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4篇
农学   17篇
  11篇
综合类   102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86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张硌  周文宗  李洪涛  高红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664-1664,1667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食物平衡法研究不同溶解氧条件下的黄鳝最大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在10 d的试验期间,在水温相同(23±1)℃条件下,随着水底溶解氧含量(1.7~8.2 mg/L)的显著下降,黄鳝最大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呈下降的趋势(P>0.05).  相似文献   
62.
魔芋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条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酶法制备魔芋(Amorphophallus)幼叶、鳞片和叶柄的原生质体,在改良BSB、D_(2a)和MS 附加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培养基上得到大量分裂。  相似文献   
63.
半人工繁殖技术是黄鳝规模繁殖的必然趋势,1999~2005年在室内外成功实现了黄鳝的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室内试验表明,在密度为686.7~707.4g/m2的条件下,亲鳝分4次产卵,并且表现出强烈的领域行为,领域面积为0.30~0.35m2。黄鳝未经冬眠同样可以繁殖产卵,弱光(小于250 lx)和静水环境则抑制黄鳝的繁殖。采用不同方法对卵进行孵化,滴水孵化率(94.7±2.1)%极显著高于静水孵化率(26.7±7.7)%(P<0.01),在滴水孵化时出苗慢,但其孵化出的小苗卵黄消失速度快。室外试验表明,3~5月投放亲鳝的单位面积产卵量(181±81)粒/m2明显大于6~7月投放亲鳝的单位面积产卵量(77±45)粒/m2(P<0.05),黄鳝产卵对水草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每年总有部分繁殖池(20%~70%)不能产卵,并且每个产卵池单位面积产卵量差别悬殊(20~300粒/m2)。对黄鳝进行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能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4.
戊二醛和季铵盐复合物对黄鳝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戊二醛和季铵盐复合物对黄鳝(Monopterusalbus)的急性毒性作用,观察了黄鳝对2种药剂的毒性反应症状,得出了戊二醛对黄鳝的24h、4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8.77、41.69、38.54、30.05mL/m3,季铵盐复合物对黄鳝的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296.72、164.10、111.55、76.76mL/m3;2种药物对黄鳝的安全浓度分别为3.01mL/m3和7.68mL/m3;2种药物对黄鳝的毒性强弱顺序为:戊二醛>季铵盐复合物。  相似文献   
65.
温度和药剂处理对白魔芋实生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凤梅  王晓鹏  谢世清 《种子》2004,23(4):50-51,75
本试验用25%和30%两种浓度水平的PEG6000(聚乙二醇)、50mg/L和100mg/L的BA(6-苄氨基嘌呤)、1mg/L 和5mg/L的GA(赤霉素)、O.5%和1%的FeSO4·7H2O、O.5%和1%的硫脲、0.2%和0.5%的KNO3、50mg/L和100mg/L的α-蔡乙酸等七种药剂对经消毒和未经消毒的白魔芋实生种子进行浸种,并在25℃、35℃两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观察白魔芋实生种子萌发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各预处理在25℃条件下催芽效果较好,可视为最适温度;在药剂处理中以1%硫脲、5mg/LGA的预处理对白魔芋实生种子萌发生长的效果最好;经5mg/L多菌灵浸泡消毒的白魔芋实生种子与未经消毒的白魔芋实生种子相比较萌发率相差不大,但初始萌发天数提前了.  相似文献   
66.
白花草木樨半同胞家系的生物固氮性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的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半同胞家系为试验材料,分别种植于甘肃临泽和榆中,测定其根干重、根瘤数、根瘤重、叶全氮、叶全磷和生物固氮百分率,以此评价其生物固氮能力。结果表明,白花草木樨在两个地区表现出的各项固氮指标变异系数均大于15%,主成分分析后,可将半同胞家系划分为4组,组1白花草木樨家系的根干重、根瘤数、根瘤重、叶全氮、叶全磷和生物固氮百分率分别高出对照当地白花草木樨品种(RX-02)4%、26%、10%、17%、24%、11%,其中生物固氮百分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58%和43%。本研究筛选出的优良生物固氮性状的后代家系,可为进一步选育生物固氮能力强的新品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7.
