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96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1.
白粉病严重威胁着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地方品种‘小白冬麦’对白粉病具有良好的抗性。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小白冬麦’抗白粉病基因,利用SLAF测序,结合BSA方法将抗病基因mlxbd定位在小麦7BL染色体上总长度19.26 Mb的候选区域内[参照小麦CSS(Chromosome survey sequence)基因组(IWGSC,2014)]。将候选区域对应到‘中国春’IWGSC RefSeq v1.0基因组(IWGSC,2018)7BL染色体上,位置为611 088 744~723 157 603。在抗感材料间,定位于染色体候选区间内的SNP和InDel分别有788个和47个。利用已经报道的与mlxbd和mlmz基因连锁标记,进一步将候选区域缩小,基因mlxbd进一步定位于染色体700 631 952~711 234 115。基因功能参照IWGSC RefSeq v1.0(IWGSC,2018)注释,筛选出9个含有NBS或者LRR抗病结构域的基因。利用已有小麦转录组数据库对候选基因分析发现,候选区域内有5个基因受小麦白粉病菌诱导。  相似文献   
12.
以已报道的SAMDC为探针序列,从异源四倍体陆地棉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获得14个GhSAMDC家族基因。GhSAMDC家族基因的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发现该家族成员序列相似性约为50%,家族成员均具有GhSAMDC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酶原剪切位点结构域(LSESSLF)和PEST(TIHVTPEDGFSYAS)结构域。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14个基因均匀地分布在A和D基因组,A和D上各含7个GhSAMDC成员,无家族成员构成基因簇的现象。转录组测序结果发现 GhSAMDC1、 GhSAMDC7和 GhSAMDC8对黄萎病菌的胁迫有明显的响应,暗示这些在棉花抵御黄萎病菌胁迫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试验为进一步研究GhSAMDC家族基因的功能及解析棉花抗黄萎病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减量施氮对滴灌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和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选用春小麦株高不同的两个品种(2017年,新春6号和新春31号)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两个品种(2018年,新春38号和新春49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比较分析在300kg·hm^-2(N1)、275kg·hm^-2(N2)、250kg·hm^-2(N3)、225kg·hm^-2(N4)和不施氮肥(N5)5个氮素水平下四个品种籽粒灌浆速率等参数及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减量施氮条件下,新春6号和新春38号的籽粒最大灌浆速率(Vm)、三种酶活性及产量分别在N3处理下表现最优;新春31号与新春49号的籽粒最大灌浆速率(Vm)、三种酶活性及产量分别在N2处理下表现最优。随着施氮量的降低,小麦籽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tm)相对提前,同时Vm和粒重积累持续时间(△t)均增加,所以减量施氮条件下小麦粒重仍然比较高。随施氮量的增加,两年的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因此,适当减量施氮可提高滴灌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以及氮代谢酶活性,进而实现节肥和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新疆干旱区滴灌春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小麦根系的时空分布、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新春19号’为试验材料,利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在小麦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及成熟期施氮量0kg/hm~2(N_0对照)、150kg/hm~2(N_1)、300kg/hm~2(N_2)、450kg/hm~2(N_3)4个处理,对小麦根系根长密度、根体积、根质量等在0~100cm土层的垂直分布、动态变化及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是各处理小麦根长密度、根体积与根质量变化最为剧烈阶段;0~20cm是各处理根量值(根质量、根体积、根长密度)最大层;施氮量适宜(N_2)时,表层根量增加,氮素利用率最高;施氮量过高(N_3)可获得较高的表层根量和产量,但导致最低的氮素利用率;施氮量过少(N_1)可获得较高氮素利用率,但土层根量和产量较低;氮素严重缺乏(N_0)导致表层土壤根系数量减少,影响养分吸收并导致产量最低。建议在新疆干旱区滴灌春小麦区域采用施氮量300kg/hm~2更有利于实现节肥和高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及菌丝长期保存方法,以分生孢子萌发、菌丝生长、产生捕食器和捕食能力为指标,比较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及菌丝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保存效果。结果表明,在3种保存溶液中、-20℃条件下冻存3a的分生孢子没有萌发长出菌丝,而在4℃条件下保存3a的分生孢子仍可以萌发长出菌丝,且能产生捕食器捕食线虫。