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96篇
林业   179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22篇
  117篇
综合类   357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90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Background: In routine canine medicine, anticoagulated blood is often the only sample sent to laboratories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This hamp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tein electrophoretic tracings because plasma contains fibrinogen, which migrates in the β–γ region. In human medicine, fibrinogen can be precipitated from plasma using ethanol. Objec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ethanol precipitation as a method for removing fibrinogen from canine plasma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interpretation of electorphoresis results. Methods: Bloo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40 dogs were divided into plain tubes and tubes containing EDTA (n=20) or lithium–heparin (n=20). An aliquot of plasma from each sample was incubated with ethanol at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100 mL/L. Cellulose acetate electrophoresis was then performed on serum, plasma, and plasma treated with ethanol. To verify the efficiency of ethanol treatment, fibrinogen was added to 5 canine serum samples at final concentrations of 2.5, 5.0, and 10.0 g/L, and electrophoresis was performed before and after ethanol treatment. Results: Visual analysis of electrophoretograms from ethanol‐treated samples confirme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fibrinogen peak from the β2‐globulin region. Treatment with ethanol caus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β2‐globulins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α2‐globulins. Absolute values of most electrophoretic frac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ethanol‐treated plasma compared with serum. Conclusions: Ethanol treatment successfully removed fibrinogen from canine plasma and normalized electrophoretic profiles, but probably also precipitated proteins other than fibrinogen. Ethanol treatment is recommended to facilitate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abnormal monoclonal peaks, but not for determining absolute protein concentrations in electrophoretic fractions.  相似文献   
32.
吕闻明 《北方园艺》2010,(24):177-180
以‘双红’山葡萄为试材,通过用纤维素酶处理,对葡萄进行色素提取。结果表明:红色素最大吸收波长为530 nm。得出0.03 mol/L浓度的纤维素酶水溶液的色素提取效果最好,在料液比为1∶10,浸提温度40℃条件色素浸出率较高。颜色指标稳定后,0.03 mg/L的纤维素酶处理组L*值为26.9,透明度最低;a*值为18.6,红色色调最大;c*值为29.1,颜色最深;H*值为-53.6,红色色调最重。酿酒过程中以0.03 mg/L的纤维素酶处理组的全过程曲线波动最小,颜色最稳定。  相似文献   
33.
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开发罗布麻纤维的研究现状、麻类脱胶菌种及其工艺研究、麻类脱胶机理研究的基础工作。同时,指出了罗布麻韧皮中非纤维素生物降解研究的难点在于规范收获方法。  相似文献   
34.
选用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柱对双峰驼精清进行分离,各层析组分用于大鼠垂体组织体外培养,并给母驼肌注有活性的组分,以RIA法测定垂体组织培养液和母驼血浆中LH及FSH的浓度。结果表明,驼精清经DEAE-纤维素柱分离后可得到5个蛋白组分(L1-L5),其中L3在大鼠垂体培养时引起LH释放明显增加(P<0.05),FSH则无明显变化。给卵巢上无大卵泡发育的母驼肌注有活性的组分L3,可引起血浆中LH明显升高,FSH也无变化。由此表明,L3在体内外试验中均具有引起LH释放的生物活性,它可能是诱导排卵的活性因子或其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35.
文菁  赵书岗  王红霞  张志华  李夕勃 《园艺学报》2015,42(11):2144-2152
 以‘赞美’和‘珍珠香’核桃(Juglans regia L.)果实为试材,采用间苯三酚–HCl 法观察 了内果皮木质化过程,测定了其发育过程中木质素、纤维素和酚类物质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 果表明:两个品种核桃硬壳木质化始于6 月初,6 月中旬初步成型,7 月下旬完成。从硬壳木质化至坚果 采收,木质素、纤维素和酚类物质含量均呈逐渐升高趋势,但酚类物质含量在采前略有下降,POD 和PAL 活性均呈下降趋势,PPO 活性整体变化不大。相关分析表明,核桃硬壳分化期木质素含量与纤维素含量 极显著正相关,酚类物质含量与木质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纤维素含量显著正相关;POD 活性与木质 素、纤维素、酚类物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PAL 活性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6.
采用蔗糖替代品和处理后的豆腐渣为原料,利用蔗糖替代品的甜味及豆腐渣的低热量高纤维的特性,研制出一种具有甜味而且高纤维低热量的蛋糕。  相似文献   
37.
以乙酸、草酸、盐酸、硫酸等单酸、二酸、三酸混和及纤维素酶降解植物纤维素的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出一种原料连续添加和酸酶循环利用法降解植物纤维素新技术(CACU法)。该技术的整个过程只需要12步操作,5或6套设备,包括3~4套反应釜和2套贮罐。在常压、温度100℃、反应15h的条件下,以CH3COOH,HCl和纤维素酶为反应剂,按照该工艺技术能使纤维素转化成葡萄糖的转化率达95.34%,反应终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达3.21%。与常规技术相比,该新技术只需25%的醋酸和50%的盐酸量,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纤维素转化成葡萄糖的成本。因此,该技术具有条件要求低、工艺简单、成本低和周期短等特点,是一种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38.
CMC粘接法制备柱状成型活性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粘接剂制备了柱状成型活性炭,研究了炭化温度、CMC添加量对产物吸附性能、孔结构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柱状成型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吸附值均呈现下降趋势;随着CMC添加量的增加,柱状成型活性炭的比表面积、总孔容、微孔容、平均孔径及亚甲基蓝吸附值、碘吸附值及对甲苯的吸附能力均逐渐降低,其强度逐渐增大。CMC粘接法制备柱状成型活性炭的最佳工艺为炭化温度200℃,CMC添加量10%,产物比表面积可达844.9 m2/g,亚甲基蓝吸附值和碘吸附值分别为189.2及968.2 mg/g,强度可达99.83%,甲苯的吸附率达65.5%。  相似文献   
39.
纤维素超低酸水解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基于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水解为人类提供乙醇等能源、化工产品的重要性,该文以定量滤纸模拟生物质的主要组分-纤维素,以其超低酸水解试验得到的最佳工况下液体产物和固体残渣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合KS-802糖柱对产物质中糖的种类进行了划分,以GC-MS对副产物进行定性,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及热重和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对固体残渣作了从表观到内部的研究,发现纤维素超低酸水解主要生成纤维四糖、三糖和二糖等低聚糖和葡萄糖及果糖,反应副产物有糠醛、羟甲基糠醛、乙酰丙酸及一些小分子酮、醛类和酸类极性化合物,水解残渣已完全改变了原始形貌,热裂解活性增强,残留物中碳和灰分含量有较大增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探讨了纤维素超低酸水解的反应途径,为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水解技术的规模化利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0.
棉花纤维素沉积特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利用~3H标记,对陆地棉(Goossypium hirsuturn L.)和海岛棉(Goossypiumbarbardense L.)不同品种及海岛棉×陆地棉杂种F_1代的纤维素沉积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亲本比较,杂种F_1明显改善了纤维素沉积状况,沉积峰期较陆地棉明显后移,尤以前期纤维素沉积较快的品种,如鲁棉二号与海岛棉杂交后,纤维素沉积状况较陆地棉亲本改善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