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63篇
  免费   527篇
  国内免费   693篇
林业   806篇
农学   1497篇
基础科学   115篇
  380篇
综合类   4298篇
农作物   1482篇
水产渔业   519篇
畜牧兽医   1256篇
园艺   541篇
植物保护   18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334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330篇
  2018年   174篇
  2017年   280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325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671篇
  2011年   662篇
  2010年   594篇
  2009年   560篇
  2008年   477篇
  2007年   580篇
  2006年   551篇
  2005年   453篇
  2004年   376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44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204篇
  1999年   196篇
  1998年   174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104篇
  1992年   93篇
  1991年   82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73篇
  1988年   62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15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The phylogenetic layout of the genotyped (30 microsatellite) 18 sheep breeds in this study demands and provides the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both neutral and adaptive component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a naturally and artificially selected and subdivided sheep population. Seven Pramenka strains from Bosnia and Herzegovina and Croatia characterized by a very low intensity of artificial selection, preserved the highest neutral genetic variability. Eight central and north‐western European breeds under considerable artificial isolation and selection preserved the lowest genetic variability. Only combinations of various phylogenetic parameters offer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for underlying evolutionary forces working in the investigated island and mainland sheep breeds under variabl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election. More than 60% of total genetic, diversity was allocated to virtually unselected Pramenka strains, and an additional 25% to native moderately selected Graue Gehoernte Heidschnucke and intensively selected Ostfriesische Milchschafe. Some economically very important breeds and strains did not contribute to a pool with maximal genetic diversity, while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respective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12.
微生物菌剂在蔬菜基质研发与应用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在固体有机废弃物基质发酵过程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对堆体温度、p H值、养分含量和C/N等关键腐熟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微生物菌剂在蔬菜基质育苗和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展望了微生物菌剂在未来基质研发上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含有微生物菌剂的功能型蔬菜基质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3.
稻米营养品质的研究现状及分子改良途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综述了稻米营养品质(蛋白质、赖氨酸和微量营养素)的经典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子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提高稻米营养品质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4.
本文主要综述了我国近20年来棉花分子育种在理论基础、技术方法、育种机理以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研究取得的成就及新进展,并讨论了棉花分子育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5.
低能Ar+注入樱桃萝卜点点红种子后的生物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樱桃萝卜点点红为材料,对低能Ar+离子注入其干种子后的生物学效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其发芽率、成活率与低能Ar+注入剂量的关系,对低能Ar+注入点点红种子后其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POD酶谱及酯酶(Est)同工酶酶谱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低能Ar+注入都会引起种子发芽率、成活率及不同阶段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变异;在1×1017Ar+/cm2与3×1017Ar+/cm2剂量之间点点红种子的发芽率随注入剂量的增加呈现出“马鞍型”曲线的变化趋势;成活率的变化规律与发芽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低剂量注入时,其POD活性随剂量的增加而升高;高剂量注入时,其POD活性随剂量的增加而降低。同工酶图谱中,POD在2.5×1017Ar+/cm2和3.0×1017Ar+/cm2增加一条酶带,且1.5×1017Ar+/cm2和3.0×1017Ar+/cm2高剂量注入时有缺失现象;酯酶(Est)在1.5×1017Ar+/cm2和3.0×1017Ar+/cm2剂量注入时酶带数增加,且变深。  相似文献   
116.
世界棉花育种科技水平进展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9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育种的特点为:(1)以提高单产为主要目标;(2)以提高纤维品质为主要目标;(3)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不同的育种途径,棉花育种成绩斐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000年前,中国棉花育种对策的重点应(1)加强基础研究;(2)改革现行流通体制;(3)改进原棉检测手段;(4)育种目标与市场反馈信息结合。  相似文献   
117.
高产小麦品种模式化选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化榜  曾北燕 《作物学报》1993,19(2):165-172
本文探讨了高产小麦品种理想模式的概念、特点和品种模式化选育的理论依据及优点。对37个亩产400公斤以上的高产品种的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形态性状、生理性状以及这些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和简单相关分析。针对山东的生态条件和品种的现状,优化了亩产600-650公斤的品种模式。探讨了各类性状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发展产量潜  相似文献   
118.
低酚陆地棉育种亲本配合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选择8个现代低酚陆地棉育种亲本(包括4个高酚棉和4个低酚棉品种),按4×4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16个组合的F×进行了双列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0个性状中,子棉产量、皮棉产量和纤维整齐度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单铃重、衣分、比强度、2.5%跨长和麦克隆值则主要由加性基因控制,衣指由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控制,而子指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大多数性状上,高酚棉亲本的加性遗传方差比低酚棉亲本贡献大,而在2.5%跨长和麦克隆值2个性状上,低酚棉亲本的加性遗传方差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中7886是综合性状比较理想的亲本材料,冀合225是较好的高产亲本,冀无252和中无151是较好的优质低酚棉亲本。综合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组合中7886×冀无252可具较好的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119.
早熟优质糯玉米杂交种西山糯的选育与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山糯是贵州大学农学院玉米研究所以一个利用热带种质改良的温带 材料选育的优良自交系(南糯白)作母本,与一个带有独山白糯地方血缘和自交系(糯-1)作父本组配的糯玉米杂交种,根据品比、区试、生产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该品种生育期早、抗逆性好、品质优良、丰产稳产、适应性广、制种产量较高,于2002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20.
"雄心一号"是以菜心细胞质雄性不育系BC-31-10-5-2-1-1为母本,以早熟白菜2-1-1-1-1-1-1-2-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不需要春化、高产的白菜薹新品种。表现:生长势强,中早熟,播种至初收约55 d,延续采收约48 d,抽薹整齐,商品综合性状好,每667 m~2产量在1 500 kg以上。最适合生长温度15~25 ℃,适宜我国宁夏、甘肃、河南、云南、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等主要薹菜栽培区适时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