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3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林业   107篇
农学   171篇
基础科学   1篇
  22篇
综合类   252篇
农作物   71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134篇
园艺   77篇
植物保护   11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1.
不同秋眠级数的紫花苜蓿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当年生7个不同秋眠级数紫花苜蓿品种在旱作条件下的根系发育能力的研究表明:①不同秋眠级数紫花苜蓿品种的根系发育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牧歌401主根、直径、根颈入土,根颈增粗速度、根冠比、根颈分枝能力均显著大于其他品种,全能则相反.②紫花苜蓿侧根主要发生于距地表0~20 cm的主根段,侧根发生总数以牧歌401最多,巨人201和全能最少;侧根距根颈的平均距离以射手最大,巨人201最小.③根系生物量总数以射手、牧歌401最大,巨人201、全能最轻;在垂直方向上根系生物量变化表现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平均侧根长度随土层深度变化而缩短.④单株占有的地下空间资源以射手、牧歌401最大,路宝最小.将7个不同秋眠级数的苜蓿品种在旱作条件下根系发育能力聚类分析分为3大类,其中射手根系发育能力最好.  相似文献   
112.
 采用滴水观音休眠芽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0mg/L +NAA 0.1mg/L,且上表面切除0.1~0.3cm有利于愈伤组织形成;最佳不定芽增殖培养基为 MS+6-BA 2.0mg/L +NAA 0.1mg/L +香蕉泥80g/L;且下表面切除0.1~0.2cm有利于愈伤组织增殖与分化;最佳生根培养基1/2MS+NAA 1.0mg/L + 6-BA 0.01mg/L。  相似文献   
113.
试验以育成的19个高油酸材料、2个对照品种和5个高油酸参照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考种、室内考种、品质测定和休眠性检测来进行高油酸材料的评价。结果表明,19个高油酸材料中除H6外,油酸含量均在78%以上,油亚比值大于20;与高油酸参考品种的农艺性状相比,筛选的高油酸材料主茎高和侧枝长有所降低,分枝数和饱果数有了一定提高。产量比较筛选出4个产量表现较为突出的材料,1个大花生材料H4,与鲁花11号产量相当;3个小花生材料H12、H15、H17,分别比对照鲁花11号增产3.44%、14.50%、8.78%。  相似文献   
114.
贵州地区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根系发育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根系发育角度对美国11个秋眠级标准对照苜蓿品种在贵州地区的适应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随着秋眠级升高,根颈直径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大的是UC-1887(FD10),为1.439 cm;主根长度呈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最长的是Pierce(FD8),为59.75 cm;侧根数逐步减少,最多的是Vernal(FD2),为19.33;最少的为Pierce(FD8),为12.25。主根直径、主根体积、主根生物量、侧根体积、侧根生物量及根系体积、根系生物量都呈增大的趋势,苜蓿第1年根系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根系体积所占比例为77.82%~92.35%,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为75.14%~90.96%。通过聚类分析及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的综合表现,在贵州地区,苜蓿根系发育能力较强的秋眠级为7~10。  相似文献   
115.
细叶鸢尾种子休眠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叶鸢尾种子存在休眠。通过种子的吸水性研究、切割处理、萌发抑制物测试等方法对其内在休眠原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解除其休眠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子内部产生的响应。结果表明,细叶鸢尾的离体胚不休眠,种皮和珠孔端胚乳均能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种皮中存在萌发抑制物质,且为醇溶性的极性物质;浓硫酸处理60 min和变温层积(4℃/25℃)120和150 d均能有效打破其休眠,萌发率分别从0升至51.11%,36.67%,40.00%,发芽指数也提高为0.45,0.42和0.51,而低温层积150 d的萌发率仅为7.78%;变温层积过程中种子的珠孔端组织(种皮和胚乳)机械阻力的降低和胚生长势的增大是萌发率提高的根本原因。综合整个试验结果得出,细叶鸢尾种子属生理休眠,是由珠孔端组织的机械阻力和种皮中的萌发抑制物共同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116.
4种外源激素处理对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100~600μg/g赤霉素(GA3)和吲哚乙酸(IAA)、25~100μg/g 6-苄氨基嘌呤(6-BA)和脱落酸(ABA)对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0~300μg/g GA3和IAA以及25μg/g 6-BA对羊草种子的萌发最终表现为促进作用,总体效果为GA3>IAA>6-BA。当GA3和IAA浓度大于400μg/g或6-BA浓度大于50μg/g时对羊草种子的最终发芽率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25~100μg/g的外源激素ABA对羊草种子萌发没有抑制作用。GA3处理均能显著促进羊草幼苗的伸长,IAA和6-BA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GA3、IAA和6-BA 3种促进激素对羊草的根长和根冠比均表现为抑制作用;25~100μg/g ABA对羊草苗长、根长以及根冠比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7.
