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11篇
  免费   2368篇
  国内免费   2758篇
林业   4826篇
农学   2583篇
基础科学   2312篇
  5390篇
综合类   25709篇
农作物   1801篇
水产渔业   1950篇
畜牧兽医   11164篇
园艺   2044篇
植物保护   1558篇
  2024年   563篇
  2023年   1583篇
  2022年   1567篇
  2021年   1800篇
  2020年   1642篇
  2019年   2110篇
  2018年   1127篇
  2017年   1824篇
  2016年   2197篇
  2015年   2164篇
  2014年   3091篇
  2013年   2997篇
  2012年   3660篇
  2011年   3735篇
  2010年   3778篇
  2009年   3772篇
  2008年   3636篇
  2007年   3263篇
  2006年   2953篇
  2005年   2504篇
  2004年   1952篇
  2003年   1317篇
  2002年   885篇
  2001年   815篇
  2000年   656篇
  1999年   542篇
  1998年   428篇
  1997年   343篇
  1996年   311篇
  1995年   300篇
  1994年   305篇
  1993年   285篇
  1992年   255篇
  1991年   298篇
  1990年   218篇
  1989年   187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为了探讨齐墩果酸对铅暴露小鼠脑组织抗氧化能力及7种矿物质元素的影响,将40只昆明系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醋酸铅模型组、齐墩果酸组和齐墩果酸+醋酸铅组。醋酸铅饮用水造模,1周后每天给予齐墩果酸溶液灌胃。在第4周末处死小鼠,取脑组织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原子吸收法测定脑组织铅、钙、铁、锌、铜、镁和锰含量,分光光度法检测H2O2、CAT、NO、NOS、SOD和MDA含量。结果齐墩果酸降低了铅暴露小鼠脑组织铅含量,下调了NO、NOS和MDA水平,升高了铅暴露所致低钙水平,上调了H2O2、CAT和SOD水平,对脑组织质量、脏器系数、铁、锌、铜、锰和镁含量没有明显影响。表明齐墩果酸对铅暴露小鼠有一定的驱铅效果,能有效改善铅引起的钙代谢紊乱和氧化损害。  相似文献   
42.
43.
为探究1-甲基环丙烯(1-MCP)对猕猴桃后熟质地品质作用效果的差异,寻找适宜的1-MCP临界使用浓度,研究通过应用质地多面分析(TPA)测试法,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比较不同处理果肉质地品质差异和好果率,分析各质地参数之间相关性,并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75μL/L和0.50μL/L 1-MCP处理均能够更好地保持猕猴桃货架期的好果率;果实的咀嚼性、弹性、硬度、回复性和凝聚性相互之间都有较好的相关性,但黏着性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较差,所以用咀嚼性、弹性、硬度、回复性和凝聚性作为评价猕猴桃果实质购性能的主要参数。与对照比较,6种浓度1-MCP处理中,0.75μL/L 1-MCP的处理对维持猕猴桃后熟质地品质效果最好,其次是0.50μL/L1-MCP处理,两组处理均能够延缓果实硬度并且使果实正常后熟。而高浓度(1.50μL/L和1.25μL/L)的1-MCP对猕猴桃果实后熟质地的保持效果较差,出现"僵尸果"现象。另外综合主成分分析显示,货架末期(9 d)时,不同处理猕猴桃质地品质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0.75μL/L0.50μL/L1.00μL/L0.25μL/L1.25μL/L1.50μL/L0μL/L。因此,从经济和后熟质地品质考虑,采后用0.50~0.75μL/L1-MCP来处理猕猴桃对保持果实质地品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4.
以藏羊肉和蕨麻为主要原料进行新型复合型蕨麻佐餐藏羊肉酱的制作,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感官品评和正交试验分析,对复合酱配比、植物油添加量、藏羊肉添加量、蕨麻添加量以及复合酱添加量5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依据感官评分表进行感官品评,确定蕨麻佐餐藏羊肉酱加工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对蕨麻佐餐藏羊肉酱品质影响的因素依次为复合酱配比>复合酱添加量>植物油添加量>蕨麻添加量>藏羊肉添加量;并确定最终配方为植物油20.7%、羊肉17.2%、蕨麻3.4%、辣椒酱13.8%、甜面酱5.2%、花生酱5.2%、牛肉精膏0.3%、葱沫8.6%、蒜沫8.6%、盐1.0%、鸡精2.0%、味精1.7%、白糖3.1%、生姜粉0.3%、海天酱油3.1%、白芝麻1%、瓜子仁1%、辣椒粉3.4%。  相似文献   
45.
