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9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03篇
林业   201篇
农学   136篇
基础科学   20篇
  83篇
综合类   910篇
农作物   279篇
水产渔业   676篇
畜牧兽医   143篇
园艺   112篇
植物保护   7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3 毫秒
971.
中华鲟人工繁殖关键技术的改进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完善中华鲟的人工繁殖技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等研究单位从1998~2005年对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进行改进及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改进的技术在提高中华鲟产后亲鲟的成活率、催产率、受精率、出苗率、孵化率以及提高培育放流中华鲟的规格和规模上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2.
云南古茶树(园)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云南省保存有20多万亩古茶园,这些古茶树(阿萨姆变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种质资源可能含有各种优良基因,对未来茶树良种选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云南省十个有代表性的古茶园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十个居群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56.5%~90.9%;Nei’氏遗传距离(He)居群平均是0.281,阿萨姆变种水平内是0.461;Shannon多样性指数(Ho)居群平均是0.418,阿萨姆变种水平内是0.653。而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0.391,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析(36.0%)和AMOVA分析结果(39.7%)相一致,说明阿萨姆变种60.9%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內的个体间,39.1%的遗传变异来自居群间。研究结果揭示阿萨姆变种居群遗传多样性高,居群间遗传变异存在中度的遗传分化,这可能是由于茶树种内高度异交的特性和生境片段化所致。基于观察到的居群遗传信息,建议采取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73.
茶叶籽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多酚、生育酚、植物甾醇、角鲨烯等活性成分,具有降脂减肥、抗氧化、调节免疫、保护皮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既是一种高营养的健康食用油,也在食品、医药、日化、农业环境、生物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就茶叶籽油的理化性质、品质成分、保健功能、应用领域进行综述,以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4.
准确鉴定无性系茶树品种的遗传差异是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前提。实验对金观音同胞及半同胞茶树品种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31个SSR标记分型结果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共扩增出117个等位位点,单个标记为2.0~8.0个,平均3.77个。基因型数为2.0~11.0个,平均5.16个。基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5~0.80,平均0.54。基因杂合度范围为0.17~0.94,平均0.61。引物多态信息含量范围为0.14~0.77,平均0.48。引物鉴别力范围为0.07~0.73,平均0.29。参试品种两两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10~0.52,平均0.35。遗传多样性大小顺序为:同胞茶树品种半同胞茶树品种非同胞茶树品种。利用系统发育树可将参试茶树品种分为5类,与茶树品种的叶色、制茶特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任意两个品种同时在6个核心引物处(基因座)的基因型存在相同的可能性很低,为3.85×10-5,这组核心引物具有较高的鉴别力,可将参试茶树品种完全鉴定。  相似文献   
975.
为优化皂荚皂苷酸解制备皂苷元的工艺,以皂荚皂苷粗品为原料,考察酸浓度、酸解时间、酸解温度、料液比和酸种类对皂荚皂苷酸解转化成皂荚皂苷元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酸解工艺为盐酸浓度4 mol/L、酸解时间4 h、酸解温度80℃、料液比1:30(m:v),采用优化后的酸解条件能够得到含量在65%左右的皂荚皂苷元产品。再通过有机溶剂萃取法和重结晶法对酸水解后的皂苷元进行纯化,确定最佳的萃取剂为三氯乙烯,料液比为1:20(m:v),萃取时间在90 min内变化不大,萃取1次,采用60%乙醇重结晶,得到的总皂苷元纯度可达76.31%。  相似文献   
976.
朋娜和纽荷尔脐橙在第二次生理落果末期,初生果内源GA4+7浓度高于次生果,但二者浓度均在脐黄初发期出现低谷,在脐黄主要发生期,初生果和次生果内源GA4+7浓度都较大幅度升高,且次生果内源GA4+7浓度明显高于初生果。果树环剥人为诱导明娜”脐黄“过程中,初生果和次生果内源GA4+7浓度则明显你于对照果。  相似文献   
977.
