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53篇
  免费   819篇
  国内免费   1166篇
林业   2433篇
农学   884篇
基础科学   571篇
  1823篇
综合类   7691篇
农作物   1283篇
水产渔业   334篇
畜牧兽医   874篇
园艺   1004篇
植物保护   641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269篇
  2022年   435篇
  2021年   500篇
  2020年   479篇
  2019年   508篇
  2018年   334篇
  2017年   539篇
  2016年   825篇
  2015年   633篇
  2014年   1191篇
  2013年   846篇
  2012年   1536篇
  2011年   1320篇
  2010年   965篇
  2009年   967篇
  2008年   856篇
  2007年   861篇
  2006年   718篇
  2005年   601篇
  2004年   460篇
  2003年   388篇
  2002年   313篇
  2001年   261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178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04篇
  1993年   95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71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不同程度退化草地生物量的分布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高寒矮嵩草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地下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地下和地上生物量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的范围内,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植物根系有向表层聚集的趋势;植物群落组成中,莎草和禾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杂类草则表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向;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总地上生物量远低于地下生物量,重度和极度退化草地则相差较小,特别是在极度退化草地,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82.
抗鸡球虫药的筛选分为体内筛选和体外筛选。体外筛选具有简易、迅速、准确和经济的优点。本文在前人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体外筛选的全过程,并分述了细胞培养筛选法和鸡胚培养筛选法。  相似文献   
83.
0~3周龄北京鸭氨基酸理想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依据扣除法原理,根据现有氨基酸需要量标准和目前的研究结果规划出一种氨基酸模式,依次将模式中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扣除20%,而非扣除的氨基酸量保持不变,来确定扣除某一种氨基酸后对育雏期北京鸭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确定出理想的氨基酸比例。试验共设6个处理组,为6种氨基酸模式,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结果表明:北京鸭育雏期氨基酸理想模式为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100:42:22:38:48。  相似文献   
84.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85.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86.
袁洪超  郭凤霞  陈垣  白刚  梁伟 《草业学报》2018,27(10):183-193
连作重茬造成当归产量逐年下降。采用药用植物秦艽(QJ)、羌活(QH)轮作当归(DG),以当归连作为对照,通过测定土壤和药材产量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并结合隶属综合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不同药用作物轮作当归对土壤环境与药材产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当归栽培的轮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当归田土壤特性和药材产量均具有显著影响,秦艽轮作当归可有效改善土壤特性,使当归成药期土壤磷和钾含量处于较低水平,而有机质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土壤水分的季节调控作用更为显著,与当归连作相比较,当归成药率提高94.10%,药材单根鲜重和药材鲜产量分别提高53.46%和125.56%,而羌活轮作当归土壤pH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当归连作土壤有机质含量虽高,但土壤富集磷和钾,对土壤水分季节性调控作用最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均低。不同轮作模式当归成药率和药材产量依次为秦艽-当归>当归-当归>羌活-当归,综合指数大小依次为秦艽-当归(0.8132)>羌活-当归(0.3315)>当归连作(0.2051)。聚类分析将3种轮作模式分为三大类,重复小区亚类间距离均小,说明不同作物轮作对土壤的调控作用不同,高寒产区秦艽轮作当归是优化调控土壤环境,提高当归产出性能的有效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87.
王碧林  俞燎远  钟海东 《茶叶》2016,(3):159-161
茶树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喜阴喜湿和喜漫射光、怕强光直射的特性,适度遮阴的条件下,可改变茶园田间小气候,从而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本研究茶叶和杜瓜立体栽培,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出率。作者认为,一般茶树品种皆可套种,然白化类黄化类茶树品种尤为适应。杜瓜密度以每667m~220~30株为宜,杜瓜藤蔓在棚顶30%~40%左右的遮阴率为佳,将有利于茶树生长提高产量并改善茶叶品质。过密藤蔓造成茶园过度遮阴,茶树冠面阳光不足将影响茶树生长降低茶叶产质量。杜瓜套种使春茶开采期提早2~3天;每667 m~2茶园增收茶叶450元,杜瓜籽增收2700元,净产值增加2100元,比普通茶园增收20%~30%。  相似文献   
88.
通过引进东北辽西科尔沁沙地樟子松在青海湖斜麻沙区进行栽植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樟子松当年主顶芽平均生长高度达10.13 cm,侧顶芽生长高度平均达5.14 cm,平均顶芽生长达7.64 cm,苗木整体生长良好,当年成活率达到93%;经过长达6个多月寒冬,越冬成活率达80%,返青良好。  相似文献   
89.
介绍了特优航2号参加福建省区试、生产试验以及在龙海示范种植的表现。调查了特优航2号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明确有效穗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直接通径系数最高,对产量贡献率最大;其次为每穗总粒数,有效穗与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占4个构成因素总贡献率的86.39%。据此提出特优航2号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0.
京郊边际土地纤维素类能源草规模化种植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能源植物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潜力,在京郊挖沙废弃地、荒滩地、撂荒地、污染农田4种边际土地上开展了柳枝稷、荻、芦竹和杂交狼尾草4种纤维素类能源草的规模化种植。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京郊边际土地纤维素类能源草规模化种植与管理技术,为基于边际土地发展京郊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生物质能源产业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