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5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074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13篇
  133篇
综合类   1198篇
农作物   43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16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77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351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88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云南省最重要的保护区之一,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十分重要。研究对生物多样性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子进行评估。研究所采用的第一手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第一手数据,如海拔、土壤类型、坡度、森林覆盖率、植物物种、鸟类物种等从大围山保护区的28个样点中获得。用CurveExpert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鸟类物种的多样性与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呈明显的正相关,说明生境对动物区系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作用。该研究还分析了关键景观特征与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并对如何测度生物多样性和增强保护和管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建议。本研究的结果不仅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其他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也有积极地作用。  相似文献   
62.
利用松褐天牛转管繁育管氏肿腿蜂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转管繁育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研究转管对发育历期、繁蜂量等的影响.结果显示:转管繁育缩短了管氏肿腿蜂的产卵前期,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的数量有较显著影响,第1次转管时这3项指标较为理想.综合比较了发育历期、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数量和性比等各项指标后认为:转管繁育是提高管氏肿腿蜂繁蜂量的一种优良技术,繁蜂量比不转管增加3.97倍.  相似文献   
63.
2004年10月~2006年12月观察了昆明地区昭觉林蛙(Rana chaochiaoensis)的产卵期、产卵量、孵化时间、孵化率以及蝌蚪期持续时间等.结果显示,昆明地区昭觉林蛙的产卵期为每年10~11月;产卵量平均为1 859.92粒·团-1;完成胚胎发育期全过程需8~9d;蝌蚪孵化率达99%以上;蝌蚪期持续时间为6个月,Ⅰ期蝌蚪发育历时130d,Ⅱ期蝌蚪发育需42d,从蝌蚪进入第Ⅲ期到观察超过50%的幼蛙登陆为10d左右.昭觉林蛙繁殖时对产卵场的选择条件为足够的水域面积、水温和丰富的水草.  相似文献   
64.
Biodiversity and its fragility in Yunna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Yunnan, 8 major aspects of biodiversity and fragility in landforms, ecosystems, distribution populations, alien invasion, segregation, pollution and maladministration with various menace factors causing biodiversity loss have been described.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facts that the biodiversity and fragility coexists in this paper. Accordingly, 6 major countermeasures for effective conservation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the provincial biodiversity were sugges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s, principles of nature protection, conservation biology,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thnobotany and present status in Yunnan with rich intangible resources such as climatic, ethnical and cultural diversity, etc.  相似文献   
65.
齿瓣石斛栽培基质筛选及其栽培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齿瓣石斛栽培基质和栽培方式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基质中,树皮:苔藓(1:1)中新枝数最多,树皮中枝条生长最好,树皮:锯末:羊粪(5:3:2)中产量最高;(2)不同栽培方式中直立捆绑产量最高.因此在齿瓣石斛生产中宜选择树皮基质和直立捆绑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66.
国内主要针叶树种优树选择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近10 a来国内主要针叶树种优树选择技术研究现状,当前国内优树选择主要应用了优势木对比法、生长量绝对值法和小样地法,对数量指标主要选择的是与材积量相关的因子,如树高年增长量和胸径年增长量。在此基础上对优树选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新的观点:①系统调查地理变异,兼顾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使选择指标定量化,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选择;②对多用途树种应根据不同的育种目标分指标评价和选择,必要时也可再进行综合性选择多用途目标的优树。  相似文献   
67.
比较分析棕黄色、棕红色和黑色3种颜色玛咖种子的大小、萌发特性、幼苗生长特性和酶活力,探讨3种颜色玛咖种子的表型性状及其与种子活力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棕黄色和黑色种子的长、厚、厚宽比、千粒质量、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苗长、根长、单株鲜质量和干质量、POD活性、脱氢酶活性等性状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棕红色种子(P<0.05);棕黄色和黑色种子的新鲜不发芽种子数、死种子数和不正常幼苗数均显著低于棕红色种子(P<0.05)。不同颜色玛咖种子的千粒质量与种子的长、厚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与千粒质量、POD和脱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棕黄色和黑色种子活力高于棕红色种子,萌发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68.
印楝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年生印楝实生苗生长动态、苗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以及苗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印楝苗的年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据此方程可以建立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拟合模型,结合二次多项式对苗木连日生长量的动态模拟,可将苗木生长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其中处于速生阶段苗木的高和地径生长量均超过全年总量的70%,地径处于生长初期阶段的时间短于苗高,但生长量占全年总量之比是苗高的2倍;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和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的69.1%,全株含水量是干质量的1.58倍;在制约苗木生长节律的气象因子中,偏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是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69.
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组织褐变法、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引种的4个种源抗寒力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印楝是一种不耐寒的植物,0℃以下的短暂低温可对其嫩叶造成伤害,低于-1℃保持1h即可造成部分幼苗死亡;(2)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不显著;(3)叶膜脂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力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4)印楝4种源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 651、-1 675、-1 750、-1 682℃。根据上述试验研究和冷冻处理实验结果,4个印楝种源抗寒力大小排序为IND95003>IND95004>IND95001>IND95002,在我国有低温寒害的地区引种印楝应该慎重,在轻霜地区可选择抗寒力稍强的IND95003种源先行试验性引种。  相似文献   
70.
肺炎克雷伯氏菌强毒株的分离鉴定及16-23SrRNA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确诊疑似仔猪肺炎克雷伯氏菌(K.pneumonia)感染,并研究其病原的致病性、耐药性、16-23SrRNA ITS系统进化特征,本研究从云南因肺炎、腹泻而大量死亡的仔猪中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短粗杆菌,命名为KP14013,对其进行生化鉴定、16SrRNA鉴定,研究其对小白鼠和仔猪的致病性,并对其16-23SrRNA ITS基因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KP14013分离株生化特征与肺炎克雷伯氏菌相符,其16SrRNA与GenBank中23株肺炎克雷伯氏菌代表株之间的同源性均为99%,将KP14013鉴定为肺炎克雷伯氏菌。KP14013对小白鼠半数致死量(LD50)为3×101.8 CFU,腹腔注射3×108 CFU可使仔猪100%致死。16-23SrRNA ITS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KP14013与GenBank中收录的15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形成进化树的一个分支,属于同一个亚群,它们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4%~99.2%。本研究证实了肺炎克雷伯氏菌是该起仔猪腹泻大量死亡的病原;KP14013分离株为毒力极强菌株,具有多重耐药性,其16-23SrRNA ITS与GenBank中收录的肺炎克雷伯氏菌代表株之间核苷酸存在差异,可用于肺炎克雷伯氏菌菌株间的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