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侵蚀红壤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下的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重建植被是土壤侵蚀区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择适宜的人工植被对快速恢复侵蚀土壤质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主要研究了侵蚀红壤人工栽植马尾松林、胡枝子林和樟树林近20年后不同土层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了这3种不同植被类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的侵蚀红壤养分含量都显著增加,胡枝子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土壤;从以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权重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来看,胡枝子和马尾松林土壤IFI值都显著高于樟树林地;在土壤剖面构造上,胡枝子林地表层和亚表层厚度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地。综合来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效果最好的为胡枝子,其次为马尾松,再次为樟树。  相似文献   

2.
严重侵蚀红壤封禁管理后土壤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采取人工施肥、补植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的措施对福建长汀河田严重侵蚀红壤进行治理 (称封禁管理 ) ,对治理后的林地及对照的土壤持水性能、抗蚀性能、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土壤呼吸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治理后土壤的持水性能和抗蚀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土壤养分贮量和速效性养分供应强度亦得到明显改善 ,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 ,土壤水解性酶、氧化还原酶活性和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得到显著加强 ,但它们的绝对数值与正常的土壤相比都还较小 .表明采用封禁管理进行治理是改良严重侵蚀红壤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也说明严重侵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采用4种生态恢复措施治理的花岗岩红壤侵蚀区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FI)比对照平均提高了8%-15%.不同措施的FI值大小排列顺序为:果园改造>乔灌草>林草>低效林改造.FI值与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和粘粒含量...  相似文献   

4.
南亚热带侵蚀赤红壤治理前后土壤肥力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亚热带侵蚀赤红壤土壤肥力的各项指标较差,植物难以生长。以生物措施米,辅以必要的工程措施治理后,土壤的结构和水分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的养分库、养分供应强度和保肥性能均得到较大的提高。土壤的强酸性环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表明采取不同治理措施后,土壤的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南岭黄檀是南亚热带侵蚀赤红壤一种较好的水土保持树种,改土效果较好。种植果树等开发性的治理措施可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应加大投入与管理力度,增施有机肥,并注意保留地表植被,以促进园地土壤结构改良与土壤肥力恢复,从而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优化。表2参10  相似文献   

5.
华南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条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对华南崩岗侵蚀区现有各阶段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的进程,土壤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崩岗侵蚀地区植被恢复过程是土壤理化性质改善的过程,也是土壤养分不断积累的过程。一定的土壤条件对应相应的植被类型,在红壤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重建的群落必须与侵蚀地土壤环境条件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侵蚀红壤人工恢复的马尾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该文对严重侵蚀红壤3种人工治理措施种草促林、乔灌混交、乔木混交(分别简称为模式Ⅰ,Ⅱ和Ⅲ)恢复的水土保持林及对照(未治理)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种模式的水土保持林的林分持水量大小顺序为模式Ⅱ>模式Ⅲ>模式Ⅰ,分别比对照高24.97% ,17.57%和9.58%;林分地上部分涵蓄水分功能远大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49.2,27.2和15.8倍.灌木、草本、苔藓3个层次涵蓄水分的能力较低;40cm厚土层饱和持水量以乔灌混交模式的最好,而种草促林模式的最小; 3种水土保持林的土壤初渗值和稳渗值均大于对照的.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层的涵蓄水分能力和土壤渗透性,是提高严重侵蚀地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红壤小流域水土治理模式及其环境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省赣南地区是典型的南方水土流失易发丘陵山区,曾有"江南红色沙漠"之称,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经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江西省赣州市的3个红壤小流域为对象,通过调研、试验及监测,总结红壤小流域水土治理模式,分析其环境效益。总结出以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反坡台地、竹节水平沟+乔+灌+草、坡面雨水集蓄、顶林-腰果-底谷立体治理、"封禁+补种+管护"生态修复治理等技术和措施为主的水土综合治理模式。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分析表明,经水土治理,左马小流域侵蚀量大为减少,侵蚀强度从中度侵蚀下降为轻度侵蚀。对比分析2个小流域果园集水区发现,无水保措施的城源集水区侵蚀强度为极强烈侵蚀,而采取水保措施的东坑集水区为微度侵蚀,经果林+工程措施等治理措施能够明显调控径流泥沙,采取的现代坡地水土保持生态果园开发模式对溶解态面源污染中总磷含量的拦截率为40%、总氮含量的拦截率超过80%。  相似文献   

