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探讨生物治理措施对强度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对以草促林和乔灌混交2种治理措施下的土壤质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强度红壤侵蚀群落治24a后,土壤的结构、渗透性、蓄水性能、养分特征、微生物性质及其抗侵蚀能力得到了改善,但土壤养分的恢复程度不高,养分的恢复滞后于物理性质的恢复;质量综合指数分析显示,以草促林治理群落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严重侵蚀红壤封禁管理后土壤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采取人工施肥、补植与封山育林相结合的措施对福建长汀河田严重侵蚀红壤进行治理 (称封禁管理 ) ,对治理后的林地及对照的土壤持水性能、抗蚀性能、土壤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土壤呼吸作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治理后土壤的持水性能和抗蚀性能有明显的改善 ,土壤养分贮量和速效性养分供应强度亦得到明显改善 ,土壤微生物总数明显增加 ,土壤水解性酶、氧化还原酶活性和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得到显著加强 ,但它们的绝对数值与正常的土壤相比都还较小 .表明采用封禁管理进行治理是改良严重侵蚀红壤的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也说明严重侵蚀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侵蚀红壤区不同人工植被恢复下的土壤肥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工重建植被是土壤侵蚀区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择适宜的人工植被对快速恢复侵蚀土壤质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主要研究了侵蚀红壤人工栽植马尾松林、胡枝子林和樟树林近20年后不同土层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综合评价了这3种不同植被类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的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被恢复的侵蚀红壤养分含量都显著增加,胡枝子林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土壤;从以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权重计算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来看,胡枝子和马尾松林土壤IFI值都显著高于樟树林地;在土壤剖面构造上,胡枝子林地表层和亚表层厚度显著大于马尾松和樟树林地。综合来看,对侵蚀红壤肥力重建效果最好的为胡枝子,其次为马尾松,再次为樟树。  相似文献   

4.
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采用4种生态恢复措施治理的花岗岩红壤侵蚀区的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生态恢复措施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FI)比对照平均提高了8%-15%.不同措施的FI值大小排列顺序为:果园改造>乔灌草>林草>低效林改造.FI值与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和粘粒含量...  相似文献   

5.
华南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对土壤条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对华南崩岗侵蚀区现有各阶段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随着植被恢复的进程,土壤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崩岗侵蚀地区植被恢复过程是土壤理化性质改善的过程,也是土壤养分不断积累的过程。一定的土壤条件对应相应的植被类型,在红壤严重侵蚀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重建的群落必须与侵蚀地土壤环境条件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自然恢复对红壤侵蚀区土壤肥力和植被覆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探究侵蚀退化地自然恢复后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本研究选取了不同退化程度的侵蚀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自然恢复30年后植被覆盖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当植被覆盖度退化至20%以下时,不能通过自然恢复措施来促进生态恢复;植被覆盖度大于20%时,可以通过自然恢复来改善土壤肥力和生态恢复,植被覆盖度越高,自然恢复的效果越好。因此,今后对于侵蚀退化地生态恢复中,应深入了解其退化程度来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7.
应用传统的地质重砂矿物测量法,穆斯堡尔谱以及光学显微镜技术,鉴别福建南亚、中亚热带的赤红壤、红壤和黄壤诊断层的粗粒氧化铁矿物。结果表明,黄壤电磁性矿物以针铁矿为主,铝硅酸盐矿物结构中含有较多的Fe~(2+);而红壤和赤红壤则以赤铁矿和针铁矿为主。黄壤中残留的原生矿物种类远较红壤和赤红壤复杂多样。由此认为,土壤粗粒矿物的组成特性,尤其是粗粒氧化铁矿物,与粘粒矿物一样反映了相应的土壤发生环境和过程,可作为自然土壤发生分类的一项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赤红壤是闽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主要的土壤类型,自然肥力状况较差。通过对赤红壤分布区阔叶林地土壤肥力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林地土壤的结构性质、孔隙状况、酸碱性质、养分含量指标等均优于无林地;阔叶林分对改善赤红壤的理化性质,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9.
用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和透射电镜分析对我国南方红壤地区的114个土样的粘粒矿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岭石(埃洛石)是这些土壤中最常见的矿物,从中亚热带的红壤到南亚热带的赤红壤和热带的砖红壤,高岭石开始时增加然后逐渐减少,而三水铝石始终增加,赤红壤中的高岭石含量最高,从低海拔的红壤到高海拔的黄壤随着温度的下降和降水量的增加,高岭石的和云母减少,而三水铝石和绿泥石则增加,这些土壤中的三水铝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台地赤红壤总库容、贮水库容、通透库容的占有状况。指出不同利用方式的赤红壤,其有效水库容和无效水库容的占有量及占有比例也有异。研究结果表明,贮水库容的大小只能说明可容纳水多少,但不能说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赤红壤的常年实际贮水量。本文对赤红壤的常年贮水量及其季节动态和有效程度作了剖析,对土壤水分的管理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不同治理模式的红壤物理性质与渗透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长汀县河田严重侵蚀地状况,采取4种不同模式进行治理试验,10年后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渗透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治理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渗透性能影响大小为模式Ⅳ>模式Ⅱ、Ⅲ>模式Ⅰ,严重退化地(对照地Ⅰ、Ⅱ、Ⅲ)土壤物理性质极度恶化,土壤渗透性能相当差,采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是改善南方严重退化红壤物理性质和木壤渗透性能良好渠道。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杉木迹地和非迹地重新造林后一些树种生长结果的情况和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杉木迹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水解氮平均分别下降了35.59%,55.55%和33.94%,脲酶和蛋白酶分别平均4下降43.06%和22.63%。杉木迹地上林木早期生长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速生树种。但利用杉木迹地时采取深翻改土和施基肥加强土壤管理等措施,青梅、板栗和银杏早期产量分别达到24.5t.hm^-2,1.2t.hm^-2和0.3t.hm^-2,同样能取得早果丰产。表5参6  相似文献   