在固体培养基CMA和YPSSA生长的菌丝于-20℃或4℃条件下保存2a,菌丝仍可生长并产生捕食器捕食线虫;但在-20℃保存2a的菌丝复苏后接种对绵羊粪便中线虫的捕食活性较冻存前有所下降。研究结果提示,少孢节丛孢菌分生孢子可在3种保存溶液中4℃条件下及在固体培养基CMA、YPSSA中于-20℃或4℃条件下均可长期保存,但在3种保存溶液中4℃条件下菌株的捕食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根据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构建了由3层16项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权重分配,确定了评价标准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并以泾惠渠灌区2000年的具体指标值为例,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水文气象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质量都为中等水平,两者对中等级别的隶属度分别为36.7%和42.3%;而社会经济要素的质量相对较差,对很差级别的隶属度高达61.1%。总体来说该灌区2000年的水文生态系统质量处于中等水平。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层次分析法和两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半干旱地区大型灌区水文生态系统质量综合评价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不同品种羊的重组干扰素刺激基因15(IFN-stimulated gene,ISG15)蛋白对淋巴细胞转化效果影响的差异,试验比较了5种浓度的盘羊、巴什拜羊及其杂交羊重组ISG15蛋白对培养的绵羊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盘羊重组ISG15蛋白浓度为10~80 μg/mL时,D570 nm值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添加巴什拜羊重组ISG15蛋白浓度为40~80 μg/mL时,D570 nm值均显著高于PBS对照组(P<0.05);而各种浓度的杂交羊ISG15组与PBS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提示,盘羊和巴什拜羊的重组ISG15蛋白在一定浓度下能有效地刺激淋巴细胞转化,且随蛋白浓度的增加对淋巴细胞转化作用增强,而杂交羊重组ISG15蛋白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葡萄霜霉病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载玻片萌发法和田间药剂保护与治疗试验,比较了14种药剂对葡萄霜霉病菌孢子囊萌发的抑制作用及田间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6.8%霉多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安泰生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1300倍液,不仅在室内对孢子囊的萌发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而且在田间,无论是病前保护,或是病后治疗都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是供试药剂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波尔多液的保护作用仍比较明显,其他药剂也有一定防治作用。生产上应根据当地病情及经济有效和轮换使用的原则,合理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以沼液为基础的枯草芽孢杆菌S37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采用Plackett Burman法和响应面(Response Surface Methodlolgy, RSM)对以沼液为基础的枯草芽孢杆菌S37抑菌蛋白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在Plackett Burman试验基础上确定对抑菌蛋白影响较大的4个显著因素:MgSO4·7H2O、玉米粉、KH2PO4和豆粕;通过最陡爬坡试验,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枯草芽孢杆菌S37的最优发酵培养基组成:MgSO4·7H2O 2.95 g·L-1、(NH4)2SO4 2.4 g·L-1、NaCl 3.0 g·L-1、KNO3 4.41 g·L-1、CaCO3 5.89 g·L-1、ZnCl2 1.11 g·L-1、玉米粉4.18 g·L-1、KH2PO4 4.14 g·L-1和豆粕2.79 g·L-1。在优化条件下进行发酵验证,试验值和预测值较接近,吻合度较高,相对误差较小,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达1.94 cm,比优化前提高8.38%;用此培养基发酵产物滴施棉苗根际土壤,与对照相比,相对防效达到45.94%。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牛乳头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virus,BPV)新疆流行株基因型及其基因组遗传变异情况,用乳头瘤病毒L1基因简并引物 FAP59/FAP64对新疆沙湾县奶牛皮肤肿瘤组织样品进行PCR扩增,测序后确定,BPV基因型;设计6对BPV基因型特异性引物,经扩增、测序、拼接后获得BPV流行株全长基因组序列。 L1基因序列分析表明,BPV2 SW01流行株为BPV 2基因型;该毒株基因组全长7 944 bp,包括 E6、E7、E1、E8、E2、E4、E3、E5、L2L1 10个开放阅读框(ORF)。遗传进化树分析显示,BPV2 SW01归于Delta乳头瘤病毒属,与BPV 1和BPV 13进化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