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8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250篇
林业   80篇
农学   126篇
基础科学   4篇
  108篇
综合类   910篇
农作物   93篇
水产渔业   188篇
畜牧兽医   432篇
园艺   141篇
植物保护   9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69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2 毫秒
81.
郑易之  高扬 《大豆科学》1996,15(2):114-118,T001
本实验采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酸性磷酸酶在发育中大豆子叶细胞内的亚细胞学分布。酸性磷酸酶除分布在细胞核内的部分染色质上,内质网膜上,质体胞质小泡和胞质中,主要积累于蛋白体内。  相似文献   
82.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有效观察甜玉米果皮和胚乳超微结构的扫描电镜制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不同类型甜玉米食味品质的鉴评。【方法】以新鲜饱满乳熟甜玉米籽粒为材料,采用戊二醛固定法、低热干燥法和直接制样法等 3 种不同样品处理方法,比较分析鲜玉米籽粒果皮和淀粉粒的超微结构及其差异。【结果】戊二醛固定制样法能很好地呈现甜玉米籽粒果皮细胞结构层次、厚度以及淀粉粒形态与空间分布等特征,是一种相对理想、便捷获得甜玉米籽粒果皮和淀粉粒超微结构的方法。将戊二醛固定法应用于 4 种类型甜玉米食味品质在超微结构水平的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甜玉米籽粒在果皮结构层次、胚乳淀粉腔隙、淀粉颗粒大小及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超微结构差异与甜玉米口感品质密切相关。【结论】戊二醛固定法是一种简便、有效获得玉米果皮及胚乳等超微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甜玉米食味品质在超微水平的鉴评以及籽粒果皮、淀粉粒等超微结构研究,为甜玉米品种改良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83.
达氏鳇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达氏鳇(Kalugaa,Huso dauricus)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分类和计数。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区分出红细胞、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血栓细胞。红细胞卵圆形,大小为(11.22±0.56)μm×(7.92±1.01)μm;细胞质内可见到线粒体;单核细胞为圆形,大小为(10.55±1.61)μm×(9.38±2.04)μm;胞质内空泡较多,有的直接与细胞外相通;大淋巴细胞有指状胞凸,大小为(8.09±1.14)μm×(7.22±1.65)μm;小淋巴细胞有伪足样胞凸,大小为(7.22±1.35)μm×(6.31±1.24)μm;血栓细胞圆形,大小为(4.82±0.68)μm×(4.03±0.81)μm;核质比较大,未发现任何细胞器。嗜中性粒细胞的大小为(11.84±1.38)μm×(10.34±1.31)μm,含有多种形态的细胞核及着色和大小不同的颗粒。嗜酸性粒细胞的大小为(11.26±1.35)μm×(10.16±1.29)μm,嗜酸性颗粒数量较多、个体较大。红细胞密度为82.16×104/mm3~106.90×104/mm3,白细胞密度为1.91×104/mm3~4.55×104/mm3。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0.12%~8.78%、26.35%~107.43%、3.22%~29.42%、0.69%~23.99%;各类血细胞从大到小依次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  相似文献   
84.
黄鳝精巢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小雪  董元凯 《水利渔业》1994,(4):9-11,56,F003
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研究雄鳝和雌雄间体鳝性腺。结果表明:①精巢的发育可分为六个时期;②精子细胞变态过程中,细胞核染色质的变化为细颗粒状→粗颗粒状(小团块)→高电子密度的均质物:③精子分为头部、颈部和尾部,头部为圆形,无顶体;④雌雄间体鳝的精细胞与同期雄鳝的精细胞发育程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5.
通过光镜、电镜技术,比较了正常状态和受到细菌刺激后杂色鲍血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正常状态下的杂色鲍血细胞分为三种类型: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小细胞;杂色鲍血细胞具有很强的免疫功能,对外界刺激敏感;受到细菌刺激后杂色鲍的血细胞在结构和形态上均发生显著的变化.并推测,颗粒细胞的颗粒中含有大量的水解酶类和抗菌肽等免疫因子,发挥主要的免疫作用.  相似文献   
86.
