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19篇
农学   3篇
  15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41.
以不同栽培代数的木麻黄(第1代FCP、第2代SCP、第3代TCP)根际土壤为试验材料,运用BIOLOG微平板和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分析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对多代连栽响应。结果表明,不同代数的土壤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连栽后木麻黄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率显著下降。在6类碳源中,除胺类外,其他5种碳源均呈现FCP>SCP>TCP。PLFA分析共检测到11种PLFA生物标记,FCP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标记总量明显高于SCP和TCP,3个代数土壤中含量最高的PLFA生物标记是i16:0、a15:0和18:1ω9c。土壤中特征微生物含量差异明显,细菌分布量最大,其次是真菌和放线菌。随栽植代数增加,细菌含量减少,真菌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现FCP>TCP>SCP,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密切相关。可见木麻黄连栽显著影响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因此根际土壤微生态失衡可能是导致木麻黄连栽障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2.
为了丰富和增加海岸带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新材料,引进木麻黄新无性系进行育苗与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9个参试的木麻黄无性系造林成活率均达到95.9%以上;现有保存率也均达到95.5%以上,说明新引进的木麻黄无性系都比较适宜新的生态环境。试验还表明,木麻黄无性系之间最主要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处于快速成长水平,真正的竞争才开始,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43.
木麻黄无性系适应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42个木麻黄无性系在广东汕头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各无性系幼林生长与苗期的相关性较差,苗期选择不可靠;各无性系树高、冠幅和保存率都具极显著差异,利用树高、冠幅和保存率对无性系进行综合选择是可行的;运用加权评分法筛选出东山2、莆20、东山短、抗1、88、抗3、平5、C6、701、南山7等生长迅速且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44.
相思树种更新木麻黄防护林对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相思树种更新木麻黄防护林对沿海沙地土壤化学性质的分析,结果表明:与木麻黄林分相比,在沿海沙地后沿应用相思树种造林使沙地土壤中水溶性C l-和Na+含量降低,而使表层土壤中的水溶性Ca2+含量升高;相思树种能明显地改善沙地土壤中有效养分的供给,然而,对不同的相思树种来说,其改善程度有所差异;相思树种明显地增加了沿海沙地土壤中全氮和全碳的含量,且增加的量以沙地土壤的表层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45.
采用通过筛选的2个木麻黄抗逆无性系与当地生长较好的惠2无性系进行水培育苗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差异不大,方差分析均未达显著水平。从遗传参数来看,3个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的遗传力均为中等,分别为0.486和0.557,方差分量也不大,分别为66.06%、69.27%,苗高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其值为14.23%,而地径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其值为18.22%,利用苗高和地径指标对木麻黄抗逆品系和对照进行比较,不能取得较理想的结果;(2)不同无性系在侧根数、主根长、总干质量/总鲜质量等指标上均未达显著水平,且变异系数不大,仅为25.26%、13.70%、9.28%;但在地下部分干质量/地上部分干质量指标上达极显著水平,且变异系数较大,达46.42%。从苗木根系性状和生物量的遗传变异分析,木麻黄抗逆品系和对照没有什么差异。  相似文献   
46.
采用皮粉法与胶体滴定法测得pH=7时木麻黄树皮单宁的胶体滴定值与单宁质量的标准曲线,所得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4852x+0.8755,线性系数R2=0.9997。再用胶体滴定法滴定来自同一株木麻黄树的叶、粗枝和细枝的浸提液,根据胶体滴定值在标准曲线上对应的单宁质量计算出干体各部位的单宁含量。木麻黄的叶、粗枝和细枝的单宁含量分别为12.11%、7.31%和6.29%,相对极差R小于2%。  相似文献   
47.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的分离、培养和回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福建、广东、海南岛的木麻黄根瘤中分离到16株内生菌,它们都具有Frankia菌的典型形态特征。回接鉴定表明,除4株不侵染原寄主植物外,其余12株均具有侵染能力,但各菌株的侵染能力不同,这些菌株在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有一定的差异,实验菌株在BAP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Jan B10m,Qmold等培养基上生长较差。  相似文献   
48.
福建滨海木麻黄防护林带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福建平潭岛木麻黄防护林带生物量、生产力和生态经济效益进行 3a的定位研究 ,结果表明 ,木麻黄防护林带现存生物量为 3 5 0 2 5t·hm- 2 ,其净初级生产力为 2 3 91 8t·hm- 2 a- 1 。其有效防护范围为林带迎风面距林带 1 0H和林带背风面距林带 1 5H内。林带风速平均降低 2 4 3 % ,土壤细沙含量平均提高1 1 % ,蒸发量平均降低 1 5 7% ,土壤表层含水量提高 1 1 % ;降水量增加 46 1mm。林带防护范围内大麦产量提高 1 5 % ,大麦千粒重增加 7% ,粗淀粉含量提高 4 8%。表明木麻黄仍是目前我省沿海地区防护林的首选树种 ,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对改善滨海地区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9.
海口地区木麻黄林根瘤调查及影响结瘤的因子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强  张亚辉 《林业科学》2002,38(5):175-180
木麻黄 (Casuarinaequisetifolia)属双子叶植物纲木麻黄科木麻黄属。常绿乔木 ,高可达 30m ,原产于澳大利亚 ,1 91 9年最早引种到福建省泉州 ,2 0世纪 5 0年代以后 ,广泛种植于东南沿海 ,特别是雷州半岛和海南岛 ,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和海南岛周边滨海地带  相似文献   
50.
星天牛行为及控制技术研究Ⅱ.星天牛控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沿海防护林木麻黄主要蛀干害虫星天牛(Anoplophorachinensis(Forster))行为和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造林和现有林虫害发生的不同特点,通过林间虫情调查进行预测预报,运用综合控制理论,提出在加强抚育管理的基础上分类施策。新造林应大力推广抗性品系,结合营造木麻黄与湿地松、相思树、桉树等的混交林,幼林阶段适当修枝、保留地被物等营林措施;现有林的星天牛以苦楝树诱杀成虫,人工措施处理初龄幼虫为主,并用白僵菌粘膏等生物防治措施控制危害。综合控制技术在福建沿海部分地区推广应用,推广抗性品系苗木300万株,在试验示范林内实现了有虫不成灾,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