13.
阔叶林地在不同更新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天然更新米槠林、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等林土壤的孔隙组成和养分状况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天然更新米槠林相比,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和通气度均下降,容重增大,土壤结构性变差,通气性和渗透性减弱,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和PH值均减少,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变差,土壤肥力下降,这说明自然更新米槠林更少受到人为干扰。枯落物数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林分,有利于养分的贮存和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保持作用更明明显。表2参10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杨梅资源的利用及生态效益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从多角度研究了杨梅资源的利用。浙江省有杨梅3.8万hm^2,年产量近13万t,主产区为宁波、台州和温州等3市,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74.76%和78.39%。县(市)中余姚杨梅面积最大,慈溪产量为最高。主产区大面积平均单产7.50-9.75t.hm^-2,小面积丰产林45.00t.hm^-2;大小年明显,小年减产65.95%,杨梅树冠和树形有极强的阻截暴雨,减少地表径流以及蓄水能力,地表径流比草坡减少11%,,树冠下部凋落物平均厚度5.5cm,每株成年树可保存0.30-0.69m^3的降水量。根部有放线菌共生,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提高与其混栽的经济树产量和经济效益。杨梅适应性强,幼树耐阴,能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层瘠薄的砾质壤土与成土母质上生长,在残次松林、母树林和杂灌木丝中造林而不需破坏原有植被。同时介绍了各具特色的优良品种及果品营养成分和加工利用。表6参8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择红壤旱地上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分别代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即荒地土(低肥力)、茶园土(中肥力1)、花生地(中肥力2)和菜园土(高肥力),通过设置施肥与不施肥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旱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和肥料贡献率。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各肥力水平的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菜园土花生地茶园土荒地土,在红壤旱地上,有机培肥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6.
施用生物炭对云南烟区典型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土壤养分尤其是氮、钾的淋失是制约云南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些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生物炭在减少土壤养分淋失方面有着很好的应用效果。然而,关于生物炭在云南植烟土壤上的应用效果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基于土柱淋洗模拟试验,研究了添加生物炭对南方紫色土、赤红壤和黄棕壤硝态氮、磷、钾养分淋失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炭的合理广泛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添加生物炭后,紫色土、赤红壤和黄棕壤的硝态氮淋洗总量分别减少16%、14%和22%;紫色土、赤红壤的磷素淋洗总量分别减少41%和32%,黄棕壤磷素淋洗总量变化不明显;紫色土和黄棕壤的钾素淋洗总量分别增加19%和23%,赤红壤的钾素淋洗总量变化不明显。研究表明,施用生物炭是控制云南植烟土壤氮磷淋失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对定位施肥的棕壤土壤无机磷形态分级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无磷素投入的N、CK区,Ca10-P含量下降了约25%,而O-P下降了11.6%-30%,施肥后,土壤中无机磷的增量主要是形成Fe-P和Al-P,其次对有机肥中的磷是形成Ca8-P和Ca2-P。连续14年的高量有机肥和磷肥配施,使土壤各形态无机磷占全磷比例的先后顺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Fe-P(22.76%)、O-P(14.6%)、Al-P(12.49%)、Ca10-P(9.13%)、Ca8-P(7.99%)、Ca2-P(6.58%),而原始土壤中则是:O-P(24.21%),Ca10-P、Fe-P(17.87%,16.68%),Al-P、Ca8-P(1.71%,1.57%),Ca2-P(0.23%)。  相似文献   

18.
中国雷竹引种与适生区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数量化回归对雷竹笋用林的立地条件作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形,坡向,土壤肥力,土壤质地,7月平均气温,春、秋季降水量等对雷竹生长有显著影响。进一步对气温和降水量等9个气象因子,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方法,计算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81个气象站与雷竹原产地之间的相似程度,结合雷竹生物学特性和实际生产经验,分划出3类适宜引种区。图1表2参4。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耐镉细菌对红壤、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3类型土壤胶体镉吸附性能的影响及细菌—土壤胶体复合体上所吸附镉形态的变化,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矿区镉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耐镉细菌,同时提取红壤、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3种土壤胶体,研究接种耐镉细菌后3种土壤胶体吸附镉的变化及细菌—土壤胶体复合体上所吸附镉形态的变化。【结果】接种耐镉细菌能提高3种土壤胶体对镉的吸附,以红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提高幅度最大;接种耐镉细菌使3种类型土壤胶体上弱酸可溶态和残渣态的镉含量降低,而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含量则提高。接菌后,红壤胶体和赤红壤(自然土)无机胶体上不同形态镉含量为残渣态〉可还原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而赤红壤(耕作土)胶体和棕色石灰土胶体则为可还原态〉残渣态〉弱酸可溶态〉可氧化态。【结论】接种耐镉细菌能促进土壤胶体上镉形态由无效态向有效态转化,提高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基于DEM的广东省赤红壤全氮含量与地形特征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壤类型图、地形图、全氮图等资料为数据源,利用ArcGIS9.2建立广东省赤红壤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和地势起伏度,探索大尺度下全氮分布与地形特征的关系.研究表明:全氮含量与海拔高度、坡度和地势起伏度呈负相关关系,并随着海拔高度、坡度和地势起伏度的上升分布面积迅速下降,在坡向上,则主要分布于平坦区域和东南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