8.
为说明不同抚育强度对黄土高原南部辽东栎林幼苗更新的影响,本文以黄龙山林区蔡家川林场辽东栎群落为研究对象,未采伐为对照,对经过5年恢复后,皆伐、间伐30%、间伐15%三种抚育强度的辽东栎林地,实生和萌生幼苗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抚育强度后的实生、萌生幼苗数量、幼苗生长状况、林地生态指标均与未采伐林地有差异;经过间伐30%的林地,其幼苗个体平均基径、高度、冠幅、叶面积、土壤养分、水分等指标均有显著增加;间伐15%林地上述指标均有增加;皆伐后的林地相对未采伐林地,萌生苗数量增加,实生苗数量减少,土壤养分、水分等指标降低。间伐与皆伐措施后比较,间伐措施的林地辽东栎实生幼苗数量多,个体发育良好,土壤养分水分相对较高;皆伐措施的辽东栎建群种萌生幼苗数量多,但土壤水分养分下降。未来该地区辽东栎林经营管理中,应以近自然抚育为主,尽量减少对灌草层破坏,完善群落复层结构;间伐强度拟定为30%,尽量间伐劣质木、病虫木,促进群落向异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矿区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矿区废弃地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对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以晋宁磷矿矿区废弃地不同恢复措施下的林地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养分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林地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旱冬瓜、圣诞树林地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最高,旱冬瓜林地的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最高,荒坡地、废弃地中有机质、速效钾及速效磷含量最低。植被恢复措施提高了矿区废弃地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其中旱冬瓜林、旱冬瓜+圣诞树林及圣诞树林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直干桉林、藏柏林、蓝桉林的物种多样性较低,废弃地物种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10.
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林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法研究不同火烧强度和火后恢复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火烧强度、火后恢复时间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兴安落叶松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均具有显著(P<0.05)影响;(2)随着火烧强度的增大,土壤微生物总PLFAs质量摩尔浓度、细菌PLFAs质量摩尔浓度及其相对丰度、真菌PLFAs质量摩尔浓度、放线菌PLFAs质量摩尔浓度、丛枝菌根真菌PLFAs质量摩尔浓度及其相对丰度、细菌和真菌比值均呈减小趋势,而放线菌和真菌PLFAs相对丰度、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比值均呈增大趋势;(3)随着火后恢复时间的延长,土壤微生物总PLFAs质量摩尔浓度,细菌、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PLFAs质量摩尔浓度在高火烧强度表现出增大的趋势;(4)与对照相比,低火烧强度在部分火后恢复时间内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而中火烧和高火烧强度则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不同火后恢复时间和火烧强度下的土壤养分的变化是引起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改变的原因之一,研究火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时,应考虑火烧强度和火后恢复时间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茂名小良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天然混交林、阔叶林、松桉混交林、光板地和不同品种的纯桉林共9 块试验地的45 个观测点土壤的物理性状、化学性状、微生物性状和酶活性等32 个影响土壤质量的指标进行取土化 验测试、方差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姿=20 时,样地分为2 类;1、2 号样地为一类,其他样地为一类;当姿= 10 时,样地分为3 类;4 号样地为一类,1、2 号样地为一类,其他样地为一类;当姿=5.1 时,样地分为5 类;4 号样地为 一类,1、2 号样地各为一类,5、6、7 号样地为一类,3、8、9 号样地为一类。可见此种分类中各类土壤质量的特征非常 明显,地力好、差顺序与实际样地完全相符。方差分析发现;9 块样地之间的物理性状差异极显著,酶活性方面的差异 较显著,各项化学和微生物性状的差异远远小于物理的差异。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小良各样地的土壤性状相差不大, 相对均一,并且土壤质量各方面的性状特征都很差。可见,土壤生态修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要迅速控制水土流 失,改善土壤质量,必须辅以人工措施,以加速生态修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并影响到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重建,已被看作是矿区土地修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在生态恢复的植被重建过程中,基质改良是生态恢复的核心问题。借鉴目前国内外土壤基质改良的方法,较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废弃地土壤基质物理、化学、生物改良技术措施。最后提出中国矿山废弃地土壤改良方法的选用原则:遵循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研究废弃物土壤化演化的自然规律和机理,最终实现人工辅助的土壤化演化。  相似文献   

