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7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4篇
  155篇
综合类   125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了探明磷矿粉在油菜-水稻-水稻轮作制中的有效施用方法,在一个发育于第四纪红色黏土的酸性水稻土上进行了3a田间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磷肥对油菜的增产效应显著比水稻大。当将过磷酸钙P120kg hm^-2分施于油菜、早稻和晚稻,而将磷矿粉P120kg hm^-2集中施于油菜时,油菜的增产效应: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过磷酸钙;早稻的增产效应: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过磷酸钙;晚稻的增产效应:过磷酸钙〉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Gafsa磷矿粉和昆阳磷矿粉对油菜、早稻和晚稻的相对农学有效性分别为108.7%、105.0%、99.6%和89.4%、104.8%、97.1%。增加磷矿粉用量或将磷矿粉与过磷酸钙混合分施于3季,并未增加油菜和水稻的产量。油菜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水稻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油菜相对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水稻相对产量之间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2.
不同水分状况及施磷量对水稻土中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娄运生  李忠佩  张桃林 《土壤》2005,37(6):640-644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淹水和60%田间持水量)及施P量对水稻土速效P及水层含P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水分状况如何,土壤速效P含量随施P量的增加而呈明显增加趋势。土壤速效P出现富集的转折点因供试土壤而异,第三纪红壤性水稻土大致为P2O560~120mg/kg,而第四纪红壤性水稻土和黄泥土为P2O5120~180mg/kg。P肥施入土壤后,水溶性P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而分布于水层中的P相对较少。但在过量施P(P2O5>180mg/kg)时,施肥后短期内(0~30天),水层中P浓度较高(0.05~0.3mg/kg),如水分管理不当,则会造成P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3.
宁夏灌淤土对磷吸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文寿 《土壤学报》1992,29(2):142-149
本文报道了宁夏灌淤土12个代表性土样对磷的等温吸附与解吸特性。实测吸附曲线与Preundlich、Langmuir和Temkin三种等温吸附方程都很吻合。全部供试样品的相关系数变化在0.931-0.999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Langmuir等温式与本实验资料最为吻合。供试土壤对磷的最大吸附量(Xm)变化在172-460μgP/g之间,平均为347±28μgP/g。影响其大小的因子主要是物理性粘粒和CaCO3,含量,均达极显著正相关。灌淤土不同土层的吸磷量大小依次为:剖面24>23>21>22,而解吸磷能力大小依次为:剖面23>22>21>24。磷的解吸量与吸附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本试验数据,土壤对磷的等温吸附曲线可以用来预测土壤需磷量。  相似文献   
134.
钟凯  徐仁扣  赵安珍  姜军  李航 《土壤》2011,43(2):312-316
选择海南岛北部3个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发育的土壤研究了其对铬酸根(CrO42-)和磷酸根(PO43-)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母岩年龄的增加,土壤发育程度提高,土壤游离氧化铁和表面正电荷数量增加,对2种阴离子的吸附量增加。土壤CrO42-的解吸率在19.8%~39.6%之间,表明土壤对CrO42-的吸附涉及静电吸附和专性吸附2种机制,且随着土壤发育程度增加,CrO42-静电吸附所占比例增加。土壤对PO43-的吸附以非静电吸附为主,吸附的PO43-的解吸量非常低,其解吸率不超过6%。吸附PO43-在去离子水中的解吸量高于在0.1 mol/L NaNO3和KNO3中的解析量,KNO3体系中的解吸量低于NaNO3体系中的,电解质主要通过改变胶体表面离子吸附面上的静电电位影响PO43-的解吸。  相似文献   
135.
