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47篇
  免费   577篇
  国内免费   839篇
林业   2025篇
农学   1381篇
基础科学   1012篇
  1580篇
综合类   9527篇
农作物   1064篇
水产渔业   502篇
畜牧兽医   3085篇
园艺   870篇
植物保护   917篇
  2024年   156篇
  2023年   458篇
  2022年   520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524篇
  2019年   578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481篇
  2016年   544篇
  2015年   629篇
  2014年   1006篇
  2013年   954篇
  2012年   1146篇
  2011年   1191篇
  2010年   1102篇
  2009年   1151篇
  2008年   1163篇
  2007年   1093篇
  2006年   959篇
  2005年   933篇
  2004年   811篇
  2003年   809篇
  2002年   593篇
  2001年   627篇
  2000年   515篇
  1999年   383篇
  1998年   326篇
  1997年   338篇
  1996年   315篇
  1995年   270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228篇
  1991年   225篇
  1990年   202篇
  1989年   196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为探究杉木纯林引入观光木转化为异龄复层林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以观光木纯林、杉木纯林和杉木林下套种观光木形成的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为对象,测定了3种林型下林分生长、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等指标,分析杉木×观光木异龄复层林林分结构、林木生长和土壤肥力质量特点。结果表明:1)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和杉木的树高、胸径分别为5.3 m、2.52 cm和18.56 m、20.19 cm,显著高于纯林;2)3种林型间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异龄复层林相比较纯林,土壤密度降低4.84%~11.94%,土壤孔隙度分别增加10.29%~22.27%,持水量增加8.62%~34.54%,有效改善了土壤孔隙结构和持水状况。3)各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及速效养分与观光木、杉木纯林均差异显著,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各养分含量分别比杉木、观光木纯林高出7.87%~41.31%、14.32%~53.57%,各层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由大到小呈现为:异龄复层林、杉木纯林、观光木纯林。4)异龄复层林中C∶N、C∶P平均值分别为16.62、61.46,均低于杉木和观光木纯林,促进了土壤中N、P的有效释放。因此,在异龄复层林中观光木获得更适宜其生长的良好的遮阴环境,2个树种间形成生态位互补,提高了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树木生长。异龄复层林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含量,且明显高于纯林,在杉木林中套种观光木能加快土壤微生物的转化和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992.
霍怀成    曹秀文    刘锦乾    王飞    齐瑞    赵阳    张涛    陈学龙    王若鉴    要静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4):64-72
为明确甘南白龙江2种次生林各器官C、N、P、K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掌握养分元素在不同次生林分配格局及各器官养分受限状况等情况,对该地区红桦和辽东栎2种主要次生林各器官(根、主干、各级枝、叶片)进行取样,分析其含水率、C、N、P和K含量以及各元素之间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2种次生林叶片含水率最大,红桦各器官含水率在34.09%~59.01%,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片>一级枝>根>二级枝>三级枝,辽东栎各器官含水率在33.98%~52.66%,叶片>根>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四级枝,叶片含水率均最高,其次为根,枝级越高含水率越小。2)2种次生林叶片的C、N、P、K含量最高。辽东栎C含量在387.19~529.64 g·kg-1,叶片C含量最高,其他各器官含量相差不大,C属于弱变异。N含量在5.03~19.54 g·kg-1,从大到小依次是叶片>三级枝>四级枝>根>二级枝>一级枝>主干。叶片P和K含量也是最高,除根的K含量以外,其他器官都表现出2种元素含量从形态学的下端到上端依次增加。N与K含量呈显著性相关,P变异系数较大,属于强变异。红桦C、P和K变化一致,除根以外,从主干到叶片3种元素含量依次增加,P含量从根到叶片依次增加,C变异系数最小属于弱变异,K含量属于强变异。3)2种次生林叶片的C:N、C:P、C:K和P:K最小,N:P最大。红桦叶片的N:K也是最小,C:N与N:K呈显著性负相关,C:P与N:P以及C:K与N:K呈显著性正相关。辽东栎的N:K除叶片,从根到四级枝依次减小,C:P与N:P呈显著性正相关,C:K与N:K和P:K也呈显著性正相关。由此可见,甘南白龙江2种次生林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与相应器官的功能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3.
探索了43%好力克SC与30%爱苗EC在防治稻曲病中的精准使用技术。结果表明:对于43%好力克SC而言,在移栽前施用无效,在破口期至齐穗期施用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效;对于30%爱苗EC来说,在移栽前施用有预防效果,在破口前期施用的防效优于在破口期和齐穗期施用的。综合考虑防治效果和用药成本等因素,推荐在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各施用43%好力克SC 129.00 g/hm2一次或只在破口期施用43%好力克SC 193.50 g/hm2一次;在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各施用30%爱苗EC 90.00 g/hm2一次或只在破口前7 d施用30%爱苗EC 135.00 g/hm2一次。  相似文献   
994.