以草莓为料材,研究自然休眠期不同低温处理时间对其生长期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休眠过程中,随着低温处理时间延长,草莓新生叶叶面积、叶柄长度不断增加,而初生叶柄角度不断变小,完全通过休眠后,不再有显著变化.新生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质量比和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也随着低温处理时间延长而不断升高,当低温处理时间大于765 h后,不再有显著变化.自然休眠过程中,低温处理时间可通过调节气孔因素、叶绿素质量比和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来调控生长期草莓叶片的光合作用,当完全通过休眠后,低温处理时间对草莓的生长发育和叶片的光合特性不再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8.
紫花苜蓿秋眠性的SSR标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发掘紫花苜蓿秋眠性关联位点,为揭示紫花苜蓿秋眠性状的遗传规律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紫花苜蓿关联群体由75份321个四倍体紫花苜蓿基因型构成,其中中国紫花苜蓿品种每份材料选取6-8个基因型;其余材料每份选取3-4个基因型。利用紫花苜蓿基因组均匀分布的85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标记,对321个紫花苜蓿基因型进行扫描。于2014-2015年连续两年对紫花苜蓿秋眠性开展调查,并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LM)及混合线性模型(MLM)2种方法,开展秋眠性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结果】紫花苜蓿秋眠性表现出极显著的基因型、年际及基因型×年际互作效应。2014年,表型变异幅度为5.1-55.1 cm,平均值为22.4 cm,变异系数为45.5%。2015年,变异幅度在3.5-44.9 cm,平均为15.2 cm,变异系数为43.7%。秋季株高两年均呈现接近正态分布特征。广义遗传力为0.71。MLM模型很好的控制了紫花苜蓿秋眠性的假阳性关联。基于MLM模型,在2014年共找到12个显著关联的SSR位点,表型贡献率为2.42%-6.73%。2015年共找到11个,表型贡献率为2.45%-4.81%。在这些关联位点中,分布于Chr 2的m83_157、Chr 3的m525_230和m525_231、及Chr 4的m429_245,在两种模型及两年内均被重复检测到。【结论】通过两种模型发掘到4个与紫花苜蓿秋眠性显著相关的位点,经过验证后可以用于紫花苜蓿秋眠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119.
紫花苜蓿蓝光受体CRY2B过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日照是影响苜蓿秋眠性的主要因素,即光周期效应。根据转录组测序的结果,对主要的蓝光受体隐花色素CYR2 B基因和苜蓿秋眠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从光受体途径来揭示苜蓿秋眠性调控机制,本试验首先克隆紫花苜蓿1级品种‘驯鹿'隐花色素CRY2B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696~2553 bp),设计1对含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CRY2 B-F,CRY2 B-R,通过多次酶切和连接,将克隆目的片段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p CAMBIA3301上得到重组载体p CAMBIA3301-CRY2B,成功地构建了紫花苜蓿CRY2B的过表达载体,并利用农杆菌介导p CAMBIA3301-CRY2 B成功转化苜蓿植株,为进一步研究CRY2 B调控苜蓿秋眠性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0.
Cyanus segetum is an iconic, colourful weed in arable fields that provides ecological and societal services. To understand better both the infestation dynamics of C. segetum as an abundant, harmful weed and maintain sustainable populations where it provides beneficial services, we compared information on seed dormancy, seed longevity and germination conditions in two populations. Persistence of seeds buried in the soil was low, with <10% viable after 3 years. Periodic dormancy cycling was observed over the 4 years in the soil, with a maximum of dormant seeds in the spring and a minimum in the autumn; however, 20% of the seeds were non‐dormant all the time. Seeds of C. segetum were positive photosensitive, but light requirement varied among populations. Base water potential for germination was ?1 MPa. Base temperature ranged from 1 to 2°C. Optimum temperature for germination was about 10 to 15°C, but the mean thermal time varied greatly between populations, from 80 to 134 day °C. Photoperiod and temperature combinations had no effect on germination percentage, but both reduced the germination rate. Burial deeper than 2 cm greatly reduc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emergence strongly decreased at depths >0.5 cm. No seeds buried deeper than 8 cm emerged. Low seed longevity and a wide range of germination conditions could partly explain the rapid disappearance of C. segetum populations after herbicide application began in western Europe. However, yearly sowing in restoration areas does not seem to be essenti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