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36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4篇
  4篇
综合类   235篇
农作物   6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3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10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一年生辣椒中极度缺乏抗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的育种材料,亟需开展抗炭疽病辣椒资源的发掘.采用室内果实离体接种结合田间病圃,对74份引自美国、西班牙等的辣椒种质进行了对尖孢炭疽菌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0008和30163经室内针刺接种后的发病率分别为4.37%和1.08%,病圃鉴定...  相似文献   
72.
为明确引起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铁皇冠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并筛选出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铁皇冠炭疽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观察、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柯赫氏法则对该病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选用42.4%唑醚氟酰胺WG、75%肟菌·戊唑醇WG、35%400g/L氟菌·戊唑醇SC、325 g/L苯甲·嘧菌酯SC、60%唑醚·代森联WG、10%苯醚甲环唑WG对该炭疽菌的室内毒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引起铁皇冠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供试的6种杀菌剂对C. fructicola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抑制活性最强,其次为325 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以上3种杀菌剂均可推荐为田间防控药剂。  相似文献   
73.
[目的]明确我国南方淮山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及其致病力分化状况,为淮山炭疽病的综合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rDNA-ITS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对从我国南方6省(区)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福建和海南淮山种植区典型炭疽病病叶分离获得的45株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通过接种在4种不同淮山种质(Do6-3、Do6、Do108和Do21)叶片上进行致病力检测,分析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45株炭疽菌均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45株炭疽菌对4种淮山种质材料均能致病,根据综合致病力可将45株炭疽菌分为强、中、弱3种致病类型.其中,6株强致病性菌株均来自广西,7株弱致病性菌株主要来自云南,32株中等致病力菌株主要来自贵州、福建和海南.[结论]来源于我国南方6省(区)的45株淮山炭疽病病原菌均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其致病力分化明显,且与地理来源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4.
中国海洋捕捞渔船油污水产生量估算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知中国海洋捕捞渔船底舱中油污水的产生量,对东部沿海主要渔区海洋捕捞渔船的底舱油污水状况进行了调研和取样,并进行了测算和分析,以进一步推算中国海洋捕捞渔船油污水的年排放总量,并对其进行探讨和对策建议。推算数据显示:全国海洋渔船年总排水量约为136 118 t,全国海洋渔船年总排油量约为5 238 t。研究认为:油污水产生量与船龄不直接相关,船龄在5年以下的渔船情况较好;油污水含油率基本在5%以下,长时间静置后下层水含油率仍高于排放标准;海洋捕捞渔船的油污水产生与日常管理水平关系较大。建议:加强宣传,提高渔民的环保意识;加强监管,减少渔船污染物排放;采取措施,鼓励渔船污染物收集;加强合作,建立各部门协同机制;加强研发,推进渔船底舱油污水技术革新。  相似文献   
75.
为开发防治草莓炭疽病的复合菌剂,比较了5株芽胞杆菌(菌株CM3、Y-48、Lh-1、Y-30和Y-9)在不同的组合方式和比例下对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hebromicoia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抑菌效果的最佳的组合并通过盆栽防治试验测定其防治效果。抑菌试验表明,由巨大芽胞杆菌Y-30和解淀粉芽胞杆菌CM3按照2:1配比而成的组合抑菌率达到59.46%,比菌株Y-48的抑菌率高出13.86%(单菌株中抑菌率最高的菌株,抑菌率为52.22%),比单菌株Y-30和CM3分别提高72.65%和25.22%。盆栽试验证实,复合菌处理对于草莓炭疽病的防治效果为68.69%,比化学药剂的防治效果提高了23.63%;同时,复合菌处理还有效的促进了草莓的生长,草莓株高、叶片面积、根鲜重以及茎叶鲜重都有显著提高。本试验为复合菌剂应用于草莓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6.
G蛋白(G protein/GTP binding protein)是能与鸟嘌呤核苷酸结合,具有水解GTP生成GDP,即具有GTP酶(GTPase)活性的蛋白。G蛋白在植物病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还未有关于胶孢炭疽菌G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本研究从胶孢炭疽菌中克隆了一个G蛋白α亚基中的基因CgGα2,该基因编码一个354个氨基酸的蛋白,含有一个G_alpha的功能域。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获得了该基因的敲除突变体,并且在此基础上得到了突变株的互补株,将两者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表现为营养生长缓慢,产孢量减少,对NaCl和H2O2更加敏感,对SDS的耐受性增加,对致病力无明显影响。以上结果表明,CgGα2参与调控胶孢炭疽菌的营养生长及分生孢子产生,并可能与该病菌的渗透压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77.
海南省温郁金炭疽病的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郁金炭疽病是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初期产生水渍状的淡黄色病斑,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灰褐色病斑,上面有黑色小点,病斑外面环绕一层黄色晕圈,严重时多个病斑联合造成叶片卷缩和枯死,2016年我们从海南省的温郁金种植基地采集炭疽病样本,经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柯赫氏法则验证、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及多基因谱系分析方法,确定其病原菌为郁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urcumae(Syd.)E.J.ButlerBisby。  相似文献   
78.
草莓炭疽菌初期侵染过程显微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agariae)在侵染草莓叶片过程中病原菌的侵染致病过程,为防控草莓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草莓炭疽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LC0220-7GFP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离体健康草莓叶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及侵染结构.[结果]接种6~9 h为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接种9 h约90.00%的分生孢子已萌发;接种12~24 h为侵染结构形成高峰期,接种24 h约70.00%的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并形成侵染钉开始侵染草莓叶片表皮细胞,有少量的菌丝开始直接侵染叶片表皮细胞,同时在寄主上表皮上有少量的附着枝形成;接种48 h为菌丝形成高峰期,菌丝大量形成并沿着表皮细胞延伸成网络状,叶片开始出现零星病斑;接种7296 h为分生孢子盘形成高峰期;接种96~120 h为产孢高峰期,接种96 h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大部分病原菌完成一个侵染循环;接种144 h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结论]草莓炭疽菌通过产生附着胞侵入或直接侵入草莓叶片表皮细胞,使草莓叶片发病,形成典型的炭疽病斑.  相似文献   
79.
橡胶树炭疽病是影响橡胶树割胶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由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侵染引起的,在世界各大植胶地区引起了无数橡胶树叶片脱落,甚至整株死亡,给当地的橡胶产业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失。本实验主要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测试法等常规植物病理学方法研究萘乙酸对橡胶树胶胞炭疽菌RC169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时萘乙酸对RC169菌丝生长、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用药浓度的升高,其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之规律性增强。  相似文献   
80.
对分离自海南4个地区13种寄主植物上暹罗炭疽菌的ITS-CAL-GAPDH 3基因序列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95条暹罗炭疽菌多基因序列可定义为16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5为主要单倍型,分布于所有寄主植物。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病菌未经历过大规模的种群扩张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暹罗炭疽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