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4篇
  免费   540篇
  国内免费   646篇
林业   2984篇
农学   580篇
基础科学   273篇
  848篇
综合类   4042篇
农作物   488篇
水产渔业   127篇
畜牧兽医   500篇
园艺   438篇
植物保护   37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285篇
  2020年   261篇
  2019年   333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342篇
  2016年   403篇
  2015年   367篇
  2014年   523篇
  2013年   514篇
  2012年   742篇
  2011年   703篇
  2010年   600篇
  2009年   575篇
  2008年   518篇
  2007年   533篇
  2006年   490篇
  2005年   410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78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7 毫秒
71.
落叶松油松人工混交林经营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落叶松、油松混交林整个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相应的经营管理措施,总结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落叶松、油松混交林经营管理技术。其技术能有效提高林木生长速率,调整林分结构,优化树种组成,提高木材质量,为落叶松、油松混交林的经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2.
冠幅作为林业研究的关键因子,开展冠幅的研究对于精准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利用冠幅对树木其他因子进行预测,选取了北京市松山自然保护区油松、白蜡、蒙古栎等14个常见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6种回归方程,借助样地实测数据分别建立每个树种的胸径 冠幅和树高 冠幅模型,并针对每个树种筛选出的最优方程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研建的14个树种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决定系数R2绝大多数都大于0.5,其中,核桃的胸径 冠幅模型最高,R2=0.951,树高-冠幅模型R2=0.887,蒙古栎树高-冠幅模型最低,R2=0.506,也超过了0.5。所建模型的精度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对北京市松山地区大面积林分参数的预测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3.
牡丹5个管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T-PCR技术从牡丹组7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中分别克隆得到泛素延伸蛋白基因(ubiquitin,UBI)、素环蛋白基因(cyclophilin,CYP)、肌动蛋白基因(Actin)、葡萄糖六磷酸脱氢酶基因(glucose-6-phosphate 1-dehydrogenase,G6PD)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ta-tubulin,TUB)等5个管家基因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序列比对分析发现,5个管家基因序列均相对保守,其在牡丹7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种中的保守性在99.04%~99.69%。利用5个管家基因分别构建了其在牡丹组8份材料中的系统进化树。5个系统进化树均将8份材料分成两组,即革质花盘亚组和肉质花盘亚组;由于5个管家基因核苷酸序列各自的保守性不同,在区分亚组成员间略有差异。综合分析5个管家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知,杨山牡丹(Paeonia ostii)和栽培牡丹(P.suffruticosa‘Luoyanghong’)常聚为一支,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因而推测杨山牡丹可能参与了栽培牡丹的形成;紫斑牡丹(P.rockii)和四川牡丹(P.decomposita)一直聚为一支,推测二者亲缘关系较近;黄牡丹(P.lutea)和紫牡丹(P.delavayi)一直聚为一支,推测这二者亲缘关系较近。狭叶牡丹(P.potaninii)与黄牡丹和紫牡丹分化较早,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建议将狭叶牡丹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74.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status of avian leukosis virus (ALV) and avian 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 in the major local breeds of Qinzhou,Guangxi,totally 953 samples of egg white,cloaca swab and serum of Ma duck,Shitou goose,Tiejiao-Ma chicken,turkey and pigeon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epresenting flocks and detected by the commercial ELISA kits.ALV was isolated for the ALV p27 positive samples by culturing on DF-1 cells,and gp85 gene was sequenc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tections of ALV were negative in the samples except those of Tiejiao-Ma chicken,while REV antibody was found positive in Ma duck,Tiejiao-Ma chicken and turkey.The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gp85 gene of two isolates shared 94.5% identity with each other,and shared 86.9% to 94.9% with reference strains.The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gp85 gene of two isolates shared 91.5% identity with each other,and shared 84.0% to 91.6% with reference strains.There were many variable sites in the hyper variable region hr1 and hr2,and the vr2 and vr3 variable regions wer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Phylogenetic tre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wo isolates shared the highest homology with SCAU11-XG strain.  相似文献   
75.
Cotton produces more biomass and economic yield when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ree plants per hole) than in a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one plant per hole), even at similar plant densities, indicating that individual plant growth is promoted by cluster planting. The causal factors for this improved growth in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e light interception, canopy microclimate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of cott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arid region of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f area index and light interception were higher in cluster planting,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raditional planting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growth stages. Cotton canopy humidity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as increased but canopy temperatures were re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In the later growth stage of cluster planting, the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was higher and the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anopy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We concluded that differences in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increased biomass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yield in cluster plant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of cotton.  相似文献   
76.