在河北衡水潮土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小麦季施用磷肥对玉米的后效及土壤中无机磷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高施磷量(187.5 kg hm-2 P2O5)相比,小麦季磷肥施用量减少20%或40%,甚至当年不施磷,对后作玉米籽粒产量、生物量、植株吸磷量均无明显影响。从玉米苗期到成熟期,土壤中各形态无机磷下降幅度表现为Ca2-P最大,其次是Ca8-P,再次为Al-P。随着施磷量的减少,土壤Olsen-P、Ca2-P含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与单施无机磷肥150.0 kg hm-2 P2O5相比,用有机肥猪粪磷替代其中20%无机磷肥,显著提高了土壤Olsen-P、Ca2-P和Ca8-P含量。本文结论认为在高肥力的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一个轮作周期中,小麦季减少磷肥用量,对后作玉米生长和产量尚未产生明显的影响。适当配施猪粪,减少无机磷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的Olsen-P和Ca2-P含量,较好地维持玉米季土壤中磷素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6.
对三氯乙酸研究结果表明,TCA是生长紊乱剂,受害轻者使作物致畸,重者使作物致死;可随土壤水分上下移动,但不沉积于下层,在40cm土层以下由于土壤微生物的消解作用而消失。TCA在植株体内的残留以3叶期较多,但在籽粒中的残留甚微。TCA在磷肥中的剂量为200mg/kg时,对作物的危害不明显,是安全剂量;在400mg/kg时,出苗率达90%以上,减产4.4%,差异不显著,为临界剂量;800mg/kg时平均减产19.1%,是禁止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37.
本试验以河北坝上地区豌豆主栽品种前进一号为材料,选择氮肥(X_1)、磷肥(X_2)、密度(X_3)三因素为决策变量,产量为目标函数,采用“311—A”最优设计,通过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回归方程为: 在设计水平范围内,进行数学模型解析得到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顺序为磷肥最大,氮肥次之,密度最小。高产稳产优化方案的农艺措施为亩施碰铵7.1~10.5公斤,亩施过磷酸钙32.5~38.8公斤,密度4.0~4.5万株/亩。  相似文献   
138.
肥料是工农业绿色发展的纽带,是支撑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物质。新时期我国工业和农业绿色发展均面临着生产环境代价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重大挑战,尤其是肥料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养分资源无法实现高效利用。为更好解决工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了矿产资源养分全量利用思路与产业化途径,着重介绍了矿产资源养分全量利用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利用策略和产业化途径,以期为工农交叉融合创新的绿色智能肥料产业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促进科技创新解决产业关键问题,为创新绿色智能肥料与推动化肥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提供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39.
以汉中道地产区附子为研究对象,在相同状况下对其分别施入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钙镁磷肥三种磷肥,并且每种磷肥设置低、中、高三个施肥水平。收获不同处理的附子后,测量其农艺性状、产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多糖含量以及生物碱含量,采用Duncan法、Dunnett法进行差异分析,最后以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处理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在不同施肥处理后,附子的相关农艺性状以低、中水平的钙镁磷肥处理效果好,产量在高水平磷酸二氢钾处理下最高,可溶性蛋白在低水平磷酸二氢钾处理下含量最多,多糖含量在磷酸二氢钾处理下整体较高。生物碱方面,施用三种磷肥后,与对照相比,附子总生物碱含量和总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增加,总双酯型生物碱含量降低,其中总生物碱和总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分别以中、低水平钙镁磷肥处理后增加最多,而总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以低、中水平钙镁磷肥处理后减少最少。最后通过主成分综合评价分析,中、低水平钙镁磷肥处理后效果最好,不施磷肥的空白组排名最差。综合以上,附子施磷肥时,应首选钙镁磷肥,并以中水平的施肥量最好,低水平次之。  相似文献   
140.
陕西土壤磷素扩散的某些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2~P标记扩散池法研究了土壤水分、容重、CaCO3含量和温度等因素对陕西主要农业土壤磷自扩散系数(Dα)的影响.结果表明,Dα值随土壤水吸力(S)减小(即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大,并符合幂函数Dα=αS-b.在容重1.2~1.6g/cm3范围内,随容重增加Dα值近线性增大,且相同含水量下增幅为黄绵土>黑垆土>土>黄褐土,呈现出随质地变粘增幅减小、同一土壤含水量高时增幅较大的趋势.去除CaCO3后,Dα值增大,Dα值与土壤CaCO3含量呈线性或指数负相关.温度升高,Dα值增大;5~45℃下升温10℃,Dα值增加量平均约3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