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2篇
综合类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着重从主要气候因子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分析研究其对天水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甘肃陇东南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利用程度的评估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种植试验分析,用数理统计方法模拟了紫花苜蓿生物量累积过程及土壤水分消耗过程,揭示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累积特点及其土壤水分利用规律。发现1年生紫花苜蓿在开花期物质累积以地上为主,干物质上/下比可达2.92;开花以后逐渐以地下部分为主,到收刈期干物质上/下比为0.57。紫花苜蓿的田间贮水量小于粮食作物,耗水量大于粮食作物。紫花苜蓿的土壤利用率大于粮食作物,是小麦的2.1~2.8倍,玉米的2.0~2.5倍。  相似文献   
3.
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 ,通过陇东南种植区糜子产量与气象条件相关分析 ,得出陇东南糜子抽穗—成熟期≥ 10℃积温、拔节—抽穗期降水量和抽穗灌浆期日平均光照时数对糜子产量形成影响最大。同时 ,将上述三因子进行迭加 ,对陇东南糜子进行了五级区划  相似文献   
4.
关山南麓地区牧草生产潜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971~2005年天水市关山南麓清水、张川两县的气象及牲畜存栏数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关山南麓的气候变化规律,计算牧草的气候生产力,并回顾分析该地羊畜饲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近35 a关山南麓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7~0.8℃,前30 a年均降水量减少了50 mm;牧草生产的主要气象限制因子是降水量,牧草的热量气候生产力增加了3 080 kg/hm2,降水生产力减少了841 kg/hm2。水热条件匹配不好,实际生产力下降。畜牧业的初级生产力达到或接近载畜量的极限,今后关山地区的畜牧业的发展应定位在畜牧产品的精细加工及深化利用上。  相似文献   
5.
基于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的青海湖面积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我国大型湖泊、水库水体面积监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在论述我国自主研发的环境减灾卫星CCD数据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多波段和单波段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基于环境减灾卫星的水体识别模式,并根据该模式提取了青海湖自2008年9月以来至2011年每年4至11月期间的水体面积。结果表明,1)2008―2011年,青海湖面积呈持续增大趋势,且2008―2010年增幅较小,而2011年青海湖面积增幅显著;2)2009―2011年,青海湖面积呈现有规律的季节波动,但2011年各季节面积均高于前3年同期;3)2008―2010年青海湖自9月开始至封冻前,面积逐月减小,且2009―2010年青海湖面积均在9月达到最大值;2011年与前3年相比,青海湖面积除7月与2010年同期大致相当外,其余各月面积明显偏大,且湖面至10月才达到最大值;4)2008-2011年的10月,青海湖面积变化较明显的区域位于青海湖的东岸和西岸,湖岸线分别向东、向西推进了130~630和100~600 m,东岸沙岛湖季节性与青海湖连通;5)青海湖面积持续增大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近年来青海湖流域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青海湖周边河流的入湖径流量增加;青海湖周边人类生产活动趋缓。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3-2004年紫花苜蓿种植试验资料,分析了紫花苜蓿的根系生长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主根伸长下扎不但与建株的时间长短有关,也与其地上枝叶的生长关系密切.主根生长最快的时段是在枝叶停止生长的冬季,最缓慢的时期是分枝-可以收刈的枝叶旺盛生长期.根系的生物量累积与土壤热状况有比较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20cm土层的积温≥3360℃·d以后根系生物量累积速度增大.相同的时段内,紫花苜蓿田的土壤水分利用程度远大于冬小麦田,其地段的水分累积消耗量比麦田偏高30%,地下土壤干层迹线比麦田深,持续的时间也明显长于麦田.如果土壤水分补充不及时,长期种植紫花苜蓿的田块会造成土壤水分透支.  相似文献   
7.
紫花苜蓿根系生长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2003-2004年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清水县气象站紫花苜蓿Medicage sativa 2年栽培试验资料,分析了紫花苜蓿的根系生长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生育期所需用的气象资源与建植时间长短有关,建植1年的植株在播种-结荚期需用的光照、热量资源都高于建植2年的植株;结荚期以后,建植1年的植株生长速度加快,生育期时间缩短,需用的气象资源接近或少于建植2年的植株。根系的伸长速度与地上枝叶的生长速度关系密切,生长最快的时段是在地上枝叶停止生长或生长缓慢的冬、秋季节,最缓慢的时期是分枝到刈割的枝叶旺盛生长期。根系生物量与10 cm地温≥0 ℃积温呈非线性关系,在积温≥3 500 ℃后生物量开始迅速增长;根系的含水量在10 cm土层地温≥0 ℃积温达到1 580~1 815 ℃及5 344~5 941 ℃时达到最大。在相同的时段内,紫花苜蓿的土壤水分利用能力远强于粮食作物,其100 cm 土层内的水分累积消耗量比麦田偏高30%,地下土壤干层迹线比麦田深40 cm,持续的时间比麦田长约120 d。  相似文献   
8.
通过种植试验,计算、分析了紫花苜蓿叶面积系数及光能利用率增长、变化规律,并与同年度粮食作物进行了比较,定量描述了紫花苜蓿在利用气候资源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