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4篇
综合类   74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东北地区亚洲飞蝗绿色防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有效地治理亚洲飞蝗灾害,必须改变防治策略,加大生态控制和生物防治比重,科学运用各种方法,逐步实现对亚洲飞蝗的可持续治理。亚洲飞蝗的生物学特性复杂,目前对这种突发、迁移性害虫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栖息环境和发生规律尚不明确。笔者详细介绍了亚洲飞蝗的生活习性及其防治方法。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对于亚洲飞蝗的防控,应以预防为主,综合考虑治蝗策略。  相似文献   
22.
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协调使用对东亚飞蝗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亚飞蝗三龄蝗蝻为试虫,室内生物测定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对试虫的毒力,并研究了这两种病原物以5种比例联合使用的各方面效果。结果表明,蝗虫微孢子虫与绿僵菌对东亚飞蝗LD50分别是7.72×104个/g和5.04×105个/g。两者联合使用增效显著,其中绿僵菌与微孢子虫以1∶1比例处理试虫,饲养24d的LD50(2.5×104个/g)和LD90(1.99×106个/g)均较其他比例最小,效果最佳。比较7个不同剂量处理组的致死时间,LT50从小到大为2∶1,16∶1,1∶1,1∶2,0∶1,1∶0,1∶29;LT90从小到大为2∶1,1∶1,1∶2,16∶1,1∶0,0∶1,1∶29,若同时考虑接种剂量大小,则1∶1处理组致死时间相对最佳。比较6组处理的存活试虫的蝗虫微孢子虫感染情况,各组存活试虫仍可达到较高感染率,联合使用两种病原物在统计学生对微孢子虫感染情况无显著影响。综合各方面因素,当接种剂量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为1∶1时,达到防治东亚飞蝗的最佳实验室配比。  相似文献   
23.
郭宇辉  陈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73-13976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蝗虫(Locusta migratoria)节律基因pdp(Pyruvate dehydrogenase phosphatase)的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揭示蝗虫节律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内的转录组数据库中找出pdp基因的原型来设计引物,以群居型东亚飞蝗的头部的反转录cDNA为模板,克隆出pdp基因的全序列。把一天24 h等分成8个点,进行定时取样,以qRT-PCR技术进行不同时段pdp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并在不同处理条件下。测定pdp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节律基因pdp在蝗虫的不同处理条件下变化不大。[结论]该研究对了解飞蝗节律规律、种群特点及有效防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索植被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对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产卵量及产卵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外及室内笼罩模拟法,利用三因子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构建西藏飞蝗产卵选择模型。【结果】西藏飞蝗对不同植被的土壤有产卵选择性,其中草地和青稞地的产卵量最大(分别为36.03%和21.20%)。土壤的理化性质能显著影响西藏飞蝗对产卵地的选择,其中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影响最大。单因素分析表明在试验设置的含盐量区间内选择产卵量随含盐量的增加而急剧减少,而含水量和pH值各有一最适值。双因素分析表明3个因素之间有一定的互作影响,其中含盐量的影响最大。统计频率优化法得出最适宜产卵的土壤综合指标为含盐量0.08%-0.12%、含水量2.91%-3.75%、pH 7.35-7.65。【结论】西藏飞蝗在不同的植被上生活,其产卵量差异显著。土壤含盐量、含水量和pH值显著影响西藏飞蝗产卵选择性。  相似文献   
25.
Rapid and mass rearing of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is an urgent need to meet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food of people.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four artificial feeds on the 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and the activities of detoxification and protective enzymes of L. migratoria manilensis in three successive gener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ucrose and monosodium glutamate (MS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net reproductive rate (R0) and the intrinsic growth rate (rm) ofL. migratoria manilensis, but sodium chloride (0.17%) suppressed this increase. Furthermore, the artificial feed with sucrose and monosodium glutamate increased the activities of esterase (EST),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glutathione-S- transferase (GST), multi-function oxidase (MFO), phenol oxidase (PO), catalase (CAT) and peroxidase (POD), but inhibited the 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However, sodium chloride (0.17%) increased the activities of EST, ACHE, CAT and SOD, and inhibited the activities of MFO, GST, PO and POD. Correlation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increasing of PO activity and the decreasing of SOD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intrinsic growth rate (rm).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ucrose and monosodium glutamate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reproduction of L. migratoria manilensis, but Na+ inhibit such promotion with the concentration above 0.2%. The activities of PO and SOD can be used as biochemical standar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feed.  相似文献   
26.
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介绍了东亚飞蝗发生程度及对不同发生程度进行分类的方法。主成分分析选出秋残蝗最高密度、夏蝗达标面积、秋残蝗面积、夏蝗发生面积等4个主因子。这4个因子能在84.56%的程度上反映东亚飞蝗的发生程度。聚类分析将东亚飞蝗20年的资料,在卡方距离近1.68处聚成3大类,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非常吻合。依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对东亚飞蝗进行分类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27.
[目的]分析4个飞蝗亚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测定了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和东亚飞蝗(L.m.manilensis)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COⅠ1539bp、COⅡ684bp、COⅢ792bp,共计3015bp),结合GenBank下载的亚洲飞蝗(L.m.migratoria)和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的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以云斑车蝗(G.marmoratus)为外群,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重建4个飞蝗亚种的分子系统树。[结果]在碱基组成上,A+T的平均含量为69.57%,4个飞蝗亚种的密码子第3位点A+T含量最高,其中最高的是COⅠ(达87.6%);4个飞蝗亚种中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COⅡ的核酸替代率最高,第2位点较为保守,替换率在5.9%~15%之间;COI的起始密码子是特殊的CCG或ACG;4个飞蝗亚种的遗传距离在0.001~0.076之间;飞蝗属中4个亚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东亚飞蝗和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最近,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次之,非洲飞蝗与其余3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可为西藏飞蝗亚种地位的确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28.
东亚飞蝗4龄蝗蝻对4种化合物的拒食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选择性拒食活性测定十五醇、十二酸乙酯、油酸酰胺以及十六烯4种化合物对东亚飞蝗4龄蝗蝻的拒食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十五醇、十二酸乙酯和油酸酰胺3种化合物的拒食作用随着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而增强,而十六烯则没拒食作用。十五醇、十二酸乙酯和油酸酰胺对东亚飞蝗4龄蝗蝻的拒食中浓度分别为0.82,0.19和0.35 mol/L,相关系数分别为0.993 3,0.976 5,0.928 0。在这3种拒食化合物中,以十二酸乙酯具最强拒食效果,油酸酰胺次之,十五醇最弱。该研究结果对于利用十五醇、十二酸乙酯、油酸酰胺研究开发东亚飞蝗拒食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9.
环渤海蝗区飞机治蝗技术的历史 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环渤海蝗区飞机治蝗技术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飞防机型和施药技术、防蝗药剂及治蝗配套技术等,并对该区飞机防蝗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0.
深入分析了黄骅市蝗区东亚飞蝗的发生特点、发生趋势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