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8篇
基础科学   4篇
  18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0 毫秒
61.
为实现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山东省2008-2017年的农业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W"走势,各地区间的农业生态效率存在不均衡发展;技术进步指数对农业生态效率提升贡献最大,是农业生态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综合技术效率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对农业生态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17个市的投入产出效率不同,部分地市属于非DEA有效,农业产出率不足,投入要素存在冗余。建议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农业机械技术效率和提升农村从业人员能力等方面进行改进,以提升山东省的农业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62.
我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空间收敛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了区域生态效率空间收敛分析的理论框架。利用2004—2015年的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各省的生态效率,分析了区域生态效率的区间差异,然后利用空间滞后模型讨论了β收敛情况。结果显示:1)区域生态效率逐年改善,区域差异明显,但大部分区域的差距在缩小;2)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不存在σ收敛,考虑空间互相关下,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收敛速度呈现东部最快、中部次之、西部最慢的格局;3)在引入城镇化等控制变量后,β条件收敛速度上升,东部和西部尤为明显;4)城镇化和市场化促进了生态效率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因此,提升区域生态效率收敛依赖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市场化改革的程度和产业结构优化的落实。  相似文献   
63.
生态效率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生态效率作为测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步骤, 已逐步演变成为各国政府践行《21世纪议程》的首选政策理念和管理哲学。尽管不同组织或个人对生态效率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 但本质思想却高度一致:即在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将资源消耗、污染和废弃物排放最小化。通过对生态效率概念和发展过程的回顾, 阐述了生态效率在可持续发展评估和量化中的作用, 系统总结了现有生态效率的计算方法, 及其在企业、行业及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4.
【目的】优化山东菏泽定陶县的玉米种植的资源配置,增加玉米生产总值,促进玉米种植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方法】研究基于数据包络法构建玉米生态效率分析模型,利用计量模型对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并构建Tobit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来探究玉米生产效率的投入产出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近5年玉米生态效率呈增长趋势,增幅为76.3%,但生态效率值较低;纯技术效率增幅仅3.9%,应加大资源投入中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在影响因素分析中显示,种植户技术培训程度、单位化肥、农药用量以及政策扶持对生态效率影响显著。【结论】采用三阶段实证分析模型能够有效得知山东省玉米生产效率的投入产出影响模型,对推进农业生态效率提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乌兰布和沙漠沙企业金沙集团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和分析乌兰布和沙漠与金沙集团沙产业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其沙产业循环经济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显示,沙产业循环经济生态效率的总体水平一般,循环经济效果不明显。其中,经营状况对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环境效率和资源消耗灰色关联度分值均低于生态效率,因此未来需着重改善。进一步研究发现,营业收入增长率指标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单位营收碳排放量、单位营收物耗、单位营收能耗及单位营收耗水量,剩余指标影响较小。具体表现为营业收入增长率总体不高、资源消耗相对增多、碳排放量上升。据此本文提出打造品牌特征、坚持科技创新和加大政府扶持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6.
【目的】为解决我国生态林业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平衡林业资源环境与林业绿色生产之间的矛盾,提升林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方法】基于绿色发展背景,以我国生态林业生产为研究对象,挖掘整理2013—2017年我国31个省份林业生产数据,建立包含绿色生态指标的DEA模型,全面评价我国林业生态效率。选取影响林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找到提升林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切入点。【结果】我国在节约资源投入、提升期望产出、限制非期望产出方面有所改善,大部分地区呈现规模效率递增状态,反映出区域内林业产出的增长速度略快于资源、能源的消耗速度,在控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并保证林业产量的前提下,可适当扩大林业生产规模,以规模效益带动林业经济效益发展。回归结果显示:林业旅游休闲对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具有正向显著性影响,在加快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需要严格控制监测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森林生态补偿、林业防治方面的投入。【结论】政策建议如下:1)控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与旅游规模化生产协同发展;2)加快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3)严格控制监测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森林生态补偿、林业防治方面的投入,为我国乃至世界生态林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67.
范碧霞  宋秀芬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6006-6007
从测度指标、生态效率、研究模型3个方面对农业生产效率DEA研究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基于DEA农业生产效率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8.
黄河流域是中国农业重要的生态屏障,农业生态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综合运用以农业碳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为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标准差椭圆技术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测算分析200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并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因素的冲击效应。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区域差异增大,两极化现象逐渐突出,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的重点是低值省(区);空间分布整体呈现东北-西南格局,具有向西南方向偏移的趋势;财政支农水平、农业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密度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正向冲击效应,农业受灾率、人口老龄化程度具有负向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   
69.
邓远建  超博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4):4879-4894
【目的】从灰水足迹视角评价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揭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提升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我国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总体而言,农业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省(市、区)呈上升趋势。从灰水足迹由低到高的排名可以看出,处于前列(即灰水足迹较小)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农业产值占比较低;处于后列(即灰水足迹较高)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农业产值占比较高。(2)观测期内,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平稳,个别年份波动较大,各省(市、区)的均值差距明显且分布极不平衡。(3)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结构、技术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受灾率等因素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各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双双提升,无论是农业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但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污染也可能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财政支农的大部分资金使用在对农药、化肥和农机等生产资料的补贴上,虽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力和效率,但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效果不显著;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重要,使用得当会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农业受灾率的估计结果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因为农业受灾面积的扩大导致农业生态效率的下降,但每年的受灾情况并不具有规律性;种植业结构的系数为负,其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能是因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较高,且消耗的氮肥数量较多。【结论】由于我国各个省(市、区)的农业灰水足迹演变趋势和差异明显,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各个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不一。因此,需要健全农业灰水足迹治理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基于灰水足迹的农业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方式和政策,引导经营主体积极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70.
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森林公园旅游的面板数据为数据源,将生态足迹值纳入评价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博弈交叉方法测度中国省际森林公园旅游的生态效率,莫兰指数探究其空间集聚类型,标准差椭圆法分析森林公园旅游绿色发展的空间分布的方向性变化。结果表明:2008—2019年中国省际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整体有所提高,高效率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但东北地区可持续性发展较为均衡;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效率由高到低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分布格局;整体旅游生态效率表现为空间正向聚集效应,且聚集效应逐步增强。从局部聚集类型来看,同质发展聚集类型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且有逐渐向西部扩散的趋势;森林公园旅游生态效率的重心轨迹呈现“东北-西北-西南”的动态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