本试验旨在探究黄鳝对饲料中铜的需求量及铜在黄鳝组织中的蓄积规律,为确定黄鳝配合饲料中铜水平和保障黄鳝食品安全提供依据。试验以五水硫酸铜为铜源,采用等对数间距的形式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0.0、36.8、135.7、500.0 mg/kg的铜,实测饲料铜水平分别为14.21、23.95、37.01、135.63、499.63 mg/kg,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投喂初重为(62.09±1.07)g黄鳝60 d后测定生长指标、形态参数、体成分、组织铜蓄积量和血清生化指标。每种饲料投喂4个养殖箱(重复),每个养殖箱投放30尾黄鳝。结果显示:随着饲料铜水平的升高,黄鳝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为先升高后降低,饲料系数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在饲料铜水平为37.01 mg/kg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系数均表现最佳。饲料铜水平对黄鳝全鱼、肝脏、肠道、脾脏及皮肤铜蓄积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肾脏和肌肉铜蓄积量无显著影响(P>0.05),且各组黄鳝肌肉铜蓄积量均维持在较低水平。黄鳝不同组织铜蓄积量表现为肝脏>肠道>脾脏>全鱼>皮肤,其中499.63 mg/kg铜组肝脏铜蓄积量超过国家食品中铜安全限量标准(50 mg/kg)。饲料铜水平对黄鳝血清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及溶菌酶(LZM)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铜水平的升高,黄鳝血清谷丙转氨酶(GPT)、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先升高后趋于平稳,其中血清GPT活性表现为135.63、499.63 mg/kg铜组显著高于14.21、23.95、37.01 mg/kg铜组(P<0.05),血清Cu-Zn SOD活性和T-AOC表现为37.01、135.63、499.63 mg/kg铜组显著高于14.21、23.95 mg/kg铜组(P<0.05)。由此得出,摄食适宜铜水平的饲料可提升黄鳝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铜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会降低黄鳝的生长性能。铜主要蓄积于黄鳝肝脏及肠道,摄食高铜饲料会引发黄鳝肝脏铜蓄积量超标,并存在肝脏损伤风险,但对肌肉的食用安全性未见显著影响。以饲料系数及增重率为评价指标,60~95 g的黄鳝对饲料中铜的需求量为44.29~45.84 mg/kg。  相似文献   
68.
黄鳝产卵类型及繁殖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832尾黄鳝性腺周年变化的研究表明,黄鳝卵细胞在繁殖季节的发育不一致,属分批产卵类型,其产卵期为5~8月.黄鳝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呈幂函数相关,回归方程为{N}(绝对繁应力)=0.3018{L(体长)}.其繁应力与成熟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肥满度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69.
通过检索黄鳝核苷酸序列,分析黄鳝已经克隆出的免疫相关的基因.主要免疫基因有MHC、细胞间粘附分子、硒蛋白、肝抗菌肽、补体成分等;与疾病相关的酶类有弹性蛋白酶、醛缩酶、肽基脯氨酰异构酶等;Y-box结合蛋白、抗增殖蛋白、泛素蛋白等蛋白也参与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0.
通过磷酸缓冲液提取、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和DEAE Fast Flow离子交换等分离纯化技术,从黄鳝(Monopterus albus)肌肉中分离到具有溶血活性的MAM-Ⅰ-2毒素,并对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MAM-Ⅰ-2能使鸡血发生溶血现象,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和抗凝血活性,对嗜水气单胞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经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该毒素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 000。对MAM-Ⅰ-2的前体物质MAM-Ⅰ的研究表明:MAM-Ⅰ除具有MAM-Ⅰ-2的特性外,还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不同来源的红细胞对MAM-Ⅰ毒素的敏感性不同,其中牛红细胞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兔、鼠和鸡的红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