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27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首次建立并优化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SRAP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利用17对引物组合对经过连续选育的白蛤、橙蛤和墨蛤3个菲律宾蛤仔品系进行了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3个品系蛤仔共扩增出510个位点,白蛤品系的Nei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墨蛤和橙蛤品系(P<0.05);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00 1 ~0.644 8,平均为0.046 7,表明有4.67%的变异存在于群体间,95.33%的变异存在于群体内;基因流(Nm)为0.275 4~2000,平均每个位点的Nm为10.202 7;白蛤和墨蛤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近(0.028 2),白蛤和橙蛤品系间的遗传距离最远(0.039 6).研究结果表明,白蛤、橙蛤和墨蛤3个蛤仔品系间有很强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程度较弱,提示蛤仔品种的人工选育工作需持续进行.  相似文献   
52.
为提高冷冻菲律宾蛤仔品质,分别以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与壳聚糖(1∶1)溶液对菲律宾蛤仔进行被膜预处理后再进行冷冻试验。分析了不同预处理对冷冻菲律宾蛤仔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被膜预处理可有效改善冷冻菲律宾蛤仔品质,降低冷冻菲律宾蛤仔VBN值,提高产品合格率;在相同浓度条件下,以魔芋葡甘聚糖被膜预处理效果最优,并获得到了冷冻菲律宾蛤仔的优化预处理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53.
利用壳聚糖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固定化的木瓜蛋白酶,水解菲律宾蛤仔。通过正交试验对pH值、酶用量、酶解时间、温度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pH 6.0条件下,酶解菲律宾蛤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定化木瓜蛋白酶酶加量(E/S)1.8%、酶解时间9 h以及温度60℃,所得菲律宾蛤仔肽含量为60.4 mg。  相似文献   
54.
菲律宾蛤仔育苗用水系统中浮游生物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5年3月至2005年11月对庄河海洋村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育苗用水系统中浮游生物的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62种(属),优势种类为新月拟菱形藻、洛氏角毛藻、菱形藻、三角褐指藻、舟形藻、尖尾蓝隐藻、普通小球藻、绿裸藻等;浮游动物45种(属),优势种类为诺氏麻铃虫、咽拟斜管虫、旋回侠盗虫、刚毛幼虫、褶皱臂尾轮虫、椎尾水轮虫、小拟哲水蚤、近缘大眼水蚤和半球腺介形虫等。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为2.90~30.91mg/L,沉淀池出口浮游植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为16.78mg/L,沉淀池人口的次之,砂滤池出口的最低;浮游动物的密度为5.5~118个/L,生物量为0.01—5.97mg/L,外海浮游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2.48mg/L),砂滤池出口的最少。浮游植物硅藻门的种类占优势,而浮游动物生物量较大的主要是桡足类及其幼体。  相似文献   
55.
The heritability of larval and juvenile growth in natural and cultured populations of the Manila clam Ruditapes philippinarum was estimated using an unbalanced nested design and an artificial fertilization technique. A total of 33 full‐sib families and 10 half‐sib famili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natural population in Shihe (Dalia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China), whereas 11 half‐sib families and 33 full‐sib families were generated from the cultured population in Putian (Fujian Province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China). The offspring from each family were reared under the same hatchery and nursery conditions. Results from these studies led to estimates indicating a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fluence due to the dam component compared with the sire component for both natural and cultured populations, which was mainly due to maternal effect. We found that the heritability estimates obtained from the intra‐group correlation of sire half‐sib were precise and unbiased. The narrow‐sense heritabilities of shell length for the Manila clam in the natural population (NP) at larval (at the age of 9 days) and juvenile (at the age of 30 days) stages were 0.22 ± 0.11 and 0.39 ± 0.14, respectively, whereas those in the cultured population (CP) were 0.17 ± 0.09 and 0.87 ± 0.24 respectively. The heritabilities of both NP and CP at 3 day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and were ?0.03 for NP and ?0.14 for C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election should be highly effective in Manila clam, and that selecting either a natural or a cultured population for producing faster growing larvae and juveniles should be successful. Selective breeding could thus be used to develop high‐quality seed that would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a shorter culture cycle and higher yields.  相似文献   
56.
在天津沿海进行菲律宾蛤仔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幼虫生长正常,初始壳长93.8μm。与曾在山东胶州进行的菲律宾蛤仔育苗试验相比,其发育速度更快,第3天出现壳顶,第8天部分幼虫进入匍匐阶段。受精后14 d观察,幼虫变态失败,原因有换水量小、变态前饵料不佳、池水浑浊、池底淤泥等。  相似文献   
57.
