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7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26篇
农学   96篇
基础科学   2篇
  59篇
综合类   628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70篇
畜牧兽医   105篇
园艺   33篇
植物保护   2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CF17发酵液的抑菌谱,并通过离心、旋转蒸发浓缩、丙酮沉淀、固相萃取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抑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表明,CF17发酵液对油茶炭疽病、油茶叶枯病、油茶软腐病、杉木炭疽病、核桃壳梭孢、降香黄檀炭疽病、檀香炭疽病等的病原菌均有抑菌效果.50%丙酮分离纯化效果优于乙醇沉淀法与乙酸乙酯沉淀法;在固相萃取中,活性物质主要集中在60%乙腈梯度洗柱样品中,最后经HPLC分离收集到一个有明显抑菌圈的样品.经质谱鉴定抑菌成分为Tetramycin A.  相似文献   
952.
为获得具有生防潜力的内生细菌,采用常规组织表面消毒法对槟榔进行内生细菌分离,共获得16株内生细菌。经筛选发现,菌株BLG1抑菌谱较广,尤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皿内抑菌率可达95.00%。进一步研究该菌株胞内及胞外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发现,该菌株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胞外正丁醇相中。盆栽试验表明,该菌株发酵液对水稻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效,可达67.05%,与对照药剂10%井冈霉素水剂效果(66.47%)相当。因此,BLG1菌株具有深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953.
从艾叶药用植物中共分离得到19株内生放线菌,对这些菌株分泌胞外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特性以及拮抗农作物病原菌和人类病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并对部分活性菌株进行了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在这19株内生放线菌中,具有产胞外淀粉酶活性的菌株11株,产蛋白酶活性的菌株11株,产纤维素酶活性的菌株8株;拮抗活性试验显示,有2株菌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水稻胡麻斑病菌[Bipolaris oryzae(Breda deHaan)Shoem]和肠球菌(Enterococcus sp.)具有拮抗活性,3株菌对耐青霉素类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具有拮抗活性。对其中的3株菌进行了16SrDNA系统发育分析,该3株菌均属于糖霉菌属,菌株IF11、IXS和IF22均同时与Glycomyces mayteni YIM61331T、Glycomyces sambucusE71T、Glycomyces scopariae YIM56256T亲缘关系最近,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3%、98.3%和98.1%。  相似文献   
954.
本研究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为对象,探讨载铜硅酸盐纳米微粒(CSN)对生长猪的生长性能、粪便菌群、舍内氨气浓度的影响。选择体重32kg左右杜×长×大三元杂交生长猪360头,随机平均饲养于2个畜舍,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0.3%CSN。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12.07%(P<0.05),饲料增重比降低10.97%(P<0.05);试验组早、中、晚氨气浓度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0.08%、23.10%、21.19%(P<0.01);试验组粪便中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降低,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5.96%、7.99%(P<0.05)。  相似文献   
955.
[目的]反硝化细菌是原位生物修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过程中起主要脱氮作用的微生物,通过好氧反硝化细菌去除灌溉农田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方法]将菌株NSA4接种于灌溉农田地下水中,检验其在实际地下水中的脱氮效果.总氮测定采用过硫酸钾氧化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测定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硝氮采用酚二磺酸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亚硝氮测定采用N-(1-奈基)-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结果]加菌处理地下水中的NO3--N的去除率要比未加菌处理对NO2--N的去除率高10;~40;,加菌处理对地下水中的TN的去除率要比未加菌处理对TN的去除率高10;左右.[结论]好氧反硝化细菌对于农田灌溉地下水脱氮效率具有显著的改善能力,在未来的地下水处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6.