为科学评价烟丝结构分布的稳定性,建立了一种基于相似性原理的烟丝结构分布稳定性的综合表征方法。根据烟丝结构检测结果,首先计算某个批次若干个样品7个不同尺寸烟丝的重量比例(N_(i(1~7)))并得出7个不同尺寸烟丝的重量比例平均值(M_(1~7)),以M_(1~7)代表该批次烟丝结构的整体情况;然后应用相似性原理将该批次每个样品的7个不同尺寸烟丝转换成相似系数(R_(i(1~7))),统计分析该批次每个样品的相似系数求得稳定性系数(SC_i),用来表征该样品与该批次烟丝结构的相似性或差异程度。同时,通过计算若干个样品稳定性系数的平均值(SC),即可表征某批次或某时段烟丝结构的整体分布稳定性。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得出了"云烟"某三类规格卷烟3个批次成品烟丝结构的稳定性系数为85.33%~88.04%,3个批次跑条烟丝结构的稳定性系数为90.18%~91.49%,跑条烟丝结构的稳定性总体高于风力送丝前的成品烟丝。该表征方法对烟丝结构分布稳定性的评价具有借鉴作用,对进一步提高卷烟精细化加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分析猪源大肠杆菌中mcr-1阳性不可接合类噬菌体质粒pD72-mcr-1与bla_(CTX-M-55)阳性可接合的F33∶A-∶B-质粒pD72-F33融合形成的共整合质粒pD72C的生物学特性,评估该融合质粒对mcr-1传播的潜在作用,本实验采用生长曲线测定、质粒稳定性实验、竞争性实验和接合实验,测定了融合质粒pD72C和亲本质粒pD72-F33对宿主菌的适应性、融合能力和扩散能力。结果表明:融合质粒pD72C在无抗生素的环境中能稳定传代9 d,对宿主菌有适应性优势,且比亲本质粒pD72-F33具有更好的竞争优势;该融合质粒表现出较高的融合频率和接合频率,说明该融合质粒能够扩展菌株的耐药谱并促进粘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传播。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实现人工林养分的精确调控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柳州沙塘林场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为1987年营造的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灌草地为对照,分层(0~15、15~30、30~50、50~70、70~100 cm)测定14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合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同种林分内,随土层加深,土壤密度递增,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N、有效P含量递减。不同林分间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5种林地的土壤pH值变幅为3.94~5.12;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N、有效P含量以及化学计量特征C:N、C:P、N:P比值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杉木林土壤的全P含量在所有林分中最低,杉木林生长可能消耗更多的磷元素;与对照灌草地相比,营造这4种人工林后使土壤全K含量明显减少,速效K(除米老排林外)也有相似规律,这种变化规律暗示了人工林对K元素的消耗量大;木荷林和杉木林土壤的p H值、全K、速效K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明显低...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通过分析土壤质量和有机碳稳定性随林龄的变化特征,为合理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进程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选取山西太岳山区域4种林龄(20年、40年、80年和110年生)的油松林,分析其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及其组分、黏粒含量、根系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等理化指标,以有机碳与黏粒含量的比例表征土壤的物理质量,以惰性有机碳与活性有机碳含量的比值表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结果  土壤的水分含量、土壤酶活性、铁铝氧化物含量都随着林龄的增长呈现增大趋势;土壤质量和有机碳稳定性都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大,在0 ~ 10 cm土层,以40年生林地的土壤质量最低,为0.12,110年生林地的最高,为0.40,有机碳稳定也是在40年生林地最低,为2.69,110年生林地最高,为6.72,土壤质量与有机碳稳定性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络合态铁、铝氧化物含量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土壤水分、根系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则对土壤质量的改善发挥的作用更强一些。   相似文献   
998.
为研究不同回收方法的肌浆蛋白对鲢鱼糜冻融稳定性的影响,分别通过加热法、酸偏移法和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法回收鲢鱼糜漂洗液中的肌浆蛋白,并将其添加至鱼糜中,测定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蛋白质冷冻变性、脂肪氧化及凝胶品质的指标。结果显示:添加不同方法回收的肌浆蛋白均能抑制鲢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盐溶性蛋白含量、Ca2+-ATPase活性和总巯基含量的下降以及表面疏水性的上升,其中加热法回收的肌浆蛋白抑制鱼糜蛋白质冷冻变性的效果最显著,经过9次冻融后仍能够对鱼糜蛋白质变性起到抑制效果。蛋白质羰基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肌浆蛋白的添加可以抑制鱼糜冻融循环过程中蛋白质氧化现象。而与空白组鱼糜相比,添加不同回收处理的肌浆蛋白的鱼糜,其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和pH值并没有显著变化。此外,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鱼糜凝胶品质会发生严重劣化,其中添加酸偏移-耦合壳聚糖絮凝处理的肌浆蛋白的鱼糜始终保持较好的凝胶质构性能。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不同乳化剂对牛骨白汤的乳化效果,以促进牛骨白汤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方法】以牛骨素和牛油为主要原料制备牛骨白汤,以乳化度、粒径分布、表观黏度和流变行为作为评判依据,探究不同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丙二醇脂肪酸酯、Span80和阿拉伯胶)对牛骨白汤稳定性的影响,以乳化度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同时建立数学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结果】与未添加乳化剂组(空白组)相比,4种乳化剂的添加对牛骨白汤的乳化稳定性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最佳工艺条件为添加质量分数0.8%丙二醇、质量分数0.7%单甘酯以及质量分数0.8%阿拉伯胶,此时制备的牛骨白汤乳化度为0.92,乳化稳定性较好。【结论】确定了高稳定性、品质良好的牛骨白汤制备工艺,为畜禽骨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水库坝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水库枢纽工程的安全性,本文以丁坞水库为工程实例,采用先进的有限元分析技术和全自动网格划分手段,利用AutoBANK对该水库坝坡稳定进行分析。这一技术手段为今后工程的模拟提供了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