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45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7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深圳发现有害杂草-微甘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林  黄佩卿  王颖  郑文华  刘东 《植物检疫》2000,14(4):215-216
2000年初,我们考察了深圳市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内伶仃岛,在岛上看到了大片的杂草微甘菊,缠绕在树木的顶部,并将其全部覆盖,导致树木枯亡。而微甘菊在扬花结果后成熟的种子随风飘逸。该杂草传播能力强危害大。1 分类特征微甘菊(MikaniamicranthaKunth.)属  相似文献   
42.
以入侵植物薇甘菊高光谱图像为研究对象,基于4种预处理方法对薇甘菊高光谱图像进行降低噪声处理,分别研究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特征提取方法和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分类模型,筛选出薇甘菊高光谱识别的最优预处理方法,以实现薇甘菊的快速准确识别。结果显示,预处理方法为一阶、二阶微分的识别率分别为81.2%和76.92%;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和一阶微分+SG平滑的识别率分别为89.74%和87.18%。多次试验得到基于SNV预处理方法的识别率最稳定,即得到最优预处理方法为SNV。  相似文献   
43.
甘菊挥发油化学组成及其对烟草甲与赤拟谷盗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甘菊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两种常见仓储害虫成虫的熏蒸、触杀和驱避作用。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GC/MS法分析挥发油的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甘菊挥发油中鉴定出了31种化合物,主要组分为樟脑(29.99%)、桉叶油醇(16.87%)、β-水芹烯(4.63%)、顺马鞭草烯醇(4.41%)和顺-β-松油醇(4.04%);生物活性测试结果显示,甘菊挥发油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LD_(50)分别为24.09μg/头和49.95μg/头)和熏蒸活性(LC_(50)分别为28.67 mg/L和14.40 mg/L)。同时,甘菊挥发油对赤拟谷盗表现出显著的驱避活性,对烟草甲驱避效果不明显。本试验首次研究了我国菊科菊属植物甘菊的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和杀虫活性,结果提示该挥发油对烟草甲和赤拟谷盗具有一定杀虫、驱避活性和防治潜力。  相似文献   
44.
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叶斑病进行分离鉴定,观察病原菌形态及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测定病原菌生长适温及寄主范围。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薇甘菊叶斑病病原菌为大豆茎点霉Boeremia exigua,27℃为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初步发现该菌可侵染桑树,不侵染其他参试作物。  相似文献   
45.
薇甘菊叶枯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菊是一种广泛危害各种植物的攀援植物,调查发现薇甘菊受一种较为严重的叶枯病危害。经分离培养研究,初步认定其病原是豆荚大茎点菌(Macrophoma mame Hara.)。文章对该病的病原及其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探索以菌治草的生物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46.
棉花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基因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在植物细胞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在ABP1蛋白的保守区设计引物,利用RT-PCR和RACE方法,首次克隆了棉花ABP1基因cDNA的3'和5'末端.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824 bp编码190个氨基酸,它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植物ABP1蛋白家族的所有特征,被命名为GhABP1.棉花ABP1所包含的Box A,Box B和Box C区在植物ABP1家族中是高度保守的.它的C末端氨基酸残基WDE在蛋白质的折叠及ABP1在质膜上的功能活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棉花ABP1的C末端带有KDEL残基区,这个KDEL区表明它被定位在内质网上.用Clustal W软件进行多重比对分析表明,棉花ABP1与拟南芥、向日葵、油菜、辣椒、甘菊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72%,72%,71%,70%和7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棉花在进化上与萝卜、拟南芥和油菜聚为一类.序列分析表明此基因为生长素结合蛋白基因家族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47.
秋水仙素诱导甘菊多倍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菊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甘菊多倍体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500mg/L的秋水仙素水溶液浸渍种子12h,变异率为23%,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根尖染色体压片检查表明,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4x=36,并且获得了同源四倍体甘菊1株(2n=4x=36)。四倍体植株表现出叶片下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变大,叶绿体数变多,叶片变小,花径变大,舌状花数目减少,管状花数目增多。  相似文献   
48.
薇甘菊的天敌调查初报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经调查和鉴定,我国假泽兰属有两种:原产种为假泽兰Mikania cordata,分布海南省和广东省,不造成为害;入侵种为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分布广东、香港和台湾等地,造成严重为害。在假泽兰上采到假泽兰瘤瘿螨Aceria mikaniae(Nalepa),是我国新记录,对假泽兰的生长有较大的抑制作用。薇甘菊有明显的驱避作用,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or可致薇甘菊叶片萎缩;在深圳、珠海等地发现薇甘菊上病害普遍,是假尾孢菌属一种真菌Pseudocercospora sp.所致。在有些地方发现菟丝子Cuscuta Japonica Choisy寄生薇甘菊,能否用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49.
薇甘菊对桔小实蝇的驱避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一种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驱避剂,分别在广州市番禺区杨桃园和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大院内,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成虫进行驱避试验。结果表明,薇甘菊对桔小实蝇具有明显的驱避效果,在薇甘菊环境内诱杀桔小实蝇虫数明显低于正常环境诱杀虫数,全年1,12月薇甘菊环境内对桔小实蝇的驱避率为13.33-92.78%,全年平均驱避率为50.65%;杨桃园内,以薇甘菊甲醇提取物喷施的杨桃,可以把本地种杨桃的桔小实蝇为害率控制在50%以下,而对照的为害率超过80%。  相似文献   
50.
2000年,巴州和硕县从法国引种罗马甘菊,通过试验、示范种植,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规范化的栽培技术。目前,罗马甘菊产品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采购标准,种植农户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特征特性1.1植物学性状从伸长的根茎中长出许多匍匐的分枝,在节上有腋生的根茎发达。株高可达30~40cm,叶互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