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9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545篇
林业   117篇
农学   742篇
基础科学   7篇
  141篇
综合类   1317篇
农作物   581篇
水产渔业   139篇
畜牧兽医   445篇
园艺   114篇
植物保护   7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35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68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目的]了解近年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品种的变化规律,探索甜玉米的育种进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甜玉米育种的水平.[方法]根据2009—2019年广东省甜玉米区试品种多点试验数据,分析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病性及综合品质等主要性状表现.[结果]11年间参试品种株高平均增加15 cm左右,穗位高总体稳定在68 cm左右,平均茎粗趋向稳定接近2.0 cm;穗长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平均增幅为1.5 cm,穗粗增加趋势较为明显,表明注重大穗型品种的选育;区试品种产量在波动中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育成品种中高产品种占据较大比例;抗小斑病育种取得较好的成果,多数品种对小斑病的抗性级别达中抗以上,但近3年来对纹枯病的抗性一般,部分品种感病,抗性级别降低;优质品种占参试品种的比例达30%以上,对品质的选育也在加强.[结论]连续11年广东省甜玉米区域试验表明,甜玉米主要性状的改良取得一定成效,相关农艺性状在不断探索协调产量构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促使产量逐步提高,优质抗病品种比例有所提升,当今甜玉米育种在朝高产、优质、抗病抗倒、适应性强等复合性目标迈进,注重品种转化及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甜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2.
关于贝类遗传改良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张国范 《水产学报》2006,30(1):130-137
贝类大多为雌雄异体,少数种类是雌雄同体,在雌雄异体的种类也有部分个体表现为雌雄同体,而且雌雄异体型贝类还常有性转变现象。养殖贝类大多行体外受精并具有配子量大、子裔数量多等特点。野生型贝类表型方差大,遗传变异水平高。可见,贝类是一群比较独特的动物,其生殖方面的某些特性与作物的共同点甚至超过与高等动物的共同点。因此仅依靠脊椎动物或植物的育种方法,难以解决好贝类的种质改良问题。  相似文献   
73.
为研究SOCS1基因突变对威宁黄牛生长性能的影响,以106头威宁黄牛为研究对象,采用SSCP、DNA测序方法分析SOCS1基因外显子区SNP与不同个体体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A+815C位点在威宁黄牛中有不同分型,在威宁黄牛公畜中,A+815C位点与体高、体直长有极显著关联,CC基因型个体体高、体直长均值最大,为有利基因型,对胸深的影响达到显著性水平,具有杂合子优势;在母畜中,A+815C位点对胸围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杂合子 AC基因型个体胸围均值最大。  相似文献   
74.
王爱民 《水产学报》2003,27(3):200-206
为了培育马氏珠母贝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的工作,获得了3个自繁群体和3个杂交群体,BB1、DD1和SS1分别来自北海野生种群(BW)、大亚湾野生种群(DW)和三亚野生种群(SW)自繁一代;BDl、BS1和DSl分别来自BW与DW、BW与SW以及DW与SW杂交一代。运用方差分析对6个子一代群体的5个主要性状(壳长、壳宽、壳厚、总体重和壳重)进行了比较,3个杂交群体未表现出杂种优势。但获得的6个群体将成为进一步选育的基本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5.
丽江猪是近年在云南丽江新发现的猪种遗传资源,笔者对丽江猪的体型外貌、体尺、胴体组成及肉质性状等种质特性进行测定。结果:丽江猪公、母猪体重分别为(60.71±4.93) kg和(54.11±12.88) kg,体高分别为(65.72±6.11) cm和(64.66±6.10) cm,体长分别为(105.64±9.61) cm和(102.18±10.51) cm,眼肌面积分别为(24.13±6.08) cm2和(23.62±6.16) cm2,瘦肉率分别为(40.09±3.17)%和(41.71±5.05)%,失水率(19.50±5.03)%,粗脂肪(15.71±4.68)%,pH(6.18±0.13),大理石纹(3.6±0.57)。丽江猪肉质各项指标均符合优质肉范畴,属于肉脂兼用型猪种,且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具有较高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76.