目的 鞋印是刑事侦查的重要物证之一,如何对积累的大量鞋印花纹图像进行自动归类管理是刑事技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与其他类图像不同,鞋印花纹图像具有种类多但数目未知、同类花纹分布不均匀且同类花纹数目少的特点。基于鞋印花纹图像的这些特点,用目前典型的聚类算法对鞋印花纹图像集进行聚类,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对鞋印花纹图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K步稳定的鞋印花纹图像自动聚类算法。方法 对已标记的鞋印花纹图像进行统计发现,各类鞋印花纹之间在特征空间上存在互不相交的区域(本文称为隔离带)。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寻找各类鞋印花纹之间的隔离带,来将各类分开。过程为:以单调递增或递减的方式调整特征空间中判定两点为一类的阈值,得到数据集的多次划分;若在连续K次划分的过程中,某一类的成员不发生变化,则说明这K次调整是在隔离带中进行的,即聚出一类,并从数据集中删除已标记的数据;选择下一个阈值对剩余的数据集进行划分,输出K步不变的类;依此类推,直到剩余数据集为空,聚类完成。结果 在两类公开测试数据集和实际鞋印花纹数据集上进行实验,本文算法的主要性能指标都超过典型算法,其中在包含5792枚实际鞋印花纹数据集上的聚类准确率和F-Measure值分别达到了99.68%和95.99%。结论 针对鞋印花纹图像特点,提出了一种通过寻找各类之间的隔离带进行自动聚类的算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且算法性能受参数的变化以及类的形状影响较小。本文算法同样适用于具有类似特点的其他数据集的自动聚类。  相似文献   
77.
78.
为了进一步发掘橡胶林区潜在经济价值,预测下一年橡胶泌蜜规律,试验采用连续8年记录转地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采集橡胶蜜的蜂场收获蜂蜜情况,并以气象观测仪记录当时的气象变化的方法。表明进入橡胶场地的蜂群势变化不大[(13.450±0.113)脾,=0.854],但产量变化显著[(72.613±0.349)kg,<0.01]。气象观测表明气温8年内波动范围不大,而降雨量波动大,表现为2011年洪涝出现早,2014年干旱持续时间长。产量与日平均气温(相关系数r=0.337)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日降雨量(相关系数r=-0.269)及日最低气温(相关系数r=-0.483)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群势表现出轻微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0.031)。说明持续的干旱和温暖湿热的气温及合理的群势能够增加橡胶蜜的产量,适宜的气候及大面积橡胶林区蕴含着巨大的养蜂潜力。  相似文献   
79.
通过播期试验,对三江平原5个主栽水稻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对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食味值均有影响,对糙米率、精米率影响较小。随着播期的推迟,整精米率明显降低,外观品质变劣,且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降低趋势;食味值变化因品种而异。对品质各性状的变异系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受播期影响最大,属于敏感性状;糙米率、精米率、食味值、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受播期影响较小,属于迟钝性状;整精米率受播期影响变异幅度在二者之间。综合而言,早播对5个水稻品种整体品质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但从食味值角度出发,早熟品种龙粳31和龙粳46适当晚播可能更有利于口感的改善。  相似文献   
80.
基于REE示踪的土壤团聚体破碎转化路径定量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团聚体破碎转化路径是坡面侵蚀过程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目前团聚体破碎转化路径的定量表征仍不明晰,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壤侵蚀过程中泥沙分选搬运机制的深入研究。基于大样带调查选取6种不同质地的典型农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s,REE)示踪方法,综合分析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5~2,2~1,1~0.5,0.5~0.25,<0.25 mm)和不同径流扰动周期(24 h,7天)对REE吸附和解吸能力的影响,探究REE示踪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破碎转化的可行性,定量表征了土壤团聚体破碎转化路径。结果表明:REE与土壤团聚体的实际吸附浓度低于施放浓度,2~1,1~0.5,0.5~0.25,<0.25 mm土壤团聚体的REE吸附浓度与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径流扰动影响对吸附于土壤团聚体的REE解吸作用十分微弱,解吸浓度仅占REE实际吸附浓度的0.001%~0.139%。5~2,2~1,1~0.5,05~0.25,<0.25 mm土壤团聚体经过湿筛后向各粒径转化的路径基本相同,向<0.25 mm微团聚体转化为土壤团聚体破碎的主要路径。相较于粉粒、黏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团聚体,砂粒含量较高的土壤团聚体向1~0.5,0.5~0.25 mm粒径的转化贡献率整体偏低。基于REE示踪得到的>0.25 mm各粒径团聚体质量整体被低估,低估范围为-27.96%^-11.08%;而<0.25 mm团聚体质量则被高估,高估范围为3.65%~22.73%。基于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REE量化值建立了校正关系,可将计算相对误差降低至0.04%~16.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