13.
李翔  杨贺菲  吴晓  张家其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0):1677-1682
【目的】针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结构差、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实现红壤坡耕地的持续、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等高花生常规耕作为对照(CK),探析表施聚丙烯酰胺(PAM)、香根草篱和PAM+香根草篱等3种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的影响,综合评价不同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结果】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P<0.05),3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对红壤坡耕地0~20 cm土壤容重改善效果明显;不同处理下0~4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的提升效果较好。土壤容重与其他土壤物理指标呈负相关,且作为主成分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的贡献率较高(76.517%)。【结论】土壤容重是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的重要因子,影响着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等物理性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0~1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的综合改良效果较好,且以表施PAM+香根草篱效果最佳,是值得推广应用的红壤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土壤调理剂对贺州烤烟质量及植烟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施用土壤调理剂与未施用土壤调理剂(对照)条件下烤烟生长发育、产量品质以及烟田土壤理化性状.结果表明:施用土壤调理剂的烟株农艺性状、烟叶化学成分、经济性状、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等方面均优于对照;施用土壤调理剂烟株发生黑胫病和花叶病的发病率和病害指数均比对照低.施用土壤调理剂能够改善土壤性状,改善烟叶品质,提高烟叶产量.  相似文献   

15.
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异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态恢复方向。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特征一直不清晰。为探明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随林分类型、海拔和土层的变化特征,2016年10月在安徽省东至县梅城林场选择不同林分、不同海拔的6块样地,分层采集0~20 cm和20~40 cm的土样,测定了土壤酸碱度、电导率、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全氮等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该人工林地的土壤化学性质主要由林分类型主导,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电导率和总有机碳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别,针叶林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P0.05);2)林分类型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与植物群落多样性无关,主要是通过林木种类(即群落的优势种群)发挥作用的;3)海拔对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也有显著影响(P0.05),海拔越高土壤性状越好;4)随剖面深度增加,林分类型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将增强,海拔的作用会减弱。综上,调控林分类型是改善皖南山区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的有效措施,种植针叶林能有效提升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亚表层土壤活性碳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为弄清羊柴灌丛与沙地土壤之间的耦合关系,以浑善达克沙地为对象,选择保育状况良好的羊柴种植沙地,构建了样地位置—羊柴灌丛—沙地土壤物理性质—沙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沙地恢复15年后,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化学性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羊柴植被的盖度与密度对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多有正影响,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01、0.42、0.50和-0.07、0.49、0.79;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均具有正影响,总路径系数分别为0.80、0.89和1.00;样地位置通过影响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而对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产生间接影响,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01、-0.26和-0.38;样地位置通过影响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及土壤物理性质而对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化学性质产生间接影响,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15、-0.02和-0.30;羊柴灌丛的盖度与密度通过影响土壤物理性质而间接影响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化学性质,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01、0.37和0.50。沙地植被的生态恢复除自然恢复外,可种植羊柴等沙生灌丛以改善沙地土壤的肥力指标,加快沙地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植烟土壤理化性状的适宜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适宜的土壤环境条件是烟草优质适产的基础,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直接影响烟叶品质。本文综述了有关植烟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适宜性的研究进展,有助于人们科学地进行烟草种植区划和植烟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18.
选择百花山公路边坡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喷混植生、客土种植、营养土种植、三维网种植、六棱砖种植)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稳定的自然植物群落作为对照,研究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含量方面,不同恢复措施样地之间差异显著,营养土种植样地含量最高,三维网种植和喷混植生样地次之,客土种植和六棱砖种植样地最低;对比土壤脲酶活性,营养土种植、三维网种植和喷混植生恢复样地与自然植物群落样地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客土种植和六棱砖种植样地;在土壤生物学和土壤养分相关性方面,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速效氮、有机质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土壤生物退化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阐述土壤生物退化概念和退化机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土壤生物退化的不可避免性和防治的重要性;比较了土壤生物退化治理与生态恢复;提出了土壤生物退化的防治措施;建议按照恢复生态学的原理组织植物保护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壤微生物学、植物生态学及化学生态学多学科联合攻关,从微观生态恢复角度对土壤生物退化问题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