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20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53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为研究氟苯尼考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低、中、高(10、20和40 mg/kg·BW)3种剂量氟苯尼考药饵连续投喂脊尾白虾5d,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于停止投喂药饵后的第3、6、12、24、48、96、168和240 h取血淋巴,测定血蓝蛋白(HEM)含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低、中剂量组HEM含量均在3h时间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ACP活性在3h和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168 h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低、中剂量组AKP活性在3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在3-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剂量组T-SOD活性整体高于对照组,分别在6h和24 h达到最高值(P<0.05),高剂量组在24 h和48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中、高剂量组CAT活性均在3h和6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之后在12-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24 h达到最低值(P<0.05);低、中、高剂量组T-AOC活性均在3-96 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于48 h达到最低值(P<0.05),且出现剂量效应.本研究结果为氟苯尼考在海水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安全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2.
为新型偶联化合物-氟苯尼考磺胺噻唑(FST)研制和开发口服制剂提供数据支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FST在5种溶液介质(无蛋白酶人工肠液、人工肠液、无蛋白酶人工胃液、人工胃液及大鼠肠道菌群培养液)中不同时刻的含量进行了研究,判断其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FST在人工胃液和无蛋白酶人工胃液0~6 h含量保持基本稳定;在人工肠液和无蛋白酶人工肠液中孵育30 min已完全降解,且新出现的色谱峰在相同色谱条件下与氟苯尼考和磺胺噻唑对照品出峰时间相同。由此可知,FST的代谢产物为氟苯尼考和磺胺噻唑;FST在肠道菌群中发生了降解,0~8 h, FST含量迅速下降,而8~12 h趋于平稳,降至50%。说明FST在人工肠液中有明显的降解,在人工胃液中趋于稳定,肠道菌群对其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新一代抗生素———氟苯尼考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苯尼考属于氯霉素类广谱抗生素,对水产动物多种致病菌的抑制效果非常显著,并且不会导致人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业。文章介绍了氟苯尼考的理化特性以及药效学,主要综述了该药在水产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并指出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4.
通过对2020年苍南县生产的农产品进行采样检测分析,了解苍南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结果显示,在苍南县共采集农产品样品672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7批次,整体合格率为99.0%,其中叶菜类蔬菜和禽蛋的合格率较低.检测结果发现,限用农药、 抗生素等在蔬菜、 鸡蛋、 豆芽上的风险隐患较大,重金属镉在稻谷、 水产品的安全性还需继...  相似文献   
11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建立基质加标标准曲线,对中国对虾、大菱鲆、鲫鱼、鳗鱼、蟹、甲鱼6种主要养殖水产品肌肉组织中氯霉素类药物:氯霉素(CAP)、甲砜霉素(TAP)、氟苯尼考(FF)及其代谢物氟苯尼考胺(FFA)的多残留同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CAP在2–2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TAP、FF和FFA在5–2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90。加标回收率在76.4%–94.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5.7%–13.9%之间。检出限:CAP为0.2μg/kg,TAP、FF和FFA均为1.0μg/kg。定量限:CAP为0.5μg/kg,TAP、FF和FFA均为3.0μg/kg。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准确、高效、灵敏、特异性强的特点,可以满足水产品中CAP、TAP、FF和FFA多残留的同时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6.
为研究双黄连口服液对鸡口服氟苯尼考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将20只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双黄连口服液联用组,各10只。联用组连续7 d灌服双黄连口服液(2 mL/kg,1次/d),对照组则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第8天两组各10只鸡按30 mg/kg灌服氟苯尼考,给药后按时间点连续采样,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氟苯尼考血药浓度,DAS2.0分析药代学参数。结果显示:联用双黄连口服液后,氟苯尼考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24h))和平均滞留时间(MRT_(0-24h))显著增加(P<0.01),清除速率(CLz)极显著降低(P<0.01)。双黄连口服液与氟苯尼考联用可降低氟苯尼考在鸡体内消除速度,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对氟苯尼考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17.
