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3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95篇
基础科学   25篇
  43篇
综合类   450篇
农作物   16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49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经历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共做103个组合,D1和D2代中有较多的变异,变异率达4.8%,显著变异率达1.1%。注射法和浸种法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42.
43.
泡桐转TCS基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花粉管导入和农杆菌介导两种方法,对泡桐转TCS基因受体表现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泡桐花导入TCS基因后导致泡桐坐果率和畸形率升高;农杆菌介导TCS基因于泡桐组培苗的愈伤组织、茎段、茎尖后,致使其死亡率、分化率、分化数、苗高和颜色发生显著变化,极差分析表明,最佳转基因方式是以茎尖为受体,预培养3d,浸染时间15min,共培养条件为半黑暗。  相似文献   
44.
近年来,水稻基因组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如何将这些研究成果(丰富的基因组变异及功能基因克隆等)有效应用到复杂农艺性状的精准改良仍是设计育种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科学难题。经过多年实践证明,选择导入育种(breeding by selective introgression, BBSI)是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是一套基于精准遗传信息进行基因挖掘并同步改良多个复杂性状的设计育种策略。其主要包括:①构建大量携带优异性状的回交导入系群体,作为BBSI的材料平台;②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和关联分析,构建精准的遗传信息平台;③通过设计“理想目标基因组型(ideal target genomic constitutions, ITGC)”和基因聚合方法,高效培育目标优良品种。介绍了BBSI的发展历程及在分子设计育种中的有效运用,尤其是如何利用分子数量遗传理论和全基因组变异来验证并丰富该策略,计划实施20年来已育成近百个绿色超级稻(green super rice, GSR)新品种,为后基因组时代作物育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以鲤鱼受精卵为材料,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在受精卵的不同发育时期把鲤鱼MT启动子基因和大麻哈鱼GH基因导入受精卵中,按孵出的鱼苗数分别计算成活率,再通过斑点杂交和Southern Blot杂交检测整合情况,计算整合率,孵化率最高的为单细胞中期(90.83%),整合率最高的为单细胞后期和囊胚期(40%)。综合研究结果外源基因导入鲤鱼受精卵的最佳时期应选在单细胞后期。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快中子辐照对新合成的小麦-黑麦双二倍体染色体结构变化的影响,分别利用5Gy、15Gy和20Gy三种快中子辐照剂量对其种子进行辐射诱变,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M0和M1种子的根尖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种剂量下发生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的总频率为12.28%,其中发生外源小片段易位、外源大片段易位和罗伯逊易位的频率分别为9.36%,5.85%和2.34%。三种剂量都可引起小麦与黑麦染色体之间发生易位,分别有1.28%、9.04%和44.94%的M1种子产生了易位。说明随着快中子辐照剂量的增加,小麦与黑麦染色体间发生易位的频率也在增高。本研究为外源染色体片段(或优异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7.
以野生型大豆ZYD00006(供体亲本)与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绥农14(轮回亲本)所构建的回交导入系(1204株)为研究材料,利用WinQTL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在9个连锁群定位了16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14个正效应,2个负效应);导入系群体经过严格的蛋白质含量筛选鉴定,得到10个蛋白质含量性状明显大于轮回亲本的导入系株行。利用这10个高蛋白含量株行(选择群体)结合随机对照群体,通过基于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分析,检测到分布于10个连锁群上的17个与大豆蛋白质含量相关的标记位点,对蛋白质含量表现为正效应。两种方法共同检测到7个QTL。这些材料和位点将为高蛋白含量相关基因克隆及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材料基础和标记信息。  相似文献   
48.
为给四川小麦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信息,利用7个HMW-GS、17个LMW-GS和1个1B/1R易位的特异分子标记,对105份2000年后育成的四川小麦品种进行上述基因检测。结果表明:(1)针对HMWGS,在Glu-A1位点,含Ax2*的品种有2份,频率为1.9%;在Glu-B1位点,含Bx7、Bx20、Bx17、By8和By9的品种分别有73、26、4、45和30份,频率分别为69.5%、24.8%、3.8%、42.9%和28.6%,未检测到含Bx7OE的品种;在Glu-D1位点,含Dx5的品种有65份,频率为61.9%。(2)针对LMW-GS,在Glu-A3位点,含Glu-A3a、Glu-A3b、Glu-A3c、Glu-A3d和Glu-A3f的品种分别有2、2、63、29和9份,频率分别为1.9%、1.9%、60.0%、27.6%和8.6%,未检测到含Glu-A3e和Glu-A3g的品种;在Glu-B3位点,含Glu-B3b、Glu-B3d、Glu-B3f、GluB3g和Glu-B3i的品种分别有18、10、1、75和1份,频率分别为17.1%、9.5%、1.0%、71.4%和1.0%,未检测到含Glu-B3a、Glu-B3c、Glu-B3e和Glu-B3h的品种。(3)含1B/1R易位的品种有36份,频率为34.3%。(4)组合6种和5种以上优质基因的品种分别有2份(频率为3.8%)和15份(频率为14.3%)。可利用这些品种作为亲本,在四川小麦品质育种中逐步导入优质基因Ax2*、Bx7、By8、Dx5、Glu-A3d、Glu-B3d、Glu-A3b和Glu-B3b,并淘汰1B/1R易位,优化四川小麦面筋优质基因组成。  相似文献   
49.
为了解10年来中国冬小麦育成品种(系)的面筋强度、黄色素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1BL·1RS易位相关基因的分布情况,利用Dx5、By8、YP7A、PPO18和H2O特异性功能标记对266份冬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面筋强度相关基因 Dx5 By8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2.0%和28.9%,PPO活性相关基因 Ppo-A1a PPo-A1b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4.1%和45.9%,黄色素含量相关基因 Psy-A1a Psy-A1b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6.3%和23.7%,1BL·1RS易位基因型的分布频率为45.9%。不同省份之间品质相关基因分布差异较大,1BL·1RS易位在江苏、河南和陕西品种(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81.3%、57.2%和35.7%,而在河北、山东和北京品种(系)中出现的频率较低,分别为15.0%、8.7%和8.3%; Dx5 By8在河北、山东品种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60.9%、65.2%和45.0%、45.0%; Ppo-A1b Pys-A1a在山东、北京、河北品种(系)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为95.7%、83.3%、75.0%和100.0%、83.3%、80.0%。筛选到 Psy-A1b/PPo-A1b/ Dx5/By8 Psy-A1a/ PPo-A1b/ Dx5/ By8基因聚合且不含1BL·1RS易位的品种(系)分别有2和23份,可作为优质面条小麦育种的亲本材料;筛选到 Psy-A1b/ PPo-A1b/ Dx5基因聚合且为1BL·1RS易位的品种(系)12份,可用于1BL·1RS易位系品质改良的研究。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