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12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7篇
  8篇
综合类   173篇
农作物   3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21.
福建省是中国油茶的主要产地之一,油茶也是中国富有特色的重要木本植物油品种,其生产的高品质茶油对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采用2013 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新整编的1961-2010 年中国地面0.5°×0.5°气温、降水格点数据,提取福建省各年代相应气候要素数值进行统计和变异分析,应用普通油茶含油率综合评估气候模式,运用ArcGIS 地理信息技术和概率统计学方法对1961-2010 年福建普通油茶含油率的时空分布进行区划,分析油茶关键生育期中油脂转化积累期(9 月份)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含油率变化关系,评价1961-2010 年气候变化影响下福建省油茶含油率年代和区域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9月份平均降水量与福建油茶含油率显著正相关,对油茶含油率变化起主要作用;含油率有着明显的高低年代交替变化特点,存在高油率年代(1960s、1980s、2000s)和低油率年代(1970s、1990s)之分,具有20 年的高低变化周期。气温变异系数(CvT)差别小,对含油率影响不明显,降水量变异系数(CvR)和含油率变异系数(Cvf)差别大,两者在福建沿海地区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和反映,沿海降水量比内陆地区波动大,降水不稳定也是影响油茶含油率高低的主要因素。福建省年气温降水符合油茶油脂转化积累期适宜的气候条件,为生产高油率品质创造了良好基础,油茶含油率随年代气候变化略有下降,但全省总体水平较高(42.5%~54.4%),具有开发油茶种植的气候资源区位优势。  相似文献   
122.
苎麻果实的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麻作》1983,(1):F002-F003
  相似文献   
123.
试验以26个不同杂交种F1作为研究材料,测定其后代(S1)果穗单粒重和含油率,并对这两个重要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采用X2拟合优度检验和经验分布拟合优度检验对每个S杂交种S1(F2)子粒含油率分布的正态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平均单粒重为0.29~0.45 g,变异系数为4.4%~19.4%,含油率为4.52%~10.50%,其后代相对变异程度较高,变异系数较大(11.02%~27.9%)。只有材料4053-2 S1子粒含油率分布,无论用哪种方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都符合正态分布,其它材料S1子粒含油率的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含油率与单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4.
本文通过对4个品种和12个杂交组合F_1的11个性状进行相关遗传进度和综合选择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1、单株果数的直接选择较其它单株性状的间接选择效果好。2、株高和侧枝长的间接选择比含油率的直接选择效果好。3、应用选择指数方法进行选择能够克服对单一性状选择的不足,显著提高单株果重和含油率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125.
2011年5月对12年生、树高1.5~2.1m、造林密度为1500株·hm-2的普通油茶进行不同面积剪叶处理,以此模拟病虫等的危害,研究油茶叶片损失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剪叶处理对油茶落果率、果实质量、果实鲜出籽率、出仁率、干仁含油率均有一定影响。当叶损失量(剪叶量)为25%,50%和75%时,落果率分别为61.2%,83.8%和84.1%,是对照的1.54,2.11和2.12倍,显著高于对照;而叶损失量为12.5%时,油茶落果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当叶损失量高于25%时,鲜出籽率(低于41%)、出仁率(低于14%)和干仁含油率(低于37%)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与对照(44.6%,14.7%和42.2%)差异显著;瘪籽率则随着剪叶量的增加而上升。剪叶对茶油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不饱和脂肪酸——油酸的含量也有影响,尤其是剪叶75%后,茶油中棕榈酸的含量为24.8%,比对照的(9.2%)显著增高;油酸的含量为68.9%,比对照的(82.5%)显著降低。剪叶后对油茶植株翌年(2012年)的生长及结果情况调查表明:剪叶50%和75%的树势衰弱,抽梢不正常且新叶少,平均果实数仅为2.2和0个·株-1,基本没有结果,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而剪叶12.5%的油茶树翌年生长正常,结果数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损失超过25%将严重影响油茶的产量和翌年树势的生长,叶面积损失12.5%以上对茶油的品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6.
通过收集云南省小桐子主要分布区23个县(市)的资源,分析小桐子的地理空间分布格局和种仁含油率与海拔、土壤类型、土层厚度及坡向等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云南小桐子在海拔400~1900 m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海拔800~1700 m;分布纬度21°57'—26°59'N、经度98°49'—103°7'E,在纬度24°13'—26°9'N、经度100°1'—102°13'E区域分布较集中。海拔1401~1600 m的小桐子含油率显著高于其他海拔;不同类型土壤的小桐子含油率有显著差异,其中耕作土的小桐子含油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而不同坡向、不同土层厚度对小桐子含油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7.
长林系列品种油茶籽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个引种栽培的长林品种油茶籽含油率和脂肪酸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采果时间对含油率影响大,不同品种间含油率差异显著.长林3号含油率比原产地高0.80%,长林4,18,23,27号引种后含油率与原产地差异不大,审定的长林3,4,18,23号和27号比对照分别大10.10%,4.65%,6.35%,11.63%和10.51%.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4种脂肪酸组成.油酸含量在72.40%~84.70%,均值为79.34%;亚油酸含量在4.30%~15.50%,均值为9.47%;棕榈酸含量在6.60%~9.00%,均值为7.75%;硬脂酸含量在1.20%~3.10%,均值为2.03%.  相似文献   
128.
无患子种实形态及经济性状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无患子分布区7个产地的种实形态性状及种仁含油率进行取样测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实各性状在产地内单株间的变异程度不同,但多数性状在多数产地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在产地内进行单株选择是可行的.在不同产地间,无患子种实各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河南西峡产地果实和种子较大,与其它产地间差异显著.无患子种仁含油率产地间变异系数最小,与地理气候因子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种子质量、种子出仁率在不同产地间变异系数相对较大,且与种实大小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选择较大的果实、种子来提高产油量.聚类及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无患子种实大小和种子出仁率有从低纬度产地向高纬度产地变大的变异趋势,因此无患子高产油单株的选择应重点在较高纬度产地果实、种子较大的个体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9.
油用向日葵含油量高,用途为榨油用,因此在田间管理上不同于食葵,具体栽培技术如下。一、选地整地1.选地选择土壤疏松,质地优良、地势平坦的壤土或砂壤土种植向日葵,PH7.5~8.0,肥力中等以上。切忌重迎茬,要求至少实行三年以上轮作,连作会导致病虫害发生及土壤营养失衡,减产严重。2.精细整地秋季深翻18~24㎝,每3年深松深翻一次,打破犁底层,  相似文献   
130.
通过对白花树Styrax tonkinensis多年的观察,其果实成熟期一般在9-10月。为了探索白花树果实成熟期内脂肪酸和含油率的累积变化规律,自2011年8月中旬(10日)起至2011年10月下旬(21日),对标记的白花树果实定期取样(12 d次-1),共取7个批次。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测定百粒质量、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9月下旬(27日)至10月上旬(9日)是白花树果实和种子成熟的拐点时期,这段时期果壳开始干燥脱水,果实内含物迅速累积;随着果实和种子的成熟,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逐渐下降,而不饱和脂肪酸除了亚油酸显著下降,其他脂肪酸相对含量均缓慢上升。这些结论对果实的采收时间和储藏方式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图3表2参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