试验旨在研究商品猪血液中皮质醇含量与宰后的胴体性状和肉质表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内在联系。在具有秋季典型气温时间(2012年8月20日),选取120头商品猪,猪只运输时间约为2h,运输到屠宰场后休息1.5h后屠宰,取血液样品测定皮质醇含量,取背最长肌测定肉质指标,并测定猪只的胴体重和背膘厚。根据测定得到的皮质醇浓度,将猪只分成三个组,低皮质醇组(〈120ng/mL)、中皮质醇组(120~130ng/mL)和高皮质醇组(〉130ng/mL),比较三组之间肉质和胴体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肉质指标方面,除中皮质醇组猪只的24h的电导率有升高的趋势(P=0.08)外,其余均无显著差异;在胴体性状方面,高皮质醇组胴体重极显著高于(P〈0.01)低皮质醇组,高皮质醇组背膘厚显著高于(P〈0.05)低皮质醇组,与中浓度皮质醇组差异均不显著。猪只血液中皮质醇含量与胴体重和背膘厚度都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9和0.274。各肉质指标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其中PH与电导率为极显著的负相关,pH与肉色的L值呈极显著的负相关,45min时测定的肉色L值与滴水损失相关系数为0.234,猪只胴体重和背膘厚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96。结果提示,无法通过猪只血浆皮质醇浓度的高低来评估宰后猪肉品质,但一定程度内较高的皮质醇浓度会有利于个体增重和背部脂肪的沉积。  相似文献   
77.
针对抗寒性、花期和观赏特性等几个农艺性状,对引进的67个鹤蕉品种进行了连续3年的大田圃鉴定与评价,筛选出适合在海南不同区域栽培的8个有应用价值的品种。旨在为鹤蕉的品种改良、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plant–animal mutualistic assemblages, the roles of functional traits and taxonomy in determining both whether interactions involve mutualisms or pred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uch assemblages are unclear. We used semi‐natural enclosures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interaction strengths between seeds of 8 sympatric tree species and 4 rodent species in a tropical forest in Xishuangbanna, Yunnan, Southwest China. We found 2 clusters of species in the seed–rodent network represented by 2 genera in the Fagaceae (Castanopsis, Lithocarpus). Compared to seeds of 3 Castanopsis species, seeds with heavy weight, hard coat or caloric content (including 3 Lithocarpus species) were eaten less and more frequently hoarded by rodents. In turn, hoarded seeds showed less predation and more mutualism with rodent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seed trait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hoarding behavior of rodents, and, consequently, the occurrence of mutualisms and predation as well as assemblage structure in the plant–animal seed dispersal system. Taxonomically‐related species with similar seed traits as functional groups belong to the same substructures in the assemblage.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seed traits and taxonomic relationships may simplify thinking about seed dispersal systems by helping to elucidate whether interactions are likely to be dominated by predation or mutualism.  相似文献   
79.
本文采用鱼类形态度量学和框架度量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五个不同虹鳟养殖群体(1.渤海群体2.丹麦群体3.道氏群体4.挪威群体5.加州群体)20个比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虹鳟的形态指标大致可归纳为“大小因子”、“摄食因子”、“游泳因子”、“形态因子”和“头型因子”能较完整(82.66%)地描写虹鳟的外形特征;道氏以外的4个虹鳟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道氏群体与其他4个虹鳟群体的形态差异较大;通过比较其形态性状以便评估其种内的变异以及各个性状伴随着生长而产生的变化,为今后虹鳟的选育方案设计及选择应答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定位玉米生育期相关性状QT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玉米自交系80007和80044为亲本,衍生包含355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F9群体,采用SSR标记构建包括219个标记的连锁图谱,图谱总长度2 133.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9.7 cM。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控制玉米抽雄期、散粉期、吐丝期以及散粉至吐丝间隔期的4个生育期相关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60个QTL,其中抽雄期检测到20个QTL,吐丝期检测到15个QTL,散粉期检测到20个QTL,散粉至吐丝间隔期检测到5个QTL。共有7个QTL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超过了10%,表现为主效QTL效应,分布在第3、4和第9染色体。有11个QTL在不同环境中能重复检测出,是受环境影响较小、为较稳定的QTL。分析发现,生育期相关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有"成簇"分布的现象,并且贡献率较大的QTL控制着多个相关性状。结果表明,bin3.04-3.05、bin3.09、bin7.03和bin9.02-9.03是生育期相关性状QTL的密集区域,这些区域存在对生育期相关性状重要作用的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