菲律宾蛤仔闭壳肌组织学及其蛋白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加工特性与肌肉蛋白质特性的关系,对菲律宾蛤仔闭壳肌的组织形态、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Mf)的分布特性,以及与其低温凝胶化相关的特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闭壳肌肌纤维具有高度同向性,横纹肌呈直线柱状,平滑肌呈螺旋柱状;利用SDSPAGE电泳对两种类型肌肉的蛋白分布分析显示,横纹肌肌浆蛋白组分中存在相对分子质量为23 000的差异蛋白,且溶出更多的粗丝蛋白,平滑肌的Mf组分中存在标志性蛋白Myorod,且副肌球蛋白含量高,肌球和原肌球蛋白含量低,肌动蛋白含量接近;整个闭壳肌Mf的溶解性依赖于离子强度和有无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添加;Ca~(2+)-ATPase活性在中等离子强度(KCl浓度为0.30 mol/L)时最高,偏离中等离子强度后活性逐渐降低;参与交联的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副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离子强度越高交联作用越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究经济贝类软体可食部位蛋白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为探明不同泥沙比例的底质对不同规格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潜沙的影响,在水温13~15℃的室内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4种规格(壳长为13、17、23、25 mm)的蛤仔幼贝在5种泥沙比例的底质(泥沙比为全沙、3∶7、1∶1、7∶3、全泥)中的潜沙情况。结果表明:4种规格蛤仔在5种底质中的48h潜沙率以全沙组最高,其他含泥组均比全沙组明显降低(P0.05),且含泥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底质相同时,规格越小蛤仔的潜沙速度越快,平均48 h潜沙率越高;方差分析表明,蛤仔规格、底质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均对蛤仔的潜沙率有显著影响(P0.05);底质中总有机碳含量与48 h潜沙率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说明底质的粒径和化学成分共同影响蛤仔的潜沙速度。研究表明,滩涂养殖时选择10~15 mm蛤仔苗种,投放在沙比例较大的海区将利于蛤仔快速潜沙。  相似文献   
59.
刘静  袁玉清 《水产科学》2016,(5):535-540
对样品的固定是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的关键环节,通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和比较不同固定液固定菲律宾蛤仔血细胞后血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初步筛选出适合菲律宾蛤仔血细胞透射电镜制样的固定液。试验结果表明,固定液可直接影响到透射电镜制样品质的高低,2.5%、5%戊二醛低渗固定液引起了血细胞细胞器的肿胀,其中线粒体肿胀尤为严重,肿胀程度2.5%戊二醛组大于5%戊二醛组;等渗固定液固定的血细胞细胞器不肿胀,但等渗5%戊二醛与4%多聚甲醛-2.5%戊二醛固定液对血细胞的精细结构保存不佳,而2%多聚甲醛-2.5%戊二醛固定液对血细胞超微结构保存较好,表现为细胞外膜结构清晰,细胞质基质丰富且分布均匀,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等细胞器固定效果较好。试验得出,低渗固定液会导致细胞肿胀,线粒体对渗透压的要求较其他细胞器更加敏感;提高固定液含量会减轻因低渗引起的细胞肿胀程度,但高含量固定液会损坏细胞内精细结构,故适合的样品固定液是细胞精细结构较好保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60.
菲律宾蛤仔过敏原可视化抗体微阵列玻片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与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H2O2作为信号示踪系统,建立了一种可视化抗体微阵列检测菲律宾蛤仔过敏原的方法。对孵育时间、抗体浓度等免疫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改良双抗体夹心法,将菲律宾蛤仔过敏原的兔多克隆抗体固定于琼脂糖三维芯片上,依次加入待检样品、菲律宾蛤仔鼠多克隆抗体和HRP-羊抗鼠IgG,孵育后加TMB显色,肉眼观察后,用平板扫描仪获取扫描图象,采用GenePixPro6.0软件分析灰度值。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最低可检出10ng/mL的菲律宾蛤仔过敏原,片内平均变异系数(CV)为5.99%,片间为10.3%;香肠及蟹棒中3个不同浓度的加标回收率为73.54%~95.44%;4℃存放4个月内抗体微阵列玻片活性保持稳定。该方法不需要大型精密仪器,结果直观可见,可以发展为对多种过敏原进行同时检测,具有良好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