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5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149篇
水产渔业   693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为探索漠斑牙鲆人工催产的可行性,以便在预期时间集中获得苗种,分别于2006年在大连和2007年在江苏进行了人工催产和自然产卵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漠斑牙鲆亲鱼自然产卵受精率和孵化率远远高于人工催产,但人工催产可以准确掌握生产时机,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受精卵和初孵仔鱼;4龄亲鱼人工催产产卵量、受精率、受精卵孵化率高于3龄亲鱼.人工催产受精率孵化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92.
不同饵料饲养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比较分析了分别投喂小杂鱼和人工饲料的两组褐牙鲆肌肉营养成分,旨在为褐牙鲆的营养需求研究及其饲料研制提供参考。结果显示:摄食小杂鱼组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而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P<0.05),粗灰分含量在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褐牙鲆的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均含有18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1.15和70.47,其构成比例符合FAO/WHO的标准。摄食小杂鱼组褐牙鲆中检测到11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食人工饲料组中检测到11种SFA、7种MUFA和9种PUFA。摄食小杂鱼组的∑ω3PUFA[(30.39±2.29)%]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34.40±3.32)%](P<0.05),其中小杂鱼组的EPA+DHA的总量为(29.27±2.33)%,显著低于摄食人工饲料组的(33.47±3.36)%(P<0.05);摄食小杂鱼组的∑ω6PUFA为(6.01±0.31)%,显著高于摄食人工饲料组的(5.06±0.37)%(P<0.05)。综合来看,两组褐牙鲆均含有丰富的各种营养成分,摄食小杂鱼组的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营养较好,而摄食人工饲料组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营养较好,两者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893.
为了探讨甲状腺激素受体TRαA基因在牙鲆不同变态发育阶段中的表达差异,以及甲状腺激素T4和硫脲处理对TRαA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了半定量RT-PCR法测定牙鲆不同发育阶段头部甲状腺激素受体TRαA mRNA水平。结果显示,牙鲆不同变态发育阶段甲状腺激素受体TRαA基因表达存在明显差异,从受精卵到变态期TRαA表达量呈缓慢增加趋势,到24日龄出现第一个表达高峰,随后表达量下降,30日龄之后随日龄增加表达量又逐渐增加,至变态高峰期38日龄出现第二个表达高峰,而且高于第一个表达高峰,至成鱼表达量再次下降至较低水平。甲状腺激素T4处理组和硫脲处理组与同日龄正常组相比,TRαA的表达也有明显差异,在甲状腺激素T4处理组中TRαA表达降低,而在硫脲处理组中TRαA表达反而增高。甲状腺激素T4对变态期牙鲆TRαA基因转录可能有下降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94.
2002年11月从美国引进夏牙鲆(Paralichthys dentatus)鱼苗2000尾,平均体长8.3cm,平均体宽3.6cm,平均体重8.26g,在室内长方形育苗池内试养,水温9~32℃,盐度20‰~28‰,通过投喂自制的湿颗粒饵料,控制水质,防治病害等措施,经过一年试养,夏牙鲆平均体长36.80cm,体宽15.77cm,体重达750g。本试验为室内池养殖夏牙鲆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895.
宋维彦  刘群 《河北渔业》2006,(4):44-44,46
大西洋牙鲆是分布于北美洲大西洋沿岸的底层鱼类,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养殖新品种。目前我国已经引进并进行人工育苗;但在人工育苗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亲鱼培养和催产,受精卵孵化,饵料投喂,伏底过程,疾病防治等,在生产中要注意及时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896.
M17是鱼类细胞因子IL-6亚族家族的成员之一,具有细胞因子样功能,在鱼体内发挥抗病毒和抗细菌的作用。为了制备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M17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将M17基因插入pET-32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M17基因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M17。将构建的质粒pET-32a-M17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DE3)细胞,通过IPTG诱导M17蛋白表达,利用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M17重组蛋白。利用纯化的重组M17蛋白免疫小鼠获得M17多克隆抗体(抗血清)。结果显示,IPTG诱导后M17蛋白分子质量大小约为50.0 ku,M17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表达为主;Ni-NTA亲和层析柱纯化后透析复性后M17重组蛋白浓度为597μg·mL-1;多克隆抗体经双向琼脂免疫扩散法检测抗体效价为1∶16,经Western blotting分析可见单一目的条带,说明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强的特异性。综上可知,M17重组蛋白表达成功,且制备的抗M17多克隆抗体可用于M17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897.
为获得安全有效的牙鲆益生菌,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肠道分离到94株菌,经溶血性、消化酶活力测试筛选出3株候选菌:Y1、Y5、I66,进行16S r DNA分子鉴定,分别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idophilu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经安全性检验后,开展为期4周的投喂试验,分别将3株菌以1×108 CFU·g-1添加到饲料中投喂牙鲆,为3个试验组,同时设对照组(C),定期检测各组鱼血液先天免疫指标。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鱼淋巴细胞吞噬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YZ)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投喂相应饲料4周,腹腔注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攻毒,试验组鱼死亡延迟,累积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Y1、Y5和I66是牙鲆安全有效的益生菌,能促进先天免疫,提高抗病力,具有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98.
为构建工厂化养殖鱼类鲜活品质的渔后调控技术体系,以极限品质为着眼点,解读海水养殖白肉鱼刺身级品质形成及变化机制,以褐牙鲆为研究对象,从致死方式着手,探究肌肉品质的极限,即通过极端处置以探索其鲜活品质的极限。以破髓处置(SCD)得到上限品质,窒息致死(SA)得到下限品质,对照商业操作即断髓处置(SCC),3个致死处理组均于2°C下冷藏120 h。期间分别对僵直、断裂强度、肌肉收缩率、肌肉pH值、ATP及关联物、白度、显微结构和体表颜色进行分析。致死应激对品质及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最强致死应激SA组死后6~12 h快速进入僵直,随即解僵。而最低致死应激SCD组死后48~72 h方达到最大僵直,且僵直指数缓慢上升,呈现出最好的冷藏稳定性。常规商业处置SCC组则介于二者之间,但明显优于下限SA组,逊于上限SCD组。同样的,最低致死应激SCD组保留最高的ATP,死后12 h各处理组肌肉ATP含量由初始的3.13μmol/g分别下降至SCD组2.13μmol/g、SCC组1.99μmol/g及SA组0μmol/g。肌肉降至极限pH的时间分别为SCD组在48 h,SCC组在48 h,SA组则在死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