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4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57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4篇
  5篇
综合类   221篇
水产渔业   941篇
畜牧兽医   6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针对目前海珍品增殖的需要,进行了刺参人工鱼礁增殖实验研究。实验共分为3部分进行,即无模型礁与有模型礁的对照实验、同种材料5种形状模型礁以及两种不同材料的三角形孔洞长方体礁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各种形状的模型礁投入到养殖实验池中后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与不投放模型礁相比差异极显著;同为水泥制的5种模型礁投入后,圆管形模型礁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最高,与其他4种模型礁相比差异显著;两种不同材料的三角孔模型礁投入后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差异不显著,水泥制模型礁高于大理石制;利用石块投石造礁对刺参也具有一定的聚集效果。  相似文献   
122.
山东省刺参养殖产业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近几年迅猛发展起来的山东省刺参养殖产业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山东省作为我国刺参养殖的主产地,初步构建了刺参养殖优势产业带。以烟台、威海、青岛等地区为原主产区的刺参养殖属刺参优势产业带,主导着行业的发展;东营、滨州二地市属开发引进刺参养殖新兴产业带,证明在我省西部部分沿海实施"东参西养"是可行的;以日照、莱州地区为主的深水井大棚工厂化养参属新模式开发优势产业带,成为2007年以来刺参养殖的新亮点。此外,本文系统总结了山东省刺参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发展对策,对山东省乃至我国刺参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并为相关主管部门的决策导向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3.
腐皮综合征是近年来刺参养殖最重要的疾病,导致刺参大批死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以其主要致病原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DNA为模板,PCR扩增出16s-23s间隔区序列,将该片段克隆进pMD19-T Vector,转化大肠杆菌DH5a,获得重组质粒转化菌并进行测序。根据序列、设计引物,合成177bp的地高辛标记DNA探针。该探针对灿烂弧菌的DNA呈现特异性,而对其它细菌Vibrio fluvialis、Vibrio anguillarum、Vibrio alginolyticus、Aeromonas hydrophila、Vibrio harveyi、Vibrio parahaemolyticus、Vibrio vulnificus的核酸均呈阴性;探针对灿烂弧菌DNA的检出极限为6.25pg, 具有较高敏感度。应用该探针对人工感染以及从青岛、烟台、威海获取的腐皮综合征发病海参和养殖水体进行斑点杂交探针检测,其检出率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该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成功用于快速检测养殖刺参“腐皮综合征”重要病原灿烂弧菌。该方法应用于刺参腐皮综合征的检测尚属首次,它将为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快速诊断、疾病防治和养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4.
近年来,刺参养殖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地区新兴的产业之一,成为部分虾池养殖的主导品种。由于刺参的高营养、高需求量和高效益,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模式不断增多。笔者认为,在池塘养殖刺参过程中应注意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25.
刺参中间培育及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报道了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中间培育技术及其生长特性。刺参在大棚水泥池内,采用地下海水源,全人工饵料,培育60天,参苗大小由1310头/kg长至322头/kg。重量由78kg增至305kg,成活率96.4%,饵料系数1.76。培育过程中2-3cm的幼参生长最快,长得很慢的“老头参”占4.3%。培育的基本环境条件:盐度24.795±0.015;温度14.6-15.2℃;溶氧(DO)多为6-9mg/L;pH值7.2-7.6;铵氮0.2mg/L以下。  相似文献   
126.
刺参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丹彤 《水产学报》2005,29(5):654-658
为探寻刺参药用价值,探索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淋巴细胞转化等生物功能。将刺参(Apotichopusjaponicus)经磷酸盐缓冲溶液抽提,20%~75%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 G-200分子筛层析,得到刺参凝集素(AJL)。用Sephadex G-200分子筛层析测得其分子量为85 652Da。AJL的含糖量为20.9%。该凝集素可以凝集人的A、B、AB、O型红细胞,且对A型红细胞凝集作用最强,在对兔、鼠、鲤鱼、鸡和人的A、B、AB、O红细胞的凝集作用中,对鸡的凝集作用最强。该凝集素凝集兔红细胞的作用不被D-果糖、D-甘露糖、γ-球蛋白、葡萄糖、蔗糖、甘露聚糖所抑制,而被牛甲状腺球蛋白所抑制,其最小抑制浓度为1.55mg.mL-1。该凝集素凝集兔红细胞的作用不被二价金属离子Ca2 、Mg2 及EDTA所抑制。该凝集素在pH4.0~10.14系列缓冲液中均有活性,其中在pH4.4~7.5范围内血凝活性最高。该凝集活性在90℃加热30min后仍然对红细胞有凝集活性,显示出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7.