生防细菌YC-10的杀线虫活性及其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烟草中分离出1株对根结线虫和胞囊线虫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内生细菌菌株-YC-10。将该细菌发酵滤液原液及5、10、20和40倍稀释液处理南方根结线虫,96 h后线虫死亡率均达到100%,处理大豆胞囊线虫96 h,致死率大于90%,在植物线虫生物防治上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通过形态特点、理化特征以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菌株YC-10鉴定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对发酵液活性成分理化性质研究表明,活性成分对热稳定,高温、蛋白酶K处理不影响其杀虫活性,而酸性条件下杀线虫活性比碱性中更强。为后续杀线虫活性成分的分离及杀线虫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57.
松树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而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年试验表明,松材线虫病病原是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组织病理学研究看出,树脂道泌脂细胞最先受到线虫侵袭,薄壁细胞的死亡是寄主最初的组织病理学反应。松苗皮层薄壁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表现出核染色质浓缩,核变形,降解,解体等细胞凋亡。纤维素酶作为松材线虫的致病物质参与早期寄主发病过程.线虫伴生细菌产生活性毒素。管胞空穴化造成输水堵塞致使受害松树死亡。松材线虫携带的细菌在致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可以认为,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和伴生细菌共同侵染引起的复合侵染病害。  相似文献   
958.
固氮类芽孢杆菌是一类能产生芽孢、具有固氮能力的革兰氏阳性细菌。这类菌除固氮活性和抗逆力强外,有些菌株还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对植物病原菌有抑制作用、耐贮藏等特点,被认为是制备微生物肥料的优良菌种之一,但目前经过鉴定的菌种资源十分有限。从全国20个省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种类植物根际采集分离筛选获得500个菌株,从中鉴定出60个具有固氮结构基因(nif H)的分离株,通过对其中17个分离株的nif H和16S rRNA基因序列的比对分析,初步确定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地位,17个分离株均属于固氮类芽孢杆菌,而且这17个菌株全部具有固氮酶活性,最高达到2 109.9±131.1 nmol/mg·h。进一步分析,其中5株具有IAA分泌能力,最高为49.908±3.6μg/m L,11株对4种常见植物病原菌表现出抑制作用。在17个分离株中,共发现了5株兼具固氮、分泌IAA以及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特点,其中IAA分泌能力最低的BJ-18对番茄幼苗仍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分离和鉴定的固氮类芽孢杆菌丰富了固氮微生物菌种资源,发现的兼具固氮、分泌IAA以及抑制植物病原菌的固氮类芽孢杆菌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9.
【目的】了解生物有机肥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借此构建一种高效便捷的 液体菌剂。【方法】采用平板划线法从肥料中分离出菌种,并通过菌落观察、革兰氏染色法及 16SrDNA 基因同 源序列比对方法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同时运用菌饼法和平板涂布法对各菌种之间的拮抗作用及培养条件 进行研究。【结果】分离得到 4 种菌落,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这 4 种菌之间均无拮 抗作用。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按 1∶1∶1∶1 添加到不同 pH 的牛肉膏蛋 白胨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有效活菌数,最终得到最适 pH 为 7.0。【结论】 从生物有机肥中分离得到 4 种菌种,它们之间均无拮抗作用,采用等比例的菌种配比,在 pH 为 7.0 的牛肉膏蛋 白胨液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各菌种都能很好地生长,从而得到一种高效的液体菌剂。  相似文献   
96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screen the antagonistic spore-forming bacteria of Alternaria brassicae and to assess their control effect. The test microorganism was A. brassicae in this experiment. One spore-forming strain named DL-59 with a rather stronger antagonistic activity than ever reported was obtained by using an improved agar plate diffusion method.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tests combined with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DL-59. Its control effect was studied in the basin culture and the plot trials. Two hundred strains were isolated form soil and 20 antagonistic bacteria strains were obtained through preliminary screen. After the secondary screening, a strain named DL-59 with a rather stronger antagonistic activity was obtained and identified as B. velezensis with the largest diameter of inhibition zone of 23 mm. The control efficacy was 79.07%. The plot trials showed that DL-59 had a visible preventive effect on cabbage black spot disease. This can be applied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 The strain can produce spores, which is important for the storage of its prepa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