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其二者共同用药对鸡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效果进行试验研究,为生产中对鸡大肠杆菌病治疗的科学选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8.
为了研究不同健康程度和抗生素氟苯尼考干预下斑石鲷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及其与养殖环境中菌群结构的相关性,采用Illumina Hi Seq PE250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健康、亚健康、典型黑身病和口服氟苯尼考条件下的斑石鲷肠道、养殖水体和颗粒饵料中的细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养殖水体中细菌多样性高于肠道和颗粒饵料。不同健康程度及氟苯尼考干预下斑石鲷肠道中细菌均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软壁菌门为主,且对应的操作分类单元(OTU)占样品全部OTU的比例均达到85%以上。黑身病的发生可影响斑石鲷肠道中丰度最高的前20种优势细菌种类的排名次序,其中变形菌门中的弧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且随着弧菌属丰度的增加,斑石鲷的黑身病症状也逐渐加重。饵料中添加氟苯尼考投喂斑石鲷能使患病鱼肠道弧菌属的丰度从60.33%下降到1.29%,较大程度改变了肠道的菌群结构,并证实氟苯尼考有效防治黑身病。其次,养殖水体和颗粒饵料对斑石鲷肠道菌群也有一定影响,且养殖水体的影响高于颗粒饵料。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斑石鲷肠道菌群结构,其研究结果为今后斑石鲷的健康养殖、疾病防控及其微生态学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9.
氟苯尼考是一种特效动物专用抗菌药,随着临床用药量加大,其耐药菌株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而其传播机制亟需研究。收集新疆乌鲁木齐市周边养殖场的猪直肠和鼻腔样品,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样品中分离出的葡萄球菌进行临床9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通过PCR方法对耐氟苯尼考的葡萄球菌进行耐药基因cfr、fexA和fexB的检测和物种鉴定,并对引起其传播的插入序列IS21-558和Tn558转座酶基因进行检测分析,探究引起上述耐药基因在菌群间可能的传播机制。结果显示鼻腔和直肠分离的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和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较低;鼻腔葡萄球菌主要以6耐(19.9%)和7耐(19.9%)为主;而直肠葡萄球菌主要以8耐(27.1%)为主;直肠葡萄球菌比鼻腔葡萄球菌耐药情况更加严重。筛选出两株均携带cfr和fexA基因的葡萄球菌,分别鉴定为松鼠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ciuri)和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1株携带fexA基因的葡萄球菌鉴定为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未检出携带fexB基因的菌株。通过PCR扩增发现3株阳性菌携带部分IS21-558移动元件基因和Tn558转座酶基因,可能会增加cfr和fexA基因的水平传播风险,使多药耐药细菌的产生成为可能。本研究揭示应加强畜牧兽医临床对cfr和fexA基因的检测和监测工作,为进一步分析阳性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流行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0.
冯世文  李军  曾芸  杨威  陈泽祥  潘艳  彭昊 《中国畜牧兽医》2015,42(12):3315-3322
为初步研究猪源大肠杆菌O157:H7 (E.coli O157:H7)对氟苯尼考耐药性的产生和消除机制,本研究采用亚抑菌浓度体外耐药诱导的方法将两株猪源大肠杆菌O157:H7诱导成氟苯尼考高度耐药菌株,采用无氟苯尼考压力下连续传代培养的方法将获得的氟苯尼考耐药菌株的氟苯尼考耐药性消除,检测耐药诱导菌和耐药消除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检测菌株质粒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显示,经氟苯尼考耐药诱导,猪源大肠杆菌O157:H7对氟苯尼考、阿莫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和头孢噻吩由敏感变为耐药,对头孢噻肟的敏感性由敏感变为中介,对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阿奇霉素由中介变为耐药;而经耐药消除后,菌株恢复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在菌株的质粒中检测到氟苯尼考耐药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和β-内酰胺酶基因,与耐药表型相符。结果表明,在氟苯尼考压力的长期存在下,猪源大肠杆菌O157:H7对氟苯尼考产生耐药,且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在去除氟苯尼考压力下连续培养,可消除菌株的部分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