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7篇
  免费   477篇
  国内免费   652篇
林业   501篇
农学   260篇
基础科学   355篇
  3993篇
综合类   1064篇
农作物   51篇
水产渔业   59篇
畜牧兽医   87篇
园艺   30篇
植物保护   306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237篇
  2021年   165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79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317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228篇
  2013年   322篇
  2012年   396篇
  2011年   378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323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43篇
  2005年   253篇
  2004年   202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1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41.
我国北方强风蚀区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强风蚀区是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区域,本文依据各风蚀区风速的大小、走向,自然地理条件,沙化土地现状及分布特点,将我国北方沙区分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北缘、天山东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柴达木盆地西段、河西走廊—阿拉善、鄂尔多斯—乌拉特、浑善达克沙地东北部、内蒙古东部七个强风蚀区。同时从沙化土地、降水量、风速及大风日数、沙尘天气的发生等方面对强风蚀区空间分布格局及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42.
风沙入库给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库带来了严重的填淤危害。本文通过对内蒙古乌审旗南部巴图湾水库岸边流动沙丘不同部位风速与风沙流的同步观测,计算出库岸流动沙丘表面的平均输沙率。利用巴图湾水库1986~2005年9月份的5期TM遥感影像统计出水库两岸受不同风向影响的流动沙丘断面的平均长度,结合巴图湾水库附近乌审旗河南乡气象站1985~2004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出不同风向大于起沙风的风速年均持续时间,初步计算出巴图湾水库的年均入库风沙量。结果表明:(1)巴图湾水库的年均入库风沙量为3.65万t,其中西岸风沙入库量为3.55万t,东岸为0.10万t。西岸风沙危害最为严重,是治沙工作的重点。(2)巴图湾水库的风沙入库具有明显的时间性和方向性。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风沙入库的方向会随着风向的变化而改变。东南风与西北风是造成东西两岸风沙入库的主要风向。西北风对风沙入库量的贡献最大。(3)在大于起沙风的风速中,5~12 m/s风速段是风沙入库的主要风速。当风速中7 m/s以上的风速持续时间有一个较小的增加时,入库风沙量将会有一个巨大的增加。(4)库岸半固定沙丘的风沙入库,降尘和风水复合侵蚀引起的库岸坍塌也是入库风沙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巴图湾水库的实际年入库风沙量应该大于3.65万t。  相似文献   
943.
为了探讨生物治理措施对强度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2种治理措施下的土壤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度红壤侵蚀群落治24a后,土壤的结构、渗透性、蓄水性能、养分特征、微生物性质及其抗侵蚀能力得到了改善,但土壤养分的恢复程度不高,养分的恢复滞后于物理性质的恢复;质量综合指数分析显示,以草促林治理群落的土壤...  相似文献   
944.
前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热凝胶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大豆分离蛋白热凝胶流变学特性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改变大豆分离蛋白液的加热温度、pH以及无机盐的含量,采用旋转流变仪研究了不同大豆分离蛋白热凝胶的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热凝胶的弹性模量G'随着扫描频率的降低而减小;制备凝胶时的热处理温度、盐离子含量以及pH均对大豆分离蛋白热凝胶的流变学特性产生...  相似文献   
945.
对竹大片刨花板(BW)、木质定向刨花板(OSB)和结构胶合板(SPly)的剪切性能和以其为腹板的3种木质工字梁(IB)静曲挠度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腹板横截面剪切弹性模量(MOEs)与IB的静曲剪切挠度和静曲总挠度成负幂指数关系;腹板MOEs的不足对IB静曲挠度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实际应用中应注意到IB的跨度对静曲剪切挠度的影响;具适当MOEs的BW、OSB和SPly均可满足IB对静曲剪切挠度的要求。建议我国相关标准和规范增补或修改对腹板用木质结构板的MOEs指标要求及其检测方法,以及对IB静曲挠度中静曲剪切挠度的控制指标及其实用性工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46.
