襄麦25是襄樊市农业科学院以矮败Tai1062为杂交平台与鄂麦19杂交后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中筋、早中熟小麦新品种,2008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湖北省各麦区种植.该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性上都全面超过了郑麦9023,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37.
38.
BACKGROUND: The toxicity of a fusion protein, ButalT/GNA, comprising a venom toxin (ButaIT) derived from the red scorpion, Mesobuthus tamulus (F.), and Galanthus nivalis agglutinin (GNA), was evaluated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against several pest insects. Insecticidal activity was compared with SFI1/GNA, a fusion comprising a venom toxin (SFI1) derived from the European spider Segestria florentina (Rossi) and GNA, which has been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o be effective against lepidopteran and hemipteran pests, and to GNA itself. RESULTS: Injection assays demonstrated that both fusion proteins were toxic to lepidopteran larvae, dipteran adults, coleopteran adults and larvae and dictyopteran nymphs. ButalT/GNA was more toxic than SFI1/GNA in all cases. GNA itself made a minor contribution to toxicity. Oral toxicity of ButalT/GNA towards lepidopteran pests was confirmed against neonate Spodoptera littoralis (Boisd.), where incorporation at 2% dietary protein resulted in 50% mortality and > 85% reduction in growth compared with controls. ButaIT/GNA was orally toxic to Musca domestica L. adults, causing 75% mortality at 1 mg mL?1 in aqueous diets and, at 2 mg g?1 it was orally toxic to Tribolium castaneum (Herbst.), causing 60% mortality and a 90% reduction in growth. CONCLUSIONS: Toxicity of the ButaIT/GNA recombinant fusion protein towards a range of insect pests from different orders was demonstrated by injection bioassays. Feeding bioassays demonstrated the potential use of the ButaIT/GNA fusion protein as an orally active insecticide against lepidopteran, dipteran and coleopteran pests. These experiments provide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fusion protein technology for the generation of new, biorational, anti‐insect molecules holds significant promise. © Crown Copyright 2009. Reproduced with permission of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9.
两个谷子新不育系几个性状的配合力评价和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谷10A和谷11A作为不育材料,以来自不同生态区的谷子品种作为恢复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分析了这两个新谷子不育系和不同生态区恢复系的配合力和遗传力,为选育不育系和选配强优组合提供依据。结果表明:①不育系谷10A的一般配合力较高,恢复系中一般配合力较高的有K1011、日朝谷、晋谷21、冀谷26、大同28、冀谷24。谷10A与锦谷14、大同28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高;不育系谷11A的一般配合力虽然不高,但是其与日朝谷、冀谷26、K1011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较高。②遗传力分析表明:株高、产量、千粒重、穗长这些性状的遗传力在F1群体中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对这些性状进行选择是有效的;单穗重、穗直径、穗粒重、千粒重、产量的狭义遗传力较低,说明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在F1群体中对这些性状有很大影响;而株高和穗长这两个性状在F1群体中主要是基因累加效应贡献大。  相似文献   
40.
各国奶牛群体的选育目标建立之后,选育目标一直在不断发展,选择指数中性状的组成、定义和权重等都在不断变化。奶牛的选育是从关注产奶性能而开始,随后增加了体型外貌性状。由于奶牛的健康和繁殖问题的增加以及社会对动物福利的不断关注,20世纪末,世界范围内平衡育种理念在奶牛育种中逐渐形成,一些重要的功能性状加入各国的选择指数中;进入21世纪后,随着奶牛养殖业和社会的发展,育种家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更多的性状,部分新性状已经开始在育种实践中选育应用。本文通过整理奶牛育种中有关新性状的研究并收集各国奶牛选育方案中的相关信息,综述了近十年奶业发达国家在奶牛遗传选育中正在研究或已经开始应用的新性状,并将这些新性状分为生产效率相关的新性状、应对环境挑战的新性状、健康福利相关的新性状、产品和加工相关的新性状及管理相关的新性状五大类,总结了这些性状的选育背景、定义方法、遗传基础和选育应用情况等,最后还总结了奶牛育种中新性状的研究应用过程,以期为我国奶牛遗传育种研究和育种目标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