为探讨木聚糖酶添加量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体腔液酶活力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0、0.03%、0.06%、0.09%、0.12%和0.24%)的木聚糖酶制成6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设6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体质量为(7.73±0.09)g的幼参50头,分别用6种饲料进行投喂,共进行56 d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显著提高了幼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且0.09%木聚糖酶添加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添加组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木聚糖酶添加组幼参体壁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6%~0.24%木聚糖酶添加组幼参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6%~0.12%木聚糖酶添加组肠道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4%添加组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幼参体腔液中溶菌酶、过氧化氢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均随木聚糖酶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06%~0.12%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可显著提高刺参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体腔液酶活力,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折线回归分析得出,对平均体质量为(7.73±0.09)g的刺参,其饲料中木聚糖酶最适添加量为900 mg/kg。  相似文献   
128.
为改良威海地区仿刺参的生物性状,在水温20.0~22.0℃,盐度30.0~31.0,幼体密度0.2个/m L的条件下,以中国威海的仿刺参群体(W)和韩国东海岸浦项市的仿刺参群体(P)为亲本,采用群体内自交和群体间杂交的方法建立了WW(W♀×W♂)、WP(W♀×P♂)、PP(P♀×P♂)等3个试验组,并于幼体孵化选育后,先后进行了为期11 d的浮游幼体培育和近1年的苗种中间培育(水温3.0~30.0℃,盐度28.0~31.0),测算了各组浮游幼体、稚参、幼参的生长速度。结果表明,组间受精率、孵化率、变态附着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浮游阶段,各组在大耳幼体时期的体长差异极显著(P0.01),WW组的体长最大[(1 121.5±68.4)μm],在小耳幼体、中耳幼体、樽型幼体时期各组的体长差异不显著(P0.05);在中间培育阶段,WP组的苗种生长速度先慢后快,其330日龄苗种的平均体质量最大[(123.6±8.6)mg],且与其余两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威海仿刺参群体与浦项仿刺参群体的杂交子代在90日龄以前表现为杂种劣势,在90~330日龄表现为杂种优势,杂种优势率为31.5%。试验还发现300~330日龄的PP组雄性幼参中出现了性早熟现象。  相似文献   
129.
为了寻找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期间的"化皮病"关键调控基因,并分析这些基因所参与的信号通路,对本课题组前期已获得的仿刺参"化皮"I期(早期)、II期(中期)和III期(后期)3个阶段的病变及其同一个体正常体壁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进一步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显示,"化皮"II期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最小,"化皮"I期与III期表达关系比较接近,"化皮"II期是一个"转折期"。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补体与凝血级联(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通路和细胞外基质受体(ECM-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在"化皮"3个阶段都显著改变。通过构建"化皮"过程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调控网络,发现Ig GFc-binding protein(Fc GBP)基因和Tenascin(TN)蛋白家族基因在"化皮"不同阶段参与到发生显著变化的信号通路。q RT-PCR验证结果显示,5个DEGs在仿刺参"化皮"不同阶段表达趋势与RNA-Seq结果一致,皮尔逊相关系数r值为0.7714。"化皮"过程关键调控基因的筛选将为抗逆品种选育以及"化皮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0.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及脂肪酸代谢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0.78±0.06)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主要蛋白质源,小麦粉为主要糖源制作基础饲料,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ARA-纯化油,制成ARA含量分别为0.02%(对照组)、0.17%、0.36%、0.51%、0.59%和0.98%(占饲料干重)的6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ARA含量的升高,刺参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WGR)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0.36%和0.51%ARA饲料组刺参WGR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刺参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和饲料效率(feed efficiency,FE)与WGR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刺参体壁粗脂肪含量随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0.51%ARA饲料组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与0.98%ARA饲料组(P0.05);同时,随饲料中ARA含量的提高,刺参体壁中ARA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6 PUFA)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ioc acid,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n-3 PUFA)含量显著降低(P0.05);抗氧化能力方面,0.36%和0.51%ARA饲料组刺参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总抗氧化能力酶(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enzyme,T-AOC)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0.98%ARA饲料组(P0.05),而肠道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P0.05);刺参肠道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活性随饲料ARA含量的升高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刺参肠道中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1,CPT-1)活性随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适量ARA(0.36%~0.51%)能够对刺参生长、抗氧化能力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结果显示,饲料ARA含量会对刺参肠道内脂肪酸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