土地市场成熟度的发展对于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与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2012-2018年石家庄市为例,从发展、协调、弹性、竞争,效率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突变级数和障碍度定量分析土地市场的成熟度与障碍度。结果表明:(1)市本级的成熟度高于县域,空间差异特征明显;(2)2012-2018年成熟度水平得分为0.0422-0.9805,成熟度总体呈波动上升发展趋势;(3)主要障碍因素是市场发展和价格弹性指数。  相似文献   
46.
对于存在碳排放问题的重污染企业而言,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能够降低碳排放的同时实现盈利能力的提升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在对重污染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低碳经济下重污染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7.
腺苷5'-磷酰硫酸激酶(APSK)催化APS磷酸化生成3'-磷酸-腺苷5'-磷酰硫酸(PAPS),PAPS进一步作为硫酸根供体参与胞内的硫酸化反应。因此,在这些生物体中,APS激酶是硫酸盐同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APS激酶的结构、功能、作用机制,综述植物APS激酶当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1∶2(IMS1,玉米1行,大豆2行)、2∶2(IMS2,玉米2行,大豆2行)3种种植方式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N0)、减量施氮200 kg/hm(N1)、常量施氮300 kg/hm(N2)对玉米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IMS1下,N2玉米叶面积较N0显著提高6.30%。间作和N1处理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总产量。N1较N2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与N2相比,N1土壤硝态氮无显著变化,未对土壤养分产生负面影响并能满足作物对氮素的需求,保持高产。总体来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减量施氮有利于节肥和提高间作体系总产量。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湛江地区各菜市场根茎类、瓜果类和叶菜类蔬菜进行采样,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其中铅(Pb)、镉(Cd)的含量水平。结果表明,湛江地区蔬菜Pb、Cd污染总体较轻,但仍存在超标现象,超标样品主要集中在叶菜类和根茎类蔬菜中,瓜果类蔬菜受污染程度较轻。该项研究为有效控制湛江地区蔬菜中Pb与Cd污染情况、保障地区内蔬菜安全和人群健康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究镉胁迫下施加镧对水稻中矿质元素吸收和转运的影响,为缓解水稻镉毒害及降低环境中镉对作物的危害提供有效方法,也为利用稀土元素减轻水稻的镉毒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大面积种植的8个水稻品种(湘早籼46、湘晚籼12、早籼788、早籼802、扬稻6、湘早143、中早27、赣晚籼34)为试验材料,采用外源施入0.2 mmol/L氯化镧(LaCl3)的方法[对照(CK)未施LaCl3],对比分析施入镧后不同水稻品种在2μmol/L氯化镉(CaCl2)胁迫下根部和地上部对钙、铁、镁、锌和钾5种矿质元素吸收量、转运系数及矿质元素间相关性的变化.[结果]与CK相比,施入LaCl3可促进多数水稻品种地上部对铁和锌元素的吸收,其中湘早籼46的地上部铁含量升幅最高,较CK显著升高80.12%(P<0.05);施入LaCl3对多数水稻品种根部的钙、铁、锌吸收均起抑制作用,除扬稻6的钙含量、湘晚籼12的铁含量和中早27的锌含量高于CK外,其他品种的钙、铁、锌降幅分别为7.61%~35.84%、7.09%~42.01%和10.23%~55.27%.LaCl3处理提高了水稻根部向地上部转运钙、铁和锌元素的能力,大部分品种对钙、铁和锌元素的转运系数表现为LaCl3处理高于CK.相关分析结果表明,LaCl3处理降低了镉胁迫下水稻体内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结论]镉胁迫下施加镧可抑制多数水稻品种幼苗根系对钙、铁和锌元素的吸收,同时促进地上部对铁和锌元素的吸收,提高水稻根系向地上部转运钙、铁和锌元素的能力,并降低镉胁迫下水稻体内矿质元素间的相关性,进而缓解水稻的镉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