文蛤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不同发育阶段文蛤 (MeretrixmeretrixLinnaeus)活体解剖取出生殖腺 ,常规方法制成切片 ,以透射电镜(TEM )观察其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 ,文蛤的卵母细胞卵黄发生期间 ,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微吞饮泡等细胞器均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卵黄合成早期的卵母细胞质膜伸出大量的微绒毛 ,并出现卵黄膜 ,胞质中有大量膜性小泡 ,溶酶体、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和粗面内质网发达 ,卵黄前体物质逐渐增多。在卵黄合成中期 ,胞质内线粒体和内质网活动活跃 ,卵母细胞大量合成和积累卵黄物质 ,细胞质膜外凸 ,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卵黄合成后期 ,卵质内贮存了大量的卵黄粒 ,细胞器不发达。此外 ,还对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卵黄颗粒的细胞内、外原料来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7.
用复方蛇床子涂膜剂对小鼠皮肤进行了透皮形态结构观察,小鼠皮肤角质层经涂膜剂透皮1 h即可见角质层翘起,形成空泡,可见基底颗粒层细胞水肿,透皮3 h角质层细胞开始脱落;至6 h基底颗粒层细胞翘起,基底颗粒层以外的细胞全部脱落。结果表明该透皮制剂可通过破坏皮肤角质层来促进中药成分的透皮吸收,对真皮层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8.
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期复眼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维佳 《水产学报》2001,25(2):103-106
用电镜研究了中华绒螯蟹状幼体复眼的结构,结果显示出从状幼体Ⅰ期到状幼体V期复眼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其表面积从Ⅰ的15400μm2增加到V的0.4mm2,组成复眼的小眼由泡状突起发育成扁平六角形.小眼的折光部分的角膜、成角膜细胞、晶锥等均有一个发育成熟的过程.感光部分从Ⅱ起组成小眼的8个小网膜细胞分化成远端的1个细胞和近端7个细胞二部分,小眼的感杆束直径随幼体发育从3.6μm增加到5.2μm,同时组成的微纤毛数量增多.状幼体复眼结构中的一个特征是具有较多的高尔基体,随着幼体的发育小网膜细胞中的胞器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在V时小眼的结构基本上表现出与成体类似的光适应特征.从复眼的超微结构上看,1状幼体复眼的感光功能是逐渐完善的.  相似文献   
89.
钼胁迫对烟草光合荧光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烟草响应钼胁迫光合生理机制,研究了缺钼胁迫对烟草光合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钼培养10 d后,烟苗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较对照有所降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提高,光系统初始荧光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提高,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最大光化学效率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烟苗的叶绿体基类片层和基质片层排列松散,淀粉粒数量少。培养20 d时,缺钼和对照烟苗的多数指标差异显著。培养30 d时,除蒸腾速率外,缺钼和对照烟苗的其它指标差异均显著,叶绿体片层结构受损严重,淀粉粒发育差。缺钼胁迫损伤了叶绿体超微结构,抑制了原初光能转化效率,降低了光合能力。且随胁迫时间延长,缺素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90.
黄鳝胃肠的生长抑素分泌细胞及超微结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舒妙安 《水产学报》2002,26(3):202-216
在肠卷石蜡法切片上,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消化管全长的生长抑素分泌细胞(又称D细胞),结果只在胃体部显现,主要散在分布于胃腺中,个别出现在粘膜上皮。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根据基部有否胞质突起,可分为4种类型,在黄鳝胃中均有,其中Ⅲ型数量最多,I、Ⅳ型次之,而Ⅱ型数量最少。由于产生生长抑素的D细胞在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中作用多并且类型复杂,故黄鳝胃还是一个十分重要且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应用透射电镜,对黄鳝的胃肠作超薄切片观察显示在胃腺上皮细胞内含大量的微管泡系和一定量的酶原颗粒,表明其兼有泌酸及产生酶原的功能,属泌酸胃酶细胞。在肠上皮细胞游离面,含有大量微绒毛,但幼鳝比成鳝的长、密且整齐,提示幼鳝的肠上皮比成鳝有更强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