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2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林业   127篇
农学   207篇
基础科学   38篇
  141篇
综合类   1114篇
农作物   86篇
水产渔业   124篇
畜牧兽医   701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18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121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76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91.
We studied the effect of strain and selection lines on the fecundity of the cyclopoid copepod Paracyclopina nana. We used six strains (HL, YL, BS, SL, TH, TS) and six isofemale lines (including three higher and three lower fecundity lines). As for the selection of strain, total nauplii production per female of SL strain was the highest in the individual culture (231 nauplii per female) and population growth rate in HL and SL strains showed higher values than the others in combined culture. For the selection of line, the total nauplii production per female of HF2‐2 (high fecundity and second generation) line was the highest (302 nauplii per female) but those of LF2‐1 (low fecundity) (80 nauplii per female), and LF2‐3 (46 nauplii per female) lines were lower than the others. In F4 generation, three selected HF2‐2 line showed that the total nauplii product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ree selected LF2‐3 lines. In the combined culture on the different selection lines (F8), population growth rate of two selected high fecundity lines showed higher values than that of the non‐selection group and selected low fecundity lin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duction of P. nana can be improved by selection of the line with high fecundity.  相似文献   
992.
从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粘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抗菌物质产生菌F9,利用16SrDNA方法鉴定该菌株为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通过琼脂扩散法测定了该菌的抑菌谱,发现该菌发酵液上清液在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H2O2)的影响后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等多种食源性致病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对该菌发酵液抑菌物质进行超滤分析及蛋白酶处理,可推断该抗菌物质为分子量在5~10kDa的蛋白类物质。  相似文献   
993.
赵金飞  刘朝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01-17303
[目的]筛选强拮抗能力强的芽孢杆菌。[方法]从山东莱芜采集病姜及附近土壤中分离出姜瘟致病菌高毒力菌株,并利用芽孢杆菌进行了拮抗试验。[结果]LW-4、LW-7、LW-32这3株菌对姜瘟致病菌有较强的拮抗能力,其抑菌圈面积较其他菌株大。[结论]为防治姜瘟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李今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65-22367
[目的]探讨生防菌BC2007对番茄的促生防病作用。[方法]对重组的基因工程菌BC2007的GFP基因以及苯酚羟化酶基因进行了检测,并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BC2001和BC2007对番茄的促生防病作用。[结果]生防菌BC2007能减少番茄根系线虫瘤并对番茄的营养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利于后期产量的形成。[结论]为生物杀线虫菌剂的研制提了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烟台西北部两次局地大暴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学萍  栾东红  于善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27-17530
[目的]分析2009年7月和2010年7月烟台西北部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方法]选取2009年7月和2010年7月烟台西北部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利用常规和非常规天气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雷达回波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次大暴雨过程均为局地对流性强降水,暴雨落区均位于烟台西北部地区,且均有200 mm以上强降水中心;2次大暴雨过程均受副高和切变线影响,暴雨区均与588 dagpm线位置、西风带低槽、切变线的位置密切相关,是较为典型的副高边缘暖湿气流与西风带低涡、切变线共同作用引起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大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散度中心附近;K指数对大暴雨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大暴雨发生在K指数高值附近,2次大暴雨过程的K指数≥34℃,均接近于暴雨落区K指数≥35℃指标;2次大暴雨过程在0.5°仰角的反射率因子最大回波强度均为55~60 dBz,带状强回波自南向北经过半岛西部地区,形成列车效应。数值预报产品对局地大暴雨的预报也有重要的参考依据。[结论]该研究为今后大暴雨预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6.
在实验室条件下初步研究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白绢病菌株SC64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加拿大一枝黄花白绢病的病原物是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病菌最适生长培养基为Richard固体培养基和PDA.菌丝生长温度为15~40℃,最适30℃;在偏酸性条件下生长较好,生长适宜pH值为4.0-6.0,最适为5.0;在所测试的碳源中,对蔗糖的利用最好,对乳糖和半乳糖利用最差;氮源测试结果显示对蛋白胨和硝酸钾利用最好,对尿素的利用最差.菌核萌发温度为15-40℃,最适为30℃;菌核在含水量≥50%的麸皮基质上萌发较好;适宜萌发的pH值范围为3.0-9.0.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5℃10 min,菌核的抑制萌发温度为50℃10 min.  相似文献   
997.
“金包银”围堰是一种新型的围堰型式,其具有工程量小、施工快速、稳定性、防渗性好等特点。本文结合土谷塘航电枢纽工程二期 “金包银”纵向围堰的工程实际情况,建立了 “金包银”围堰的三维数值模型,对其进行了三维非线性应力应变分析,分析其在施工工况和正常运行工况下围堰堰体的应力应变规律,并指出薄弱部位,并对混凝土面板配筋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8.
以香菇939菌株的担孢子为材料,应用紫外线诱变得到1株不能利用香菇多糖的突变株939-5,其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与未突变H型单核菌株相同,多糖产量比未突变H型单核菌株提高30.7%,比双核菌株提高19.6%。该菌株产香菇多糖的最适碳源是淀粉,氮源为酵母膏,培养基初始pH值为6.0;Mg2+ 对其产香菇多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溶氧水平则对产香菇多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些产香菇多糖的特性与已报道的香菇939菌株的S1型单核菌株相同。  相似文献   
999.
离子注入诱变植物乳杆菌选育CLA高产突变株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A6-1为出发菌株,采用N+离子注入的方法进行诱变处理,注入能量为50keV,注入剂量为1×1013、3×1013、5×1013、8×1013、10×1013、30×1013、50×1013、80×1013、100×1013ion/cm2,真空度为10-3Pa。结果显示,菌体的存活率随离子注入剂量的增加呈"马鞍型"曲线,"鞍脊"出现在30×1013ions/cm2~50×1013ions/cm2之间,此时菌体的存活率在20%~35%之间。综合考虑存活率、总突变率、正突变率和突变幅度等因素,推荐30×1013ions/cm2作为离子注入植物乳杆菌的适宜诱变剂量。从所有的注入处理中挑选CLA转化能力提高了50%以上的突变株进行传代稳定性试验,发现F菌株经8次传代后产CLA的稳定性最好。该突变株各代的产量平均为162.5μg/ml,比出发菌株提高了69.87%,将此突变菌株命名为A6-1F。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研究了铜(Cu)元素诱导感染PVY~N的烟株信号物质的积累及对系统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Cu元素能延迟烟株显症和叶脉出现褐色坏死时间,降低发病程度,病增殖受刨抑制,烟株体内的与抗性相关物质如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升高,电解质的外渗减少.此外,Cu元素处理能诱导信号物质水杨酸和乙烯的积累,水杨酸含量在接种后15d达到最大量3.93μg·g~(-1),为接种对照的1.3倍;而乙烯释放量在3~9d内均高于接种对照,在12d时乙烯释放量显著低于接种对照,分析认为前期Cu元素处理后诱导了乙烯释放的增强,进行抗性信号的传递,因此,喷施Cu元素后可以诱导烟草植株产生抗病性,增强烟草对PVY~N侵染的抵抗力,并且诱导了相关抗性信号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