通过对历年红枣产量与气象因子的统计分析,研究红枣关键生长阶段气温、光照、相对湿度等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确定红枣受干热风影响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关键影响时段。同时,采用大弓棚人为提高环境气温的方法,研究红枣开花座果关键时段单个枣吊落花落果量与最高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确定不同等级干热风的气象指标和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评价干热风对红枣产量的影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47.
以王家沟流域60 a的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资料和土壤流失量为资料,分析了该流域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特点并构建了该流域的土壤侵蚀经验模型。研究表明王家沟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分为1955—1957年的坡面治理阶段,1957—1995年的坡面和沟道综合治理阶段,以及1995—2005年的管护阶段。治理效果分为三个阶段,即1955—1970年的初期阶段,1970—1990年的中期阶段和1990—2005年的后期阶段。分析表明水土流失治理度可以代表水土保持措施93.36%的信息量,并构建和验证了该流域土壤侵蚀的经验模型A=K-αCR+βRE。  相似文献   
948.
葡萄园风障防风固沙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解决砂质土壤上葡萄生产过程中引起的土壤风蚀问题,以高粱杆、苇席和树枝为风障试验材料,利用风速廓线仪和风蚀盘对设置不同风障的葡萄园内外风速和风蚀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葡萄园风障可有效降低葡萄园内风速,不同的风障材料对风速的降低效果不同,高粱杆风障防风效果最好,最高可降低风速38.22%。不同材料风障对葡萄园土壤保护效果不同,高粱杆风障的固沙效果最好,比对照降低了68.43%的风蚀量,风障在防风固沙的同时显著降低了因大风对葡萄叶片及果穗的危害。  相似文献   
949.
使用TSZ-6A型应变控制式三轴仪对不同围压(8kPa~200kPa)、不同含水率(9.8%、11%、13.5%、14.8%、15.8%w.b.)的黑龙江省大豆堆的体积变化和体变模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围压与含水率对大豆堆体变模量的影响。体变模量随着围压(8kPa~200kPa)的增大而增大,大豆实验结果表明:对含水率为9.8%w.b~15.8%w.b、围压为8kPa~200kPa的大豆堆,其体变模量范围为227.94kPa~610.58kPa。相同含水率的大豆堆的体变模量随着围压(8kPa~200kPa)的增大而增大;同一围压下,大豆堆体变模量随着含水率(9.8%w.b~15.8%w.b)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50.
ABSTRACT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as recommended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sists of three components: minimum soil disturbance, soil cover, and crop rotation/association. CA was expected to become an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 against water erosion in the Sudan Savanna, but it has not been adopted by local smallholder farmers. As markets for grain legumes (including cowpea) have not been developed in the Sudan Savanna, crop rotation/associ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mpractical for these farmers. Therefore, we examined whether legume intercropping as a crop rotation/association component is necessary for preventing soil erosion in the Sudan Savanna. Three-year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runoff plots at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 and Agricultural Research Saria station. The four treatments were conventional practice (full tillage, no sorghum residue mulching, and no intercropping), two-component CA (minimum tillage (MT) and sorghum residue mulching without intercropping), and three-component CA with velvet bean (VB) or pigeon pea (PP) intercropping. It was revealed that: (1) MT and sorghum residue mulching (without intercropping)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annual soil loss by 54% mainly 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soil permeability by the boring of termites and wolf spiders found under the sorghum stover mulch; (2) intercropping in combination with MT and crop residue mulching had no effect on soil erosion control mainly because: (a) PP did not survive the long dry season; (b) VB did not serve effectively as a cover crop since soil loss was concentr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rainy season when VB was still too small; (c) unexpectedly, in combination with MT and crop residue mulching, intercropping with VB did not increase mulch biomass, especially sorghum biomass which prompts the boring of termites and wolf spider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hird component of CA, namely legume intercropping, is not always necessary; rather, the two remaining components – minimum soil disturbance and soil cover – are sufficient for soil conservation in the Sudan Savanna. This finding lightens the burden of adopting CA and thus facilitates its future promotion to the smallholder farmers in the Sudan Savan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