蝙蝠蛾拟青霉菌丝体最适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试验研究了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 et Dai)菌丝体的发酵条件,其适宜接种量为2.5%~5.0%(v/v),最佳菌龄为3d,适宜的初始pH为5.0~7.5,发酵周期5d,发酵过程中对通气量的要求较高。以20m~3发酵罐培养,菌丝体收率为2.5%,其D-甘露醇含量8.3%,腺苷含量0.24%。  相似文献   
978.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与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基础饲料(CP 40%)中分别添加6%的鱼油、花生油、卵磷脂和猪油,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简称河蟹)28周,以投喂冰鲜小杂鱼的河蟹为对照组,研究投喂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河蟹卵巢发育和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脂肪源对河蟹的卵巢发育和繁殖性能影响显著,鱼油组雌蟹的产卵力[2.787×103cell/g(Wt)]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卵磷脂组[2.216×103cell/g(Wt)]和对照组[2.041×103cell/g(Wt)]次之;而鱼油、卵磷脂和对照组间雌蟹的受精率与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猪油和花生油组;猪油组雌蟹的繁殖性能最差,其产卵力与孵化率分别仅为鱼油组的56.9%和32.57%,受精率也较鱼油组显著降低;随着饲养时间的延续,对照组河蟹肝体指数(HSI)逐渐下降,而性腺指数(GSI)持续上升,Ⅲ1~Ⅲ2期增幅最大,Ⅲ2期雌蟹GSI值高达9.15,显著高于同期其他实验组,且同期血淋巴中卵黄蛋白原(Vg)的含量显著升高。与对照组不同,各饲料组卵巢发育期的物质积累峰值主要发生在Ⅲ2~Ⅳ期,GSI峰值均出现在性腺发育的第Ⅳ期,磷脂组与鱼油组Ⅳ期的GSI最高,分别为11.50和11.25,花生油组次之(8.85),猪油组最低(7.30);猪油能明显提高河蟹性腺发育早期血淋巴中Vg的含量,但当性腺成熟至Ⅳ期时,除卵磷脂组外,其他饲料组血淋巴Vg含量较Ⅲ2期显著降低,且猪油组和对照组血淋巴中Vg含量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结果表明,Ⅲ1~Ⅲ2期是河蟹雌体肝胰腺营养物质向卵巢转移,卵巢营养物质快速积累的时期,且饲料脂肪源可通过影响卵巢中卵黄蛋白源等营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进而影响到河蟹卵巢发育和繁殖性能。综合比较,卵磷脂也可以作为河蟹雌性亲体的优质饲料脂肪源。  相似文献   
979.
赵景霞 《水产学报》2007,31(4):417-422
采用膜片钳的内面向外式记录了中华绒螯蟹眼柄端髓X器官(MTXO)神经内分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活动。结果表明,在对称性高钾溶液中(200mmol.L-1),钙激活钾通道的单通道活动为快速开放的矩形方波,时程长短不一,通道电导为(213.4±11.2)pS。在-80~ 80mV钳制电压下,通道电流幅度及开放概率呈现明显的电压依赖性;随浴液游离Ca2 浓度的增加,通道的开放概率和开放数目增加,表现出明显的钙敏感性。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80mmol.L-1四乙胺(TEA)可完全阻断通道活动。表明中华绒螯蟹眼柄端髓X器官(MTXO)神经分泌细胞钙激活钾通道(BKCa)具有大电导、电压依赖性、Ca2 敏感性和四乙胺(TEA)敏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80.
对中华鳖(Pelodiscus sinesis)稚鳖(平均体重4.47g)进行了6种饥饿处理:饥饿0(C)、3(T1)、6(T2)、9(T3)、12(T4)和15d(T5),然后饱食处理,实验持续28d。结果显示T1组与C组试验末体质量差异不显著,而显著高于其它饥饿处理组;摄食期的摄食率随饥饿处理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T1组饵料系数与C组相近;T1组特定生长率最高,各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表明:经过饥饿3d后恢复摄食的稚鳖可达到完全补